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超市,碰到一个挺揪心的事儿。
一个大概6岁的男孩,在零食区赖着不走,非要买最贵的进口巧克力。
妈妈说家里还有,下次再买,孩子立刻就躺地上打滚,尖叫着“我就要,现在就要”周围人都看过来,妈妈脸涨得通红,拉扯了半天,最后还是叹着气把巧克力丢进了购物车。
男孩立马爬起来,得意地拉着妈妈往前走,全程没看妈妈一眼。
旁边有个阿姨小声说:“孩子还小,长大了就好了。”
我听着这话,心里有点不是滋味。真的是“长大了就好了”吗?
想起小区里那个上初中的男孩,每天早上妈妈追着喂早饭,袜子内裤堆成山等着妈妈洗,稍有不顺心就对长辈大吼大叫。他小时候,不也是这样被惯过来的吗?
养孩子就像种小树,该修剪枝丫的时候舍不得下手,等长歪了再想扳直,可就难了。教育孩子,最怕的就是“该管不管,不该管瞎管”。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在这“五不惯”上硬起心肠,在这“三不管”上学会放手。孩子将来有出息没出息,很多时候就差在这几点上。
先说说“五不惯”:这些毛病,心软就是坑孩子
1)孩子没规矩的毛病,不能惯
前两天在公园,看到个小男孩故意把别的小朋友的滑板车推倒,奶奶就在旁边笑:“我们这孩子,就是活泼好动。”
这哪是活泼,分明是没规矩啊。
孩子小的时候,踩了别人的脚不知道说对不起,吃饭时把筷子插在碗里,公共场合大喊大叫……这些看似“小事”,其实都是在试探规则的底线。你今天觉得“他还小”,明天他就敢在更重要的场合犯浑。
老话讲“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里的规矩不用多复杂,但得让孩子知道“什么不能做”。比如吃饭不能吧唧嘴,别人说话时不能插嘴,借了东西要还。这些规矩看着不起眼,却是孩子走进社会的“通行证”。
就像教育家叶圣陶说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规矩这东西,小时候立得越牢,孩子长大越省心。
2)孩子不尊重长辈的毛病,不能惯
前几天听邻居吐槽,她儿子上小学,奶奶每天早上五点起来给他做早饭,他还嫌太烫不好吃,摔筷子就走。
奶奶偷偷抹眼泪,她老公还说:“男孩子嘛,大了就懂事了。”
懂事?我可不这么觉得。
孩子对长辈的态度,都是父母“教”出来的。你平时对自己爸妈呼来喝去,孩子看在眼里,自然学在心里。
你总对孩子说“奶奶辛苦,快谢谢奶奶”,他才会知道尊重是啥意思。
有次去朋友家,她女儿刚上幼儿园,给奶奶递水果时,会先擦干净果皮,说“奶奶牙不好,这个软”。
朋友说,从孩子会说话起,她就带着孩子给长辈端水、说“谢谢”,现在孩子看到长辈拎东西,都会主动跑过去帮忙。
尊重这东西,不是天生的,是从小一点点教出来的。要是孩子对长辈没礼貌时你不吭声,等他长大了,可别怪他对你“没良心”。
3)孩子不懂感恩,不能惯
好多家长觉得这是“孩子小,不懂事”,可你想过没,孩子的不懂事,不就是你惯出来的吗?
你总把最好的留给他,吃饭时把肉全夹到他碗里,自己啃骨头,他要啥你买啥,哪怕自己省吃俭用。
时间长了,他就觉得“爸妈对我好是应该的”,哪还会想着回报?
去年有个新闻,说一个大学生把妈妈寄来的生活费全花在游戏上,没钱了就骂妈妈“没用”。
记者去采访,他妈妈说:“从小到大,家里好吃的都给他,他要啥我都满足,怎么就养出这么个孩子?”
其实答案很简单:你只教他“得到”,没教他“付出”。
平时让孩子分点零食给家人,让他知道“好东西要分享”;你累的时候让他递杯水,让他明白“爸妈也需要关心”。这些小事看着不起眼,却是在孩子心里播下“感恩”的种子。
4)孩子撒泼耍赖,不能惯
开头说的超市里的场景,估计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孩子一哭闹,你就妥协,这不是爱,是在教他“哭闹是管用的”。
我表姐家孩子以前就这样,想要玩具不给买,就在商场地上打滚,表姐心软,每次都依他。
后来发展到啥程度?有次在亲戚家吃饭,他想把整盘虾端到自己面前,表姐说“给大家留点”,他直接把盘子掀了。
后来表姐狠下心改:再哭闹,就蹲在旁边陪着,不打不骂也不妥协,等他哭够了再讲道理。头两次孩子哭到嗓子哑,后来慢慢就知道“哭闹没用”,想要什么会好好说了。
儿童心理学家说,3岁以后的孩子,很多哭闹都是“试探”。
他不是真的非要那个东西,就是想看看你底线在哪儿。你退一步,他就进一步,等你想拦的时候,早就拦不住了。
所以啊,原则性的事儿,咱真不能心软。你现在舍不得管,将来社会会替你“狠狠管”。
5)孩子懒得做家务的毛病,不能惯
我认识个妈妈,孩子上五年级了,连书包都要妈妈整理。
有次妈妈出差,孩子因为找不到课本,在学校哭了一上午。
其实,做家务,实在锻炼孩子的责任心。
你让他摆碗筷,他会知道家里的事有我的一份。
你让他自己整理房间,他会明白自己的事要自己负责。
蒙台梭利博士说过:“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让孩子能自立,不依赖别人。”做家务就是自立的第一步。
如果怕孩子做不好,就把活儿拆成小步骤。
比如让他擦桌子,就告诉他:先把杯子挪开,再用湿抹布擦,最后把杯子摆好。
你手把手教两次,你会发现,孩子比你想象中能干多了。
再说说“三不管”:该放手时不放手,就是害孩子
1)孩子自己能搞定的事,别瞎掺和
“别动,我来。”
“你弄不好,让爸爸来。”
多少家长天天把这话挂在嘴边?
要知道,你每次替孩子做事,都是在告诉他“你不行”。
我邻居家小姑娘,4岁就会自己穿衣服,哪怕扣子扣错了,她妈妈也夸她“真棒,下次咱们试试扣对好不好”。
现在上一年级,自己整理书包、记作业,从来不用家长操心。
反观有的孩子,都上小学了,鞋带松了还得喊妈妈,不是他不会,是你从没给过他学的机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想做的事,就让他去做,给他自由发展的空间,他才能长得更壮。”
孩子自己能吃饭了,就别追着喂;他能自己背书包了,就别抢过来扛在自己肩上。
你今天放手让他摔几个跟头,明天他才能自己站稳脚跟。
2)孩子的小秘密,别瞎打听
我侄女上初二,有次她妈妈偷看了她的日记,发现她暗恋同桌,立马找老师、找对方家长,闹得全校都知道。
侄女觉得特丢人,跟妈妈冷战了三个月,有啥话再也不跟家里说。
其实,孩子有秘密,说明他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小世界。你非要戳破那层窗户纸,只会把他推得越来越远。
想了解孩子,不是去翻他的书包、看他的手机,而是坐下来跟他聊天。
问问他“今天学校有啥好玩的事”,听听他的想法,哪怕你不认同,也别急着否定。
你尊重他的隐私,他才愿意跟你掏心窝子。
3)孩子该受的挫折,别瞎帮忙
“宝宝别哭,积木倒了妈妈帮你搭好。”
“别玩了,这游戏太难,咱们换个简单的。”
你以为这是爱孩子,其实是在剥夺他成长的机会。
孩子学走路,摔疼了哭两声,自己爬起来,下次就知道小心了。你要是一摔跤就抱起来,他可能到很晚都不敢自己走。
有个心理学实验:从小经历过小挫折的孩子,比如积木倒了自己重新搭,游戏输了再来一次,长大后抗压力明显更强,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
孩子的成长,就像学骑车,你总得让他摔几次,他才能找到平衡。
积木倒了,让他自己重新搭,考试没考好,让他自己分析原因。
这些小挫折看着难受,其实都是在帮他长本事。
结语
养孩子就像放风筝,线太紧了会断,太松了会飞。
该紧的时候(比如没规矩、撒泼耍赖),咱得攥紧点;该松的时候(比如他自己能做事、有小秘密),咱得放放线。
你今天舍不得让他受点委屈,明天他就可能在社会上吃大亏,你现在事事替他包办,将来他就可能啥也不会干。
真正的爱,不是把孩子护在翅膀底下,而是教他学会自己飞。等他有了能飞的本事,哪怕飞得再远,你也能笑着说一句:“看,那是我家孩子,他真棒。”
这,才是咱做父母最大的骄傲,不是吗?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