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北
前不久,我去看了电影《南京照相馆》。坐在边上的是一名清瘦、短发的中年男子,乍一看就像是从电影里穿越出来的知识分子。
随着剧情深入,男子将摘下的眼镜放到凹槽杯架,又从腰带里拉起衬衫,双手不停地用衣角擦拭着眼角。
很明显,他高估了自己的泪点,也低估了电影的感人。
我是有备而来的,便从两个鼓鼓的口袋中,抽了一包纸巾递给他。他侧着脸、嘴角上扬朝我点点头,没好意思正眼看我。
△电影《南京照相馆》
两个多小时,在五味杂陈中度过,我自己口袋里的纸巾也变得越来越瘪了。
还没等影院的场灯亮起,男子就猫着腰碎步跑了出去。
走出放映厅才知道,男子是洗脸来了,脸的两边被搓得跟眼睛一样,通红通红。
“谢谢你给我纸巾,也非常抱歉,我是一名中学历史老师,看这样的电影,感触会多一些!”在门口等我的男子说。
“电影最打动您的是什么时候?”我问。
“就是您给我递纸巾的时候!中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凭什么要日本鬼子发通行证?中国的大好河山,为什么小日本来了,就只能躲在暗室里透过画布欣赏?”男老师眼角比洗脸前更红了,就像自来水刚从眼珠子里流过一样。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墙
“您觉得这部电影同其他相近历史题材的电影有哪些不同?”
“有血有肉的小人物,有情有义的小故事!不是所有的宏大主题都需要宏大叙事,小切口更能反映大主题,更可亲可信,更可爱可敬!”
“你去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吗?里面有好多江西元素!”男老师问我。
“我去过纪念馆,但对哪些江西元素真了解不多!”
历史老师就是历史老师,他先说江苏、江西以前同属“两江”管辖,南京、南昌有着很深历史渊源。“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大厅的第一块城砖就是产自江西的,前序展厅着重介绍了抗战牺牲的第一位江西籍将军、‘八百壮士’的直接领导朱赤,还有南京保卫战的大英雄易安华,南京审判的大法官梅汝璈,都是江西人……”
△大屠杀纪念馆讲解员介绍宜春易安华将军事迹
男老师似乎找到了上历史课的感觉,根本停不下来,接着说,八年抗战江西付出了太多,树起了一座“丰碑”,同仇敌忾的“江西样” 、支援抗日的“江西粮”、奋勇杀敌的“江西郎”、扬我国威的“江西仗”、令人发指的“江西殇”……都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江西印象。
在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江西这片红土地犹如一座屹立不倒的巍峨丰碑,承载着无数英勇无畏的抗争与牺牲,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在民族大义、粮食供应、兵源补充、战役对抗以及承受战争伤痛等多方面,都有着浓墨重彩的赣鄱担当。
同仇敌忾的“江西样”
1931年9月,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
△共和国摇篮、红都瑞金
1932年4月,在江西瑞金的临时中央政府发表由毛泽东同志起草的《对日战争宣言》,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日本侵略的鲜明立场。这也是中国最早的以国家政权名义对日作战的宣言,比国民党政府正式对日宣战早了9年。
1934年7月,最早北上抗日的红军部队、由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6000余人组成。这支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再与方志敏领导的新红十军会师,合编为红十军团。他们最早提出了“北上抗日”口号,有力推动了抗日运动的发展和民众的觉醒。
1937年6月和7月,周恩来等两上庐山,推动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后来的庐山保卫战中,中国军民3000余人依托山势,秉持“死守匡庐,为民族洒最后一滴血”的决心,在“外无援兵、内少衣粮”的环境下,坚守9个月之久,诠释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气节。一位曾经参与攻山的日本士兵在日记中记录:“中国军队在庐山的英勇顽强让帝国军人见到了真正的中国军魂!”
1937年9月24日,南方八省游击区最高领导人项英应约赴南昌,与国民党江西省政府谈判并获得成功。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正式运转。新四军全军1.03万余人,抛头颅、洒热血,与日伪军共作战2.46万余次,击毙日军11.7万余人。他们从江西挺起英雄的模样,用生命诠释民族的气节,成为中国抗战不可撼动的精神脊梁,被毛泽东誉为“华中人民的长城”。
支援抗日的“江西粮”
江西,自古便是鱼米之乡,肥沃的赣鄱大地滋养着无数百姓,更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成为了支撑国家的重要“粮仓”。抗战时期,江西与四川、湖南并称为后方三大产粮省,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更是一份无比艰巨的责任。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八年,江西贡献的粮食至少达5000万石。这些粮食如果用载重10吨的卡车来运,需300万辆卡车连起来,从北京排到广州往返两趟。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数字!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江西人民的辛勤汗水与无私奉献。仅从1941年至1944年,在江西征粮就多达2960余万石,占全国征粮总数的12.9%。这些粮食,如同源源不断的血液,输入到抗战的庞大躯体中,维持着战争机器的运转。
△江西是江南粮仓
当时,供应军粮和接济邻省成为战时江西粮食的两大流向。除了满足驻赣20余万部队的需求外,周边很多省份都依赖江西的粮食供应。在战火纷飞、物资匮乏的年代,江西粮食的身影遍布大江南北,成为了抗战胜利不可或缺的坚实保障。
然而,为了这份贡献,江西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抗战爆发后,江西粮食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以南昌、九江为中心的赣北14县被敌占领,大量肥沃的粮田落入敌手;日军的侵犯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土地抛荒,农具毁坏,耕牛被杀,农业生产力备受摧残;战时江西征兵,使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严重短缺。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江西农民依然咬牙坚持,他们压缩自己的基本口粮,努力耕种,只为了能多产出一粒粮食支援前线。
奋勇杀敌的“江西郎”
江西人民以抗日救亡为己任,积极应征入伍,踊跃出征杀敌,赣鄱大地处处涌现母送子、妻送夫,殷切寄语“报国杀敌”的动人场景。
战场上的巨大伤亡,需要后备兵源的大量补充,面对日寇的侵略,103万江西热血男儿挺身而出,投身到抗日战争之中,占整个国统区应征兵员人数的7.5%,实征兵员位居全国第四。他们告别家乡,告别亲人,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抵御外敌的坚固长城。
这些江西郎,有的刚刚新婚燕尔,就忍痛离开妻子;有的家中父母年迈,却依然选择远行;还有的甚至还是稚气未脱的少年,就扛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他们来自江西的各个角落,有淳朴的农民、有热血的青年学生、也有各行各业的普通百姓。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赶走侵略者,还我山河!
△抗战牺牲的第一位江西籍将军、“八百壮士”直接领导、修水人朱赤
在这些奔赴战场的江西男儿中,走出了许多优秀的将领,他们在战场上指挥若定,带领着士兵们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他们用智慧和勇气,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战歌。虽然他们的名字或许并不为所有人熟知,但他们的功绩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正是这些江西郎在战场上奋不顾身、英勇杀敌,才换来了江西境内相对稳定的对日作战线、相持线,为支持东南抗战,坚持全国持久抗战至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江西人,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永恒的精神支柱。
扬我国威的“江西仗”
江西,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了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场。在22次大会战中,作战区域涉及江西的就有6次,分别是武汉会战、上高会战、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这些战役,每一场都惊心动魄,每一场都饱含着中国军人的热血与牺牲。
1938年9月底至10月初,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大捷(德安县),整建制围歼日军精锐部队,歼敌1万余人。
上高会战堪称其中的经典。1941年3月14日,日军集结4.2万主力,兵分三路进犯江西上高高安。
中国军队面对日军的进犯,逐次抵抗退却诱使日军第33师团北进;随后,三路兵力逐渐汇合压缩,对日军主力进行了合围;最后,日军主力突围撤退。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守军以伤亡2万余人的代价,毙伤日军1.5万余人,击落飞机1架,俘虏日军百余。上高会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它被称为是抗战四年来最精彩的战术杰作,彰显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战斗力和卓越指挥能力。
1942年5月,侵华日军发动了规模浩大的浙赣会战,企图打通连接浙江和江西的铁路线。日军兵分两路,一路从南昌东进,另一路从浙江向西进犯,计划在江西横峰县会合。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军队进行了顽强抵抗,虽然最终浙赣线被日军强行打通,但中国军队在战斗中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气,让日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幕阜首尾纪念抗日阵亡烈士的黄龙天岳关和庐山望江亭,为同一人主导建设
这些发生在江西土地上的战役,不仅是对日军的有力打击,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和保卫祖国的坚定决心。它们为全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在抗战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令人发指的“江西殇”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无情地践踏在江西的土地上,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犯下了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
自马当失守后的七年间,盘踞江西的日军经常保持在10万人左右,其中主要作战部队有日本陆军8个师团和2个独立旅团,及第三飞行团和海军航空队,还有海军舰艇10余艘。
这些军国主义的杀人机器,奉行“烧杀以扬军威,掳掠以助军需,奸淫以供军乐”的“三光”政策,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江西78个县市中有42个县市遭日军严重破坏 。
1939年3月,日军制定针对南昌的“仁号作战计划”,集结四个师团,强渡修水(河),目标直指南昌城。3月27日,江西首府南昌城沦陷。日军在南昌城及周边地区烧杀淫掠,南昌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被日军杀害的九江市民横尸街头
1942年的浙赣会战,日军在江西玉山、广丰、上饶、九江等地公然违背人性,发动了惨无人道的细菌战。无数百姓感染病菌,痛苦地死去,原本宁静的村庄变得死寂一片。日军还实行了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频繁下乡“扫荡”,所到之处,粮食被抢光、房屋被烧光、人员被杀光,给江西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省难民和伤病员达510万以上,土地荒芜300多万亩,人口由战前的两千多万锐减至1300万以下。 在那生灵涂炭的7年血雨里,江西伤亡了504450人,其中死亡313249人,重伤83529人,轻伤107672人;伤亡者中,男约309101人,女137481人,儿童57868人。
在经济上,江西的工业、农业和商业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大量工厂被炸毁,农田荒芜,商业凋零。许多传承多年的老字号店铺在战火中消失,无数家庭失去了生活来源。战争还导致大量人口伤亡,无数孩子失去了父母,无数父母失去了孩子,家庭支离破碎,亲人生离死别。江西人民在战争中承受了巨大的痛苦,这片曾经充满生机的土地变得满目疮痍。
抗日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但类似南京照相馆中“不许可”的印记将永远挥之不去。江西人民用自己的热血、汗水和生命,竖起了一座不朽的抗战“丰碑”。这座丰碑,铭刻着江西人民的奉献与牺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不屈。在新时代,江西将继续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在保家卫国、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担当起更大的责任,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更新时间:2025-08-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