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R陀螺 冉启行
近期,现象级 AI 眼镜产品 Rokid Glasses 正式发售。国内方面,京东平台数据显示,其销量已突破 4000 台;在海外市场,Kickstarter 众筹活动同样吸引了超过 3500 名支持者,累计金额超 200 万美元,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
Rokid Glasses 的迅速走红,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创始人祝铭明(Misa)极具感染力的演讲所带来的“破圈效应” ,亦是 AI 大模型时代下 AI 眼镜作为下一代计算平台入口的“风口概念” 。当然,产品本身在轻量化设计、AI 功能实用性与交互体验上的深度优化也发挥着重要的引流作用。
作为该产品最具创新的技术点之一,也是最为“矛盾”的一点:Rokid Glasses 在仅有 49 克的轻巧机身内,只搭载了一块容量为 210mAh 的电池,但官方却宣称,它能支持长达 5-6 小时的连续音乐播放,或支持 4 小时的音频通话。相对业内不少产品而言,续航能力十分突出,那么在如此小的电池设计下,Rokid Glasses 是如何支撑起如此长的续航时间的?今天,我们一同来「拆拆」看。
(注意:由于产品生产批次存在差异,且受供应链配置调整等客观因素影响,下文所提及的芯片、传感器等核心组件的具体生产厂商,可能与不同批次的同型号产品存在不一致。因此,文中相关厂商信息仅以笔者所持有、测试的这款产品为基准,仅供参考。)
Rokid Glasses宣传海报(注:图中的混合使用指代非连续性,间接性AI眼镜使用。)
对于一款旨在实现全天候佩戴的可穿戴设备而言,“轻量化”是设计的最高优先级。Rokid Glasses 整机重量仅为 49克,相比于传统消费电子产品大幅削减,这背后是对内部空间利用和元器件选择的极致考量。
通过拆机,我们发现 Rokid Glasses 的镜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置镜框、AR光机+波导片和后端镜框。产品采用了一拖二的 Micro-LED+衍射波导的光学方案,其 Micro-LED 光引擎主要在镜框中央,单光机的设计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产品体积,同时给左右镜框留下配备摄像头与 LED 提示灯的空间。据悉,其光学方案主要由深圳市光舟半导体与上海鲲游光电供应。
图源:VR陀螺
拆开镜腿,可以发现左右镜腿内部上分别集成了主板、电池单元、双扬声器和麦克风阵列。其中,电池与主板类似大小,电池为锂电池,额定容量为 210mAh,笔者拿到的这款产品的电池供应商为重庆市紫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图源:VR陀螺
主板是 Rokid Glasses 最核心的部分,上面有诸多传感元器件和数据接口,包括来自美光的存储芯片,以及最重要的高通骁龙 AR1 和恩智浦的 RT600 系列芯片组成的双芯片架构。
其中,骁龙 AR1 已是 AR 行业的“老熟人”,作为主控应用处理器(AP),它是一颗专为智能眼镜打造的 SoC。它负责处理所有高负载的任务,例如通过双 ISP 处理 12MP 摄像头拍摄的图像和视频,以及驱动 Micro-LED+光波导的显示等。
而另一颗 RT600 系列芯片同样不简单。据悉,RT600 系列产品共有 6 个产品编码,Rokid Glasses 搭载的芯片为 MIMXRT685SFAWBR,片上 SRAM 为 4.5M,属于晶圆级芯片级封装,0.35 mm 间距,尺寸为 4.235mmx4.235mmx0.49mm ,适用于对尺寸敏感的消费级物联网设备。
图源:VR陀螺
相对 AR1 而言,作为一颗跨界微控制器(MCU),RT600 的角色是“辅助核心”,专门承接那些需要长时间运行但计算负载相对较轻的任务,尤其是音频相关的处理。其能够在主芯片骁龙 AR1 处于深度休眠状态时,以极低的功耗维持系统的“随时唤醒”能力,持续监听用户的语音指令。同时,当用户需要长时间听音乐、播客或进行通话时,所有音频解码和播放任务都由这颗 MCU 接管。
正是通过将最常用、最耗时的音频任务从高功耗的 AP 上剥离出来,交由超低功耗的 MCU 处理,Rokid Glasses 才得以在 210mAh 的电池限制下,实现了看似不可能的续航表现。
i.MX RT600 Crossover MCU 之所以能成为 AI 眼镜的“辅助神器”,源于其独特的内部架构和针对性的功能设计。具体来看,其采用双核设计,配备了 Arm® Cortex®-M33 和 Cadence® Xtensa® HiFi4 音频 DSP CPU。
除了强大的处理核心,RT600 还集成了丰富的外设和电源管理系统,使其更契合 AI 眼镜的需求。该芯片支持多达 8 个通道的数字麦克风接口,这对于通常需要搭载多个麦克风以实现精准拾音的 AI 眼镜而言至关重要。
RT600 支持多达 5 种功耗模式:Active(活动)、Sleep(睡眠)、Deep Sleep(深度睡眠)、Deep Power Down(深度掉电)和 Full Deep Power Down(完全深度掉电)。在 AI 眼镜待机时,RT600 可以进入功耗极低的深度睡眠模式,仅保留语音活动检测(VAD)功能,一旦检测到用户的唤醒词或物理按键激活,便能以微秒级的速度唤醒自身及主控 AP,同时最大限度地延长 AI 眼镜的待机时间 。
恩智浦半导体官方的测试数据展示了 RT600 系列芯片在不同工作频率下的核心功耗。可以看到,即使在 48 MHz 的活动状态下,其核心功率也仅为 4.795 毫瓦,这与动辄数十毫瓦甚至百瓦级的应用处理器形成了鲜明对比,可以说是 AI 眼镜的低功耗“辅助神器”。
当前,整个 AI 眼镜行业市场蒸蒸日上。不过,对于厂商而言,“续航焦虑”阴影依旧,它直接关联了用户体验与品牌形象。
然而,受限于轻量级的眼镜产品形态,镜腿内部空间狭窄,无法容纳大容量电池;同时,AI 眼镜的高清影像拍摄与 AR 显示也对核心处理器提出了一定技术要求。这些物理瓶颈共同导致了不少 AI 眼镜 2-3 小时的续航短板。
面对这一行业通病,Rokid Glasses 所采用的“AP+MCU”双芯设计,本质上是一种成熟且高效的异构计算策略。异构计算的核心思想,就是在一个系统内集成不同类型、不同架构的处理器单元(如CPU、GPU、DSP、MCU、NPU等),让每种单元处理其最擅长的任务,从而实现系统整体能效的最优化 。
然而,应用处理器为峰值性能而生,即便在执行简单任务时,其基础功耗和系统开销也相对较高。而 MCU 则在处理待机、唤醒和音频播放等长时程、低负载任务时,功耗相比 AP 可以降低一个数量级以上。这种“分工明确”的架构,是当前解决 AI 眼镜续航痛点的最优解。
除 Rokid Glasses 采用的 RT600 系列 MCU 外,事实上,恩智浦半导体新一代的 i.MX RT700 系列综合能力更加突出,同样适用于 AI 眼镜。
i.MX RT700 不仅升级了主频更高的 Cortex-M33 核心(最高325MHz)和更大的片上 SRAM(7.5MB),更重要的是,它首次集成了自家的 eIQ Neutron NPU(神经网络处理单元)。这意味着,未来 AI 眼镜可以将更多的轻量级 AI 推理任务(如更复杂的关键词识别、简单的语音命令理解等)也卸载到这颗功耗更低的 MCU 上,进一步减少唤醒主 AP 的频率,从而实现更极致的续航。
在当前技术阶段,以 Rokid Glasses 为代表的双芯片异构计算架构,无疑是平衡 AI 眼镜性能、功耗与体积这一“不可能三角”的最优解。通过巧妙的系统级设计,绕开了单一芯片难以兼顾峰值性能和基础功耗的物理瓶颈。
然而,芯片领域“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依然有效。对于 AI 眼镜这样“寸土寸金”的设备形态,单芯片解决方案必定是终极的演进方向。核心还是看 Soc 如何通过工艺进步,系统设计降低功耗,又或者是电池从材料上得到新的突破,使得容量再上一个梯级。
据 VR陀螺获悉,目前恩智浦半导体对 AI 眼镜板块相当重视,未来有可能推出 AI 眼镜专用低功耗SoC,以满足更多商业化落地需求。
AI 眼镜的热潮,也正反向推动可穿戴半导体的进步。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