是因为昨天,最高层都在的中央财经委员会开了个重磅会议。会议有两个议题:
一是研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主要的几个关键字是:治理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二是发展海洋经济,属于新赛道。
第一个是眼下的当务之急,用大白话总结,就是要反内卷,不要打价格战,要推进供给侧改革,去产能。
有的人很兴奋的把这次会与2016年那一轮大刀阔斧的供给侧改革比肩,今天市场也在炒作相关的话题,涉及的概念股大涨。但真的会跟上一轮一样,再快速来一次轰轰烈烈的去产能,引发价格大幅反弹吗?现在国内很多产业的困境就是太卷了,明知道产能严重过剩,但大家都拼命搞生产,供过于求,卖不出去,价格就往死里降,看谁先死,都把产业利润卷没有了。现在产能严重过剩的代表行业包括,光伏,钢铁,水泥,煤炭,猪肉,汽车,房地产和上下游相关的行业。所以提出反内卷,去产能,是有必要的,但并不代表效果能立竿见影。其实提出反内卷,也不是今年才提出了,2024年7月底,中央ZZ局会议在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不仅再次着重强调“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而且首次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所以去年开始,就已经有一些产业开始在整顿,控制产能了,比如光伏,猪肉,但也只是开始,还根本没有卷完。5月3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就发布倡议反内卷,很快工信部也表态,赞同并支持,将加大汽车行业的内卷式竞争整治力度。很快,比亚迪就带头,从7月1号起,取消现时一口价政策。
比亚迪计划产量至少砍掉三分之一,一些新生产线也推迟了。但汽车想要去产能,我觉得只能往国外卷,国内如果你不降价的话,需求又会进一步减少。第二个是光伏,
光伏前些年投资过热,大家都一窝蜂搞光伏,结果需求又跟不上,现在我们农村谁家还没有一个太阳能热水器啊,连路灯都换上了光伏路灯,国内的需求实在是饱和了。
而出口呢,一些国家对光伏产品实施了贸易限制,也影响了光伏产品的出口。
导致光伏价格跌的太狠了,去年十大光伏龙头合计亏损超530亿,行业盈利底线失守,已经死了很多大企业。
其实去年10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就提出反内卷。
今年6月29日,《人民日报》发文《在破除“内卷式”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中提到,面对市场供需失衡,国内十大光伏玻璃厂商决定集体减产30%。
加上昨天大会一开,今天很多光伏企业股票都涨停了。
但国内外的需求端都面临着挑战,机构有研究数据
光伏产能严重过剩,截至2024年底,主产业链产能如下:
- 硅料:1447GW
- 硅片:1160GW
- 电池:1193GW
- 组件:1428GW
而全球年装机实际需求为450–500GW左右,理论消化周期已超过3年。
所以光伏的去产能恐怕还需要较长时间。
第三个是钢铁、水泥、煤炭这些传统的行业
这些是2015年那轮供给侧改革,重点去产能的行业。主要是受基建和房地产周期的影响明显。
现在房地产处于深度调整中,而基建呢,中国的建设也差不多已经饱和了,需求是有限的,想要控制价格下跌,只能去减少产能。
6月25日Mysteel烧结矿数据显示,唐山市12家钢铁企业(产能占比60%),烧结矿日产27万吨,产能利用率83%;若按照计划执行限产政策后,产能利用率或将下降至70%,烧结矿日产或将减少3万吨。
焦煤行业发了通知明天开会,讨论价格下跌的原因。

防内卷的还有水泥协会,水泥协会说要核查产线的与产能的情况。
今天水泥板块拉升,福建水泥涨停,四川双马、万年青等大涨。

这几个行业反正只能靠减少产能,因为城镇化接近尾声,基建和房地产整体大势已去,需求端是有限的,政策也不可能再像上一次那样,靠刺激需求端,三年就把产能去了。
第四个是猪肉行业,
最近多家头部猪企接相关通知,暂停能繁母猪扩产,调控二次育肥,出栏体重也需要控制在120公斤左右。以前人人都养猪的时候,猪肉价格有明显的猪周期,因为农民都是追涨杀跌,一看到猪肉涨就都去养猪,等到猪能宰了,供给过剩价格又下来了,而且农民也没啥技术,有时候遇到猪瘟,产能又急降,所以猪肉价格波动很大。但现在越来越趋向规模化养猪,高科技养猪,猪也不会生病了,供给足够,需求稳定,猪肉价格就很难涨了。大企业很容易出现产能过剩,这个只能靠行业自律去解决供需的问题。房地产就不用我多说了,现在全国库存7.7亿平米,比2015年那一拨还要高。那次启动了去库存手段,就是货币化棚改,所以最后成功去库存,房价也迎来了一波大涨。这一次呢?靠货币化棚改的量是很有限了,因为很多城市该改的都已经改完了。而且就算还有一些老房子需要拆除,也不可能再用这个手段了。货币化棚改是怎么改的,流程就是央行通过PSL向国开行发放贷款,国开行通过棚改专项贷款向地方政府发放贷款,地方政府通过货币化安置向棚户区居民发放补偿款,地方政府拆迁卖地后偿还国开行贷款,国开行偿还央行贷款,形成资金流的闭环。本质上就还是靠卖地。开发商有钱后轰轰烈烈去拿地,过几年又要去库存。所以这个路子走不通。现在只有靠发国债回购商品房,拿来做保障房了,不然靠放松调控刺激需求,很难去库存。因为保障房是政府迟早都要解决的社会福利问题,与其现在拿着钱去建新的保障房,增加库存负担,不如直接去收购存量商品房。整体来说,各行各业产能过剩,跟上一轮面临的环境已经截然不同了。上一次需求还在,可以靠刺激需求端去产能,但这一次,不仅是供给比上次还要多了,需求也在下降了,所以这次的产能出清,必然比上次要艰难。不管是什么商品,只要不是垄断产品,价格始终还是由供需决定,如果不限定产量,光靠人为稳价格是稳不住的,想靠涨价走出通S也不可能。就比如汽车,你可以要求国内新能源汽车不降价,但是还有国外车企啊,他们也会不降吗?如果他们降了,性价比更高,那买电车的是不是就会少了?企业销量下降,那又能扛得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