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闻丨毛泽东题词表彰王震创造精神(毛主席题字60)

毛泽东为王震题字手迹

  1943年初春的延安,料峭春寒尚未完全散去,窑洞内灯火映照着一张朴素的奖状。毛泽东同志饱蘸浓墨,挥毫题写下“有创造精神”五个遒劲大字,郑重书赠王震同志。这一题词,如一颗划破暗夜的星子,其光芒不仅是对王震个人与所率英雄部队的高度褒扬,更深刻揭示了我们党在艰难困苦中砥砺前行的宝贵品格与不息动力。

  “有创造精神”的褒扬,首先深植于王震同志及其率领的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非凡的创造实践。面对边区外遭封锁、内遇困顿的严峻形势,王震所部响应党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以“一手持枪保卫河山,一手挥镐开辟良田”的坚定意志挺进荒芜的南泥湾。这里本是人烟稀少、荆棘遍野的“烂泥湾”,他们却凭借着一腔热血与非凡智慧,硬是在贫瘠中开辟出万亩良田。他们探索新的农作技术,改进生产工具,甚至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实现了粮食、被服、经费的自给自足,有力支援了前线,极大缓解了边区压力。这绝非简单模仿或机械照搬,而是从无到有、变荒为熟的艰辛创造过程。毛泽东同志的题词,正是对这支队伍在“没有路的地方踏出路来”这一伟大创造力的最生动注脚。

  更深一层思考,“有创造精神”的题词,实则是我们党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如何生存、发展、制胜这一根本问题所作出的睿智回答。延安时期,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既要打破敌人的军事围剿与经济封锁,又要建设巩固的抗日后方,更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决定了不能因循守旧,不能坐等外援,必须依靠自身力量,以创造性的实践开辟新生路。三五九旅在南泥湾的成功,正是这一宏大战略的生动缩影与有力实践。毛泽东同志敏锐地指出:“我们民族历来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把它发扬起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南泥湾精神正是艰苦奋斗与创造性实践完美融合的结晶,它昭示:唯有创造,方能于绝境中开辟生天;唯有创造,才是打破桎梏、赢得主动的不二法门。

  这一精神在历史长河中迸发的伟力,早已超越一时一地之域,成为我们党代代传承的宝贵基因。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新时代的壮阔征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激荡与民族复兴伟业的千钧重担,“创造精神”依然是我们破浪前行的核心引擎。今日世界科技浪潮奔涌,国际竞争日益表现为创新能力的角力。我国要在新一轮全球变革中占据主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将“创造”二字熔铸于发展的血脉之中。从核心技术攻坚的实验室到乡村振兴的广袤田野,从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到优化治理的细微处,无一不需要我们拿出当年南泥湾垦荒般的勇气与智慧,勇于探索前人未至之境,敢于破解时代新题、发展难题。

  “有创造精神”这一题词,绝非仅停留在对过往功勋的纪念层面,它更是一盏穿越时空的思想明灯。它时刻警醒着我们:发展之路无坦途,前行征途多险隘。墨守成规没有出路,畏葸不前只会错失良机。只有永葆那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锐气,持续激发全社会、各领域的创新创造活力,方能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把稳航向,于时代的宏大叙事里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篇章。

  当我们在新时代的宏图中奋力开拓,这五个大字所蕴含的深邃启示,依然如窑洞里的灯火般穿透岁月尘埃,照亮前路。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创造精神,是面对“烂泥湾”时的不退决心,是于“没有路”中踏出新路的无畏气魄。在民族复兴的漫漫征途上,唯有让创造精神内化为整个民族的不懈追求与深沉禀赋,我们才能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焕发恒久生命力,在未来的星辰大海中刻下不可磨灭的航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2

标签:历史   精神   毛泽东   王震   南泥湾   同志   开辟   艰苦奋斗   延安   民族   窑洞   良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