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入职医馆 听她们怎么说

编者按:

当大多数中医学子将公立医院视为唯一归宿时,一批优秀的青年正在用脚步丈量另一种职业可能。本期策划是三位女性中医硕士研究生的故事:她们主动选择离开公立体系的“舒适区”,入职中医馆执业。她们在挑战中获得飞速成长、在实践里淬炼出临床自信、在有中医氛围感的环境中找到职业归属感。她们的选择,为中医人才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生动注脚。

青年中医不必拘泥于单一发展路径

小时候感冒咽痛,爷爷总是喜欢泡点鸭跖草给我喝,我也自小喜欢在田野路边观察各种植物。高中时期的我,周末回家需要穿过一片田野。一个晴朗秋日的傍晚,我偶然在田埂坡上发现一片枯萎的植物。轻轻一触,它就在微风中炸开,其种子的形状酷似马蹄。不久后,我又偶然在超市养生茶货架上看到它,原来它叫决明子,可以清肝明目。出于好奇,我去书店买了一本《本草纲目》,那一刻,本草世界向我敞开了大门。这股热情推动我后来作出了人生的重要抉择——报考广州中医药大学,开启中医学习之旅。

上学时,我经常泡在学校的药王山,看山上的中药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系统的课程帮我建立了基础的中医思维,随着学习的深入,我逐渐明白中医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阴阳五行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解释人体生命活动的模型;辨证论治不是机械套用,而是动态把握疾病传变的艺术。这让我对中医产生了更深的敬畏。

毕业时,我又面临人生十字路口,多数同学选择进入公立医院,而我却被固生堂这个新兴的中医连锁机构所吸引。尤其令我心动的是,那里有一位我仰慕已久的皮肤科老师。在固生堂的五年里,我完成了从医生助理(以下简称医助)到独立出诊医生的蜕变。从中医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反复打磨,慢慢在临床中揣摩先辈们留下的经典。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面对患者对年轻医生的不信任时。经过时间的打磨,我逐渐摸索出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不过度承诺疗效,而是客观分析病因病机;不贬低他人治疗方案,而是聚焦于当前辨证论治思路;不回避中医的局限性,而是坦诚告知哪些情况需要完善检验检查。我坚信疗效永远摆在临床第一位,经过五年的沉淀,我的门诊量稳步增长。

出乎意料的是,公司在评估我的临床能力与管理潜力后,决定培养我担任分院医疗副院长一职。这个转变让我面临全新挑战:从前我只专注于自己的患者,现在需要对整个分院的医疗质量负责;从前我只关注临床技术,现在需要平衡医疗规范与运营效率。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管理知识,将中医“整体观念”运用到管理中——机构如同人体,各个部门如同脏腑,必须相互协调才能健康发展。后来随着医助团队扩大到30多人,我又接手了医助部主管工作。带领团队与管理业务完全不同,需要更多人性化的沟通与关怀。我借鉴中医“辨证施治”的思想,对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医助采取差异化培养方式:对自信不足者多鼓励,对急躁冒进者多提醒,对故步自封者多挑战。我们定期开展病例讨论会,营造学习型团队氛围,让医助伙伴尽快成长。如今回首来路,我发现临床与管理相辅相成的奥妙。临床经验让我在管理医疗质量时更有底气,管理视角又让我在临床实践中更具整体思维。

从着迷本草的少年到独立的中医师和医疗管理者,这条道路虽不同于我最初的想象,却展现了中医人成长的多种可能。无论在何岗位,我始终坚持每周出诊四天、跟诊学习一天,因为接触患者是中医人的根本。同时我也享受管理工作的挑战,因为它让优质中医服务能够惠及更多人。这种双重角色让我对中医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会看病的医生,更需要懂管理、懂运营、懂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中医传承不只是学术思想的延续,更是中医人成长模式的拓展。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中医人既要有扎根传统的定力,又要有拥抱创新的勇气;既要精通辨证论治的艺术,又要理解现代医疗的运行逻辑。我的成长经历或许为青年中医提供了一个参考——不必拘泥于单一发展路径,而是可以在临床与管理、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位置,为中医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作者石竹青,女,1993年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固生堂医助部主管。)

在这里,脚踏实地的感觉千金难换

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学子都面临类似的选择:继续提升学历还是参加工作?走科研还是临床方向?进公立医院还是民营门诊?

毕业后,我选择入职固生堂,然而学生与医生身份间的转换并不十分顺利,阵痛期常有下面一幕幕场景:看着窗外的满树落叶,诊室内空空荡荡没有一名患者;想到拿药后杳无音讯不再复诊的患者,想拨通电话又不知万一没有疗效该如何回复;想买过年回家的机票,却发现往返票价超过一个月工资……工作和生活上的窘迫不停催逼着我,想发力却无处使力,心里对自己的怀疑和拷问更是一重又一重袭来,难道我是个很差劲的医生吗?回想起研究生跟诊期间习惯了的人头攒动的诊室,工作后才知道,那并不是顺理成章的常态。

而今入职一年多,我已成为能够不断从工作中获取价值感、经济上也能养活自己的医生。对毕业时曾面临的就业去向问题,我也有了新的思考和答案。

除了平台够大、患者够多、学习晋升机会充足、专业方向对口等,还有什么因素是选择长期工作平台的要点呢?对一个医学生来说,是这个平台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与自己的发展方向是否相符。因为这决定了工作后能不能长久,会不会开心。对于一个有想法、愿意付出时间与勤勉去探索中医之路的青年医生来说,一个好的平台应该代表着无限的成长机会。

我入职后获得的飞速进步,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工作之初虔诚拜读的那本著作,一年后居然有幸坐在作者身边接受教导;想要学习针灸,老师讲病理、讲穴位、讲深浅、讲配穴,最后扶着大家的手反复操作感受针感,生怕我们学不会……太多幸运和感动,有时甚至让人惶恐自己是否进步足够快,有没有辜负所有饱含善意的付出和期待。

在这里,各科专家同时为我们青年医生敞开学习的大门,上午跟诊妇科主任,下午就能走进儿科主任的诊室,我们在临床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能当即得到该领域优秀专家的解答。

想要在任何科室深耕,这里都同时有数位专家坐镇。犹记得入职前,我对自己的火针治疗技术比较自信,研究生期间也靠它为很多斑秃、湿疹、带状疱疹等皮肤病患者解决过病痛。但是工作后,我重新接受了四五位不同背景、不同流派专家的轮番检验与提点,我的治疗手法、针具选择、应用病种都得到了极大扩展。

在这里,总有“新鲜玩法”让人大开眼界。义诊、青年医生会、各项大赛,来自五湖四海的参与者都小有绝技。大家推心置腹交流,分享自己最近验证了疗效的医案,分享曾经没有患者的窘迫心情,莫名就能让人生出勇气,继续走下去。这些同龄人是与老师不同的榜样,他们与我相似,让我真真切切地看到,尚显稚嫩也没关系,一样有办法收获患者的信任。

入职一年余,收获难以论尽。但是我想,无论选择哪条路,最重要的始终都是对自己、对工作的那份发自心底的认可与满足,这种脚踏实地的感觉千金难换。也许在医道上我仍旧是小学生,仍有漫漫长路要行,但只要心中笃定前路有光,我相信任何一条路最终都将被我们走成坦途。(作者王翔韵,女,1996年生,黑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固生堂中医师。)

毕业六年后我做回医馆大夫

2019年硕士毕业时我没有去当医生,而是选择了一家外企。一个月后,我发现外企虽然待遇确实不错,但工作内容简单枯燥,跟专业知识毫不沾边。有一天跟同班同学聊天,得知她在医馆上班,职业很有成就感,而且收入不错、上升空间大。思考了一番,第二天我就果断辞职,并在朋友的推荐下入职一家医馆。当时的我毫无临床经验,只能边当医生助理边学习。直到2020年夏天,我来到深圳,开始在医馆坐诊。这期间也有不少的小插曲,遇到过困难,想过要放弃,也尝试去三甲医院、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工作,但入职后都很快发现工作不适合自己,便果断离职,仍然选择在中医馆出诊。一是因为自己内心还是更喜欢以中医治疗为主。二是喜欢一门心思专攻技术,不想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三是喜欢中医馆的工作环境,古色古香,环境清幽,整个人都很放松。四是赶上中医的时代红利,很多经营良好的中医门诊不断出现,让我看到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和价值,加上帮助到患者的职业成就感,让我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这几年下来,说轻松肯定不是。我通常单休,休息的那一天也大多是放弃外出,挤出时间学习。医学书籍浩如烟海,越学越觉得自己还欠缺很多。我作为一个经验不足的小医生,怎么得到患者信任、怎么降低试错成本、怎么才能有效果,这都是难题。我几乎每天坚持6点起床看中医临床书籍,下班后经常看到12点,自掏腰包报班、买课程学习,凡是市面上评分高的临床类书籍基本都会买回来看,好在自己本身就喜欢中医、喜欢阅读,所以享受其中。从一开始的什么也不会,到只做针灸治疗,到针药并用,到后面学习小儿推拿、火针放血疗法、董氏针灸、黄帝内针、五行针灸等各种针法,这其中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

这些年也帮到不少人,也实践过美好理想,创办过中医馆,但感觉每天因为杂事耗费太多的心力,最终还是决定关掉,当一个纯粹的中医师,半日临证半日读书。

我始终认为,临床是中医的最终归宿。作为医者,不管在哪里,只要能帮助到患者,同时让自己学有所用,顺便解决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足矣。回顾六载,选择这条路从未后悔过,也坚信自己能坚持走下去。(作者宋美芳,女,1992年生,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广东省深圳淳道中医门诊部中医师。)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25年9月1日 6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2

标签:养生   医馆   中医   医生   患者   工作   中医师   喜欢   青年   医疗   针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