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上海万象城一网红面包店监控,发生了令人争议的一幕,店员毫不犹豫的把大批面包扔进垃圾袋。
网友在现场看到后,当即问到,面包的赏味期还有两天呢,打折卖不行吗?这不就是妥妥的浪费?
邻友法国已经立法强制捐赠、重罚浪费。
那么,中国面包店为何宁愿扔掉,也不愿打折或者赠予?
9月16日的上海万象城,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奇特的味道,既有新鲜出炉的麦香,又混杂着一丝决绝的浪费气息,一家网红面包店门口,店员正将一个个外观饱满、甚至还带着余温的面包,熟练地塞进漆黑的垃圾袋。
这一幕,让路过的网友看不下去了,有人上前阻止,语气里满是困惑:“这面包闻着还这么香,看起来也很好,怎么就扔了?”他指着价签,其中一款产品赫然标价88元,且面包的保质期其实还有两天。
面对质问,年轻的店员显得有些无奈,只是重复着一句话:“公司规定,当天的产品必须销毁。”旁观者不解,追问道:“那为什么不打折卖呢?”
店员的解释揭开了谜底的核心:“打折会影响我们品牌的定位和形象,那种‘调性’就没了。”据店里一位员工私下透露,他们每晚丢弃的面包,多的时候能装满整整一个麻袋。
这种惊人的报损率,在一些网红面包店甚至可以超过50%,一个售价88元的面包,就这样在时间的流逝中,价值瞬间归零,这背后,究竟是一套怎样的商业逻辑在驱动?
你可能很难想象,一个售价高达88元的面包,其面粉、黄油等原料成本可能还不到5元,这中间巨大的差额,消费者究竟在为什么买单?答案是:时间。
这些网红品牌的核心卖点,就是那个光鲜亮丽的“当日现烤”标签,商家通过精密的营销策略,巧妙地运用了心理学上的“锚定效应”,将“新鲜出炉”这个概念与高端、优质、健康深度绑定。
明明是同一种配方、同等储存条件的面包,在普通超市的货架上可以标注7天保质期,到了网红店里,生命周期就被压缩到了“24小时”。
科学事实是,两者在微生物指标上可能差异极小,但这种人为制造的“过期焦虑”,却能有效地催促消费者,让他们在紧迫感中加速购买决策,时间,被巧妙地转化为了利润。
一旦过了某个时间节点,比如晚上10点,这些面包的商品价值就被强行定义为零,打折?那是万万不可的,商家最担心的,是培养起顾客等待打折的消费习惯。
一旦人们习惯了在晚上来“捡漏”,正价产品的销量就会被侵蚀,长期来看,整个建立在“新鲜”之上的品牌价值体系和利润空间都将土崩瓦解。
所以,销毁成了维护这种虚幻价值的必要手段,一场维护品牌“调性”的残酷献祭。
面对这种看似不合理的浪费,很多人会脱口而出:“为什么不捐了呢?”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但是却面临诸多问题。
在国内,企业对于捐赠食品非常谨慎,他们最怕的,就是受赠者在食用后出现任何健康问题,哪怕与食物本身无关,企业也可能陷入无尽的法律纠纷和品牌声誉危机。
这与一些国家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比如法国,早在2016年就出台法律,不仅强制大型超市捐赠未售出的食品,违者最高罚款7500欧元,更关键的是,法律为捐赠方提供了责任豁免的保护伞。
捐赠的成本也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这并非一个“零成本”的善举,将这些临期面包从货架上分拣出来、重新打包,需要额外的人工成本。
为了保证安全,冷链运输必不可少,这又是物流成本,与慈善机构对接、分配,同样需要沟通和管理成本,讽刺的是,将这些隐性支出加起来,总成本很可能已经超过了面包本身的原料价值,相比之下,直接当垃圾扔掉,成本几乎为零。
之后,则是整个社会支持体系的断链,中国虽然已经实施了《反食品浪费法》,但更多侧重于倡导和规范,比如提醒消费者适量点餐,对强制性约束和具体的配套细则,尤其是企业关心的责任豁免条款,还存在空白。
同时,我们缺乏像德国“塔菲尔”食品银行那样专业、系统化的中间机构,许多公益组织自身也缺少专业的冷链和仓储能力,导致从商家到受赠者的“最后一公里”迟迟无法打通。
僵局之下,一股破局的力量正在从不同维度悄然生长,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尝试为食物解开这道“时间枷锁”。
一些有远见的连锁企业开始从源头寻找答案,他们利用大数据分析客流和消费习惯,动态调整每日的烘焙量,力求精准生产,从根本上减少浪费。
星巴克则与公益组织合作,建立起一套高效的捐赠流程,在2024年就将超过500万份临期点心送往了有需要的社区食堂。
商业模式的创新也带来了惊喜,盒马推出的“日日鲜”尾货折扣盒,在傍晚时分以接近成本价打包销售当天未售出的商品。
一些日式面包店则推出了“晚间盲盒”,将剩余的不同种类面包组合起来,以优惠的价格出售,不仅解决了库存,还因为其随机性意外成为了社交网络上的爆款。
更深刻的改变,发生在消费者的观念里,一股“临期不临质”的新消费主义正在年轻人中兴起,以“90后”为代表的消费群体,开始将购买临期食品视为一种理性和环保的生活方式。
这股风潮催生了一个庞大的新兴市场,主打临期产品的折扣店遍地开花,据预测,到今年年底,中国临期食品的市场规模将超过401亿元。
与此同时,一些技术应用也为解决信任问题提供了可能,比如开发可追溯系统,让商家能够监控食品从捐赠到接收的全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他们对安全问题的顾虑。
上海万象城那几袋被丢弃的面包,不过是庞大食物浪费冰山的一角,从外卖到家庭餐桌,这种现象无处不在。
数据显示,中国每年餐饮浪费的食物,足以养活2亿人,而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高达13亿吨的粮食在损耗中消失,这背后是土地、水资源的无效消耗和惊人的碳排放。
网红面包被销毁的事件,是商业社会将食物过度符号化的一个缩影,当食物的本质被商业计算所掩盖,其价值便不再是滋养生命,而是一个关乎“调性”和“溢价”的虚荣符号。
打破这副“时间枷锁”的关键,在于全社会价值认知的重塑,我们需要政府出台更完善的法律,为行善者兜底,需要企业探索更具社会责任感的商业模式,将“不浪费”塑造为新的品牌资产。
更需要我们每一个消费者,用理性的选择去投票,让食物回归其本来的意义,让面包,最终只作为面包而存在。
文丨太阳当空赵
编辑丨太阳当空赵
1.《看着都心疼!上海网红面包店竟把当天卖不完的面包全扔了?网友:为什么不打折?》新民晚报2025-09-15 15:32上海
2.《面包店的“日抛”行为,不妥!》济南日报2025-09-19 14:52山东
3.《在法国,浪费食物或将坐牢》2015年05月24日 07:00:50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