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点映口碑爆了,陈思诚再一次赢了,票房保守估计能破10亿

当陈思诚的名字与悬疑片再度绑定,所有人都知道,一场好戏即将上演。

从《误杀》系列对亲情与法理的极致拷问,到《消失的她》引爆的35亿票房神话和全民热议的“恋爱脑”话题,陈思诚的团队似乎精准地掌握了引爆舆论的密码:将锋利的社会议题,嫁接到类型片的爽感之上。

这一次,他们的新作《恶意》将手术刀划向了我们每个人都深陷其中的流量时代,矛头直指网络世界的“原罪”。

影片目前已在部分城市开启点映,口碑瞬间引爆,看过的人无不赞其“后劲巨大”、“真实到令人窒息”。连《三体》的作者刘慈欣都盛赞其“对未来社会伦理讨论的预判意义”,《八佰》的导演管虎更是直言,希望它能成为暑期档“第一个好”,并对其“社会实验性和当下性”赞不绝口。

按照目前的走势,这部电影的票房或许将再次创造奇迹,轻松突破10亿,甚至向20亿、30亿大关发起冲击。陈思诚,似乎又一次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准备为电影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但这背后,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沉重话题。

第一幕:舆论的迷宫,谁是下一个被献祭的“恶女”?

《恶意》的故事,从一桩离奇的“坠楼案”开始。罹患癌症的10岁女孩静静(杨恩又 饰)与她的护士李悦(陈雨锶 饰)双双坠楼,生死成谜。在监控缺失、真相不明的时刻,互联网的“法官”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庭了。

第一层反转:被“塑造”的凶手

静静的母亲尤茜(梅婷 饰)一口咬定,凶手就是护士李悦。这个指控如同一滴血落入鲨鱼池,瞬间引发了网络狂欢。网民们化身福尔摩斯,对李悦进行地毯式“开盒”,她的社交账号、私人照片、过往言论被无限放大和恶意解读,一个被标签化的“蛇蝎护士”形象跃然网上。

拥有千万粉丝的自媒体主编叶攀(张小斐 饰)顺势而上,一篇篇“有理有据”的深度报道,更是将李悦牢牢钉在了舆论的审判席上。在警方的调查结果出来之前,李悦已经被全网判处了“社会性死亡”。

【讨论点一】: 在这个时代,当一个人的私生活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有几个人能全身而退?一个有着不完美私德的人,是否就等同于一个杀人凶手?我们对“完美受害者”的苛求,本身是不是一种暴力?

第二层反转:“慈母”的崩塌

然而,剧情很快急转直下。随着李悦的朋友道爷(李九霄 饰)放出更多信息,人们发现,那个被妖魔化的护士,实际上可能也是一位善良的受害者。于是,愤怒的网民需要寻找新的靶子来发泄情绪,这一次,轮到了那位悲痛的母亲——尤茜。

一张她在酒吧狂欢的照片,一罐高龄孕妇才喝的奶粉,成了她“不爱女儿、早就想放弃”的铁证。没有人关心她去酒吧的真实时间与缘由,更没有人愿意去理解一位母亲在绝境中的挣扎。

影片在这里抛出了一个直击人心的道德困境:如果你的孩子身患重病,手术成功率只有5%,你会选择倾家荡产去赌那微乎其微的希望,还是选择保住那笔天文数字般的手术费,让家庭不至于彻底崩塌?

【讨论点二】: 这是一个残忍的电车难题。当一个母亲在天平两端稍有迟疑,是否就意味着她不配为人母?当舆论只想要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时,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的无奈又该置于何地?

第三层反转:当“正义”成为凶器

当李悦和尤茜相继成为被网暴的“恶女”后,影片终于揭示了那只翻云覆雨的手——以叶攀为代表的,被流量裹挟的媒体。她曾是怀揣新闻理想、追求真相的记者,却在10万+的诱惑和KPI的压力下,逐渐沦为“杀人”的刽子手。当她站在大学讲台上,以成功媒体人的身份传道受业时,这本身就构成了影片最大的讽刺。

预告片中“弹幕监狱”的意象令人不寒而栗,满屏的“死刑”、“恶母”如蛆虫般啃噬着画面,将网络语言的暴力视觉化,其惊悚程度远超任何恐怖片。因为我们知道,这,就是现实。

第二幕:“全员恶人”的演技盛宴

如果说深刻的剧本是骨架,那么演员们的精湛表演,就是注入灵魂的血肉。

张小斐,彻底撕下了“国民母亲”的标签。她饰演的叶攀,在调查案件时眼神锐利如鹰,而在被流量反噬、陷入自我怀疑时,瞳孔中的震颤与挣扎,将一个理想主义者在良知与名利场中被撕裂的痛苦演绎得淋漓尽致。

梅婷,再次贡献了“能让人产生生理性不适”的恐怖演技。无论是目睹女儿坠楼时喉头痉挛的无声嘶吼,还是被网暴后眼神里写满的无助与冤屈,都让人感同身受。当她最后抱着女儿的遗照,温柔擦拭时,那种深沉的母爱,足以击碎此前所有的恶意揣测。

而年仅12岁的杨恩又,无疑是本片最大的惊喜。从《人生大事》到《恶意》,她饰演的抗癌女孩静静,是这场风暴的中心,也是唯一的纯净。当最后的真相伴随着她留给母亲的话语被揭开时,那份超越年龄的通透与善良,既是抚慰,也是对所有参与这场狂欢的成年人最沉重的审判。这位小演员,未来可期。

第三幕:流量杀人,谁是真正的凶手?

《恶意》最令人不寒而栗之处,在于它毫不留情地指出:在这场群体性的“犯罪”中,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

从李悦到尤茜,她们被塑造为“恶女”的方式如出一辙,仿佛一条成熟的产业链。自媒体为了博取眼球,用耸动的标题和片面的事实煽动情绪;而普通人呢?我们每一次不经思考的点赞、每一次义愤填膺的转发、每一句“正义凛然”的评论,都成了将受害者推向深渊的燃料。

影片赤裸裸地警示我们:当热点事件发生,无数八竿子打不着的搞笑、美食、带货博主都摇身一变成为“意见领袖”时,流量背后的动机,早已不是真相,而是赤裸裸的金钱与名利。

【讨论点】: 影片的结局是震撼且发人深省的。当尤茜抱着女儿的遗照走向天台,所有曾经参与过这场网络狂欢的人,都是潜在的帮凶。我们手中的键盘,真的可以成为杀死一个人的武器。在下一次网络热点来临时,我们是选择让“子弹飞一会儿”,保持理智与审慎,还是会再次轻易地被情绪裹挟,成为“恶意”链条上的一环?

《恶意》舍弃了《误杀》的亲情煽情和《消失的她》的奇观式反转,用一种近乎冷酷的写实笔触,剖开了互联网光鲜外衣下的灰色地带。它在告诉我们,在信息爆炸、真相难辨的今天,克制与思考,或许才是我们对抗“恶意”的唯一武器。

毕竟,当雪崩发生时,每一片雪花都难辞其咎。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5

标签:娱乐   票房   保守   口碑   恶意   母亲   影片   凶手   真相   流量   舆论   论点   护士   女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