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持续3年多,大帝是否会步尼古拉后尘?缺个背后捅刀的奥地利

1853年,沙皇尼古拉一世派人前往伊斯坦布尔,他们傲慢地要求奥斯曼土耳其的苏丹,将土耳其的军队撤离巴尔干半岛。

俄国人给出的理由有2条:

这些理由是不是听着有点熟悉?其实俄乌矛盾初期,俄国不就是说要保护乌东地区的俄族人吗?看来100多年过去了,套路依旧是换汤不换药。


克里米亚战争还没结束,尼古拉一世就先走人了

1853年,挑起这场战争的人就是尼古拉一世,他表现的过于傲慢无礼,直接把苏丹的脸面摁在了地上摩擦。

虽然当时奥斯曼土耳其已经走在了下坡路上,但面对这种侮辱,苏丹还是忍受不了。宁可战死,也不能受这种气。

因此,在明知道打不过沙俄的情况下,奥斯曼土耳其决心一战。为此,苏丹特地与英法以及撒丁王国商量,找来了多方援助。自己打不过你,难道还不能摇人吗?

沙俄当时也知道土耳其人摇人了,但尼古拉一世丝毫不虚。为什么?因为他认为,土耳其人背后有英法相助,可俄国人背后,也有奥地利和普鲁士支持。这样看来,大家的实力也只是平分秋色罢了,谁怕谁啊?

战争前期,沙俄占据了绝对上风,奥斯曼土耳其的海军,根本不是俄国黑海舰队的对手。不过很快,英法参战后,立刻扭转了战局。

因为当时沙俄还在使用帆船作战,可英法已经在战船上用上了蒸汽机,这完全属于降维打击了。帆船时代就此告终,历史进入了蒸汽时代。


海战中惨败的沙俄,立刻打算摇人。因为英法联军已经登陆克里米亚半岛,如果再不摇人,沙俄极有可能输个底朝天。

关键时刻,普鲁士选择了袖手旁观。因为他们觉得沙俄在1850年的普奥战争中,偏袒了奥地利。

至于奥地利,不仅没有帮助沙俄,反而背后捅了沙俄一刀。

当时沙俄已经占领了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这两个公国,奥地利其实对这两个地方也有想法,他们更靠近巴尔干半岛,所以在巴尔干半岛的利益上,和沙俄有着天然冲突。

因此,当沙俄求援的时候,奥地利不仅没有出手相助,反而陈兵8万在匈牙利与这两个公国之间,并且要求沙俄撤离这两个公国,否则将直接出兵。

1854年6月,奥地利甚至和奥斯曼土耳其签订了条约,奥斯曼土耳其也答应奥地利可以在战争结束前,一直占领这两个公国。

所以说,为了利益,奥地利直接把沙俄给卖了。心灰意冷的尼古拉一世,一时没能抗住多重打击,在1855年3月,战争还没结束就直接走人了。


尼古拉一世忍受不了战争的失败,也承担不了后果

50多万青年将士们在这场战争中丧生,克里米亚半岛被占,黑海舰队全军覆没。尼古拉一世看到这些战况后,根本扛不住打击。

所以关于尼古拉一世是怎么死的,至今都是一个争论点。

有人认为他是病逝,生病的原因主要是心情抑郁,积劳成疾。也有人认为他是自尽,毕竟战况太惨,尼古拉一世几乎搭上了当时整个沙俄的未来。他根本无法面对俄国的父老乡亲。一想到家家戴孝,户户哭丧的局面,尼古拉一世就会心绞痛。所以尼古拉一世纵然是一个东正教徒,却依旧用自尽的方式结束了一生。

尤其是尼古拉一世将叶卡捷琳娜二世、亚历山大一世多年积攒下来的军事力量,付之一炬,这是他万万承受不起的。

1853年前后,沙俄总人口在6千万到7千万之间,总兵力在115万左右。其中正规军90万,非正规军25万。

结果在这场战争中,沙俄直接损失了50多万大军,这是什么概念?几乎所有能调动的军事力量,全都没了。

别看有115万人马,其中25万人是不怎么受约束的哥萨克军队。剩下的不到40万军队,需要分布在俄国各个地方,负责镇守这些地区。所以当时尼古拉一世已经无人可用。

而且这50多万人马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精锐,也就是未来的军官。这帮人没了以后,那么沙俄军队几乎就陷入了人才断档的尴尬时期。

这也是为什么此后20多年时间里,沙俄都不敢在西方撒野的原因。毕竟培养一批优秀的军官出来,怎么也要十多年时间。至于士兵,其实左右不了战争的胜负,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就是这个道理。

战争失败以后,沙俄是不是就此崩盘?这也是尼古拉一世不敢想的事情。

其实如果按照英国人的想法,就是要直接把沙俄给搞崩了,欧洲列强们分别占领沙俄的各地。可法国人提出了反对,因为他们很担心英国在东欧一家独大,到时候英法必然要在欧陆一决雌雄,这是法国人不愿看到的。

但是尼古拉一世不知道后来法国会出面作保,因此他很担心沙俄的基业会毁在自己手里。既然面对不了,索性就别面对了吧。

俄乌停不下来,因为大帝不可能忍受失败

大帝是什么人?那是大鹅近些年来捧出来的硬汉,是朝着大鹅千古一帝目标迈进的人物。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允许失败呢?

上任20多年来,大帝平车臣、定格鲁吉亚、援叙利亚、稳哈萨克斯坦、占克里米亚,哪件事不是顺风顺水?怎么能在乌东这地方阴沟翻船呢?

当战争开始以后,如果没有达到大帝的战略目标,那战争就不可能轻易结束。至少,你永远都不要指望看到战争在大帝手里轻易结束。

因为大帝作为一个一直成功的大人物,是不可能主动承认失败的。

伴随着战争越来越久,大鹅损失的青年人也越来越多,至于经济损失,那就更加无法计算了。一旦承认失败,那么所有的损失都需要大帝一个人来承担,因为当年是他下令发起这场战争的。

他承担得了吗?很显然承担不了。

宁可将这场战争永无止境地打下去,也不可能承认失败,这就是大帝此后要做的事情。哪怕把大鹅打得破产,大帝也在所不惜。因为和这些比起来,明显大帝的面子和历史定位更重要。

所以很多人开始担心,大帝会不会面临和尼古拉一世一样的命运呢?这很难说,毕竟目前来看,局势不容乐观。

如果未来出现一个类似奥地利这样的角色,在背后给了大帝一下,或许心灰意冷的大帝,会步尼古拉一世的后尘吧。


俄乌矛盾,根本就是俄乌两族之间的争端

如果这件事没有搞明白,那也不用去看什么俄乌冲突了,该打螺丝就打螺丝,该踩缝纫机就踩缝纫机去好了。

俄乌冲突,从来都不是两族之间的矛盾。从战场上的情况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因为俄罗斯军中就有大量乌克兰人,乌克兰军中同样也有大量俄族人。没错,就是大帝说要出兵保护的俄族人,的确有很多在乌军军中抵抗着大帝的保护。

甚至连乌军的总司令,其实也是俄族人。所以这不是两族之间的冲突,而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冲突。大鹅出兵保护乌东俄族人的这种荒唐说法,是根本不成立的。只能说,乌东有一部分俄族和乌族的人,是亲俄的,所以大鹅出兵是来保护他们的,他们要保护的始终是亲俄力量,而不是某一族的人。

之所以说是为了保护俄族,主要是因为这么说起来比较好听。毕竟贸然对别国领土出手,总要找一个相对好听的理由。你可以为本民族的同胞,搭上整个国家的未来,但你总不能为了更亲近你的一群人,搭上整个国家的未来吧?这不仅说不过去,就连自己人也会反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1

标签:历史   奥地利   后尘   大帝   沙俄   奥斯曼   土耳其   巴尔干半岛   英法   东正教   战争   俄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