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喉之手,终被斩断!中国终于夺回“工业血液”控制权!

2021年,美国突然削减对华高纯氦气出口量,幅度一下子达到30%。

这一下,国内不少医院的核磁共振设备,都面临停机风险,半导体工厂也不得不紧急高价从别处调货,整个产业链都跟着慌了神。

谁能想到,一种看不见的气体,能把我们卡得这么死?

万幸,在困难面前,我们从来都没有低头,而是努力寻找破局之法。

经过长达数年的努力,2025年8月,陕西延安的一个天然气提氦项目现场,一组数据让整个行业都振奋了。

安徽万瑞冷电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低温精制及脱氖装置,产出的氦气纯度达到99.99997% ,也就是行业里说的6N9级。

更关键的是,氖气杂质含量还不到0.3ppm !

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报告一出来,所有人都知道:这回,我们真的不一样了!

曾经,全球九成以上的氦气贸易,被美国和卡塔尔牢牢攥在手里,他们想涨价就涨价,想限制供应就限制供应。

连提纯需要的4K温区制冷机、0.01ppm精度滤油技术这些关键设备,也对我们禁运。

而现在,这组来自延安的验收数据,意味着中国终于斩断了那只卡着“工业血液”喉咙的手。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氦气这东西看着不起眼,却是实打实的“工业血液”。

大型粒子加速器要靠它维持超低温环境,让超导磁体正常工作。

医院里的核磁共振设备,没了它冷却超导磁体,就拍不出清晰的影像,医生诊断都会受影响。

就连火箭发射时,燃料加压、卫星热控系统,都离不开它。

可中国的氦气资源,先天就带着“短板”。

国内天然气田里的氦含量,平均只有0.03%到0.05% ,跟国际上那些氦含量能到1%甚至7%的富氦气田比,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这就导致早期想提纯氦气,总绕不开三个坎:杂质除不净、提纯速度慢、产量上不去,高纯氦气的自给能力几乎是零。

更让人头疼的是“双重封锁”。

一方面,美国和卡塔尔垄断了全球九成的氦气贸易,我们想买就得看他们脸色,有时候就算愿意多花钱,也未必能拿到足够的量。

另一方面,提纯氦气必需的核心设备,比如大型氦透平膨胀机、氦气液化器,他们直接禁运,就是不想让我们自己掌握提纯技术。

这种被“卡脖子”的滋味,中国科研人员早就受够了。

2019年,中国电科博微所下属的万瑞冷电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的支持下,下定决心要走一条全国产化的路。

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把氦气纯度提到99.99997%,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

要实现这个目标,最大的难关就是分离氦气和氖气。

这两种气体在元素周期表上是邻居,物理性质太像了,分子大小只差0.6埃 ,差不多是一根头发丝直径的百万分之一。

想把它们分开,难度不亚于在一堆沙子里,挑出几颗特定的细沙,用科研人员的话说,这就是一场“分子级化学手术”。

为了攻克这个难关,工程师胡有明带领团队,做了上千次实验。

他们尝试过各种材料和工艺,终于研发出一种全新的吸附剂——“介孔二氧化硅负载纳米钯基复合材料”。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用原位X射线衍射技术验证过,这种材料对氖气的吸附容量,比传统材料提升了32% ,就算循环使用500次,吸附效率还能保持在95%以上。

光有好材料还不够,团队还设计出了一套“四阶耦合联合法”。

第一步先脱氢,把天然气里的有机杂质去掉;

第二步用膜分离技术,把氦气初步提浓;

第三步通过变压吸附,进一步清除杂质;

最后一步是深冷精制,把温度降到零下243摄氏度 ,精准“抓”住氖气杂质,这才让氦气纯度达到了6N9级。

更难得的是,这套技术从设计到制造,全都是国产化的。

小到每一个阀门、每一根管道,大到控制系统里的AI算法,没有一样依赖进口。

那个AI算法也很关键,能实时监测气体流量、压力和杂质浓度,随时调整运行参数,确保装置24小时不停机,还能一直保持稳定的提纯效果。

2025年年初,这套装置在延安落地调试。

之所以选在延安,是因为这里有实际的储气条件,能最真实地验证装置的性能。

从调试到最终通过工程验收,只用了不到5个月,比国际上同类项目的平均周期缩短了40%,这速度本身就证明了国产技术的成熟度。

验收时的数据更是亮眼:除了纯度99.99997%、氖杂质低于0.3ppm,这套装置单台每年能产出40万立方米的高纯氦气。

投入量产后,预计年产总量可以达到400万立方米 ,这个产能直接让国内氦气市场的供应紧张状况,缓解了不少。

国家能源局2024年发布的《中国战略稀有气体产业发展报告》里,有这样一组数据:

2022年,中国高纯氦气的进口依赖度还高达92.3% ;

到了2024年,随着万瑞冷电这些国产装置的量产,依赖度已经降到了68.5% 。

预计2026年还能降到45%以下,这个下降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

供应稳定了,产业链的损失也跟着减少。

2023年的时候,国内半导体产业因为氦气供应波动,产能损失差不多有12亿元。

2024年,这个数字就降到了3.8亿元。

以前半导体工厂得储备半年的氦气,现在不用了,运营成本也跟着降了不少,企业终于能安心搞研发、扩产能了。

现在,中国不只是能自己生产高纯氦气,还开始往外卖提纯设备了。

国际氦协会(IHA)2025年3月发布的白皮书里说,2024年中国氦提纯设备,在全球市场的占比已经达到了12% 。

其中中亚和中东这些氦气消耗量大的地区,订单占了78%,这直接打破了美国和德国,在低丰度氦提纯设备领域的垄断。

更有意义的是,万瑞冷电还主持编制了《氦气纯化器》的行业标准,这套标准后来被纳入了IHA的《低丰度氦气提纯技术指南(2025版)》,成了全球通用的技术标准之一。

这意味着,中国不再只是技术的追随者,还开始参与制定行业规则,在全球氦供应链里有了更多话语权。

国际氦协会还预测,到2030年,中国在全球低丰度氦气提纯设备市场的份额,会超过40% ,还会推动全球氦资源的利用率,从现在的30%提升到50%。

以前大家都盯着富氦气田,现在有了中国的技术,低丰度天然气里的氦气,也能高效提取,全球氦资源枯竭的压力,也能缓解不少。

国家层面也在布局更大的计划,“鄂尔多斯盆地低丰度氦气开发基地”已经被纳入国家能源战略基地。

规划到2027年,这里的高纯氦气年产量,能达到2000万立方米 ,差不多能满足全国30%的需求。

到那时候,中国在氦气领域的自主可控,会更有底气。

其实,氦气领域的突破,不是偶然的,背后是中国科技“攻坚逻辑”的又一次验证。

就像当年搞“两弹”,就算条件再艰苦,科研人员也能隐姓埋名搞研发。

后来航天领域被拒绝参与国际空间站,我们就自己搞神舟飞船、天宫空间站,最后也走在了世界前列。

万瑞冷电的团队也是这样,负责人荣成旭为了攻克调试难关,曾经连续多日不眠不休。

胡有明面对上千次的实验失败,也从没动过放弃的念头。

正是这种“啃硬骨头”的精神,让他们在六年里,一步步突破技术瓶颈,最终拿出了全国产化的解决方案。

而且,这次突破还形成了“产学研用”的完美协同: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中科院兰州化物所负责材料研发,万瑞冷电负责把实验室技术变成能落地的工程装置。

每个环节都紧扣在一起,没有出现脱节,这才让技术突破,能快速转化成实际产能。

现在,这套提纯技术还在往其他领域延伸。

依托在氦气提纯里积累的经验,中国在氖、氪、氙这些稀有气体的提纯上,也实现了突破,2024年国内稀有气体的自给率,已经提升到了55%。

这些稀有气体都是高端制造的关键资源,它们的自主可控,会给中国的芯片、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等领域,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从2019年团队组建,到2025年延安项目验收,六年时间,中国科研人员用全国产化的技术,把高纯氦气的“卡脖子”问题彻底解决了。

以前是我们求着别人卖氦气,现在是别人来买我们的设备、跟着我们的标准走。

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是中国在战略资源领域,夺回控制权的重要一步。

未来,随着更多国产装置的落地、更多战略基地的建成,中国在“工业血液”领域的话语权,会越来越强。

那些曾经想靠垄断卡我们脖子的国家,会慢慢发现,中国从来不怕封锁,越是被限制,就越能爆发出创新的力量。

而这,正是中国科技不断向前的底气所在。

#夏日旅行攻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8

标签:财经   控制权   中国   血液   工业   氦气   技术   延安   杂质   装置   设备   领域   稀有气体   高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