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之争:贵餐馆和老百姓之间的隔阂

最近,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论,把“预制菜”再次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到底什么才算预制菜?为什么餐厅说不是,顾客却坚信是?这背后,其实是西贝与老百姓在观念上的一次正面冲突。

正文
从企业角度看,西贝坚持认为,预制菜是指在工厂或中央厨房里完成烹饪、调味,并经过包装冷藏,门店只需加热即可上桌的菜品。而西贝自己的中央厨房更多承担的是切配、腌制、半成品处理,最终的烹饪环节仍在门店完成。因此,在他们的行业逻辑里,这并不属于预制菜。

但对普通消费者而言,“预制菜”不是一个技术性的行业术语,而是一种直观体验:菜品缺乏锅气、不够新鲜、上桌速度过快、口感雷同——这些都容易让人怀疑它是工厂统一生产的结果。再加上价格并不便宜,顾客自然会觉得“物不所值”,并把这种体验与“预制菜”划上等号。

举个例子,冷冻西兰花在企业眼里,只要经过快速冷冻,哪怕保存两年,也仍然安全可用,门店最后炒制一下就能端上桌。但在顾客眼里,冷冻过久的西兰花炒出来口感发软、缺乏清新爽脆,就是典型的“预制菜体验”。再比如,儿童餐在西贝部分情况下是中央厨房统一加工后配送的,企业认为这是为了保证安全和标准化,但家长们却觉得:我花高价点儿童餐,就是希望孩子吃到新鲜现做的饭菜,而不是“加热过的工厂成品”。

这就形成了冲突:企业依赖行业定义来维护品牌,而消费者凭直觉感受来判断价值。一个讲“标准与流程”,一个讲“体验与信任”,两者之间难以对话。

结尾
因此,西贝与老百姓的分歧,远远不只是一个“预制菜”的标签之争,而是餐饮行业如何平衡效率与体验、成本与价值、透明度与信任的问题。或许,唯有更加公开透明,让顾客清楚自己花的钱买到的是什么,才能真正化解这场观念上的冲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8

标签:美食   隔阂   餐馆   老百姓   顾客   企业   冲突   工厂   中央   口感   行业   眼里   观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