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的孩子,是“培养”出来的

朋友的孩子上小学五年级,英语听力很好。我鼓励他:“好好学,将来当个外交官。”

孩子小声嘟囔:“那不可能。”

我有点好奇:“怎么不可能?你还小,凡事皆有可能。”

孩子摇着头说:“我记不住单词,也不会对话,造句总有语法错误。不可能,不可能。”

“这些都可以练啊!用心多学多练,你一定行。”我给他打气。

孩子还是摇头:“那怎么可能?不可能的。”

孩子妈妈也帮腔:“他除了听力好,其他都不行。默写单词能错一半。我带他去过英语角,根本不敢开口讲话。再说了,当外交官,各门功课都得优秀。你看他,数学不会解方程,作文没上过80分,哪是当外交官的料?”

孩子在一旁听得垂头丧气,我也有些泄气,便放弃了这个话题。

当一个人不自信,周围环境也在不断强化他的不自信时,你很难立刻把他从自卑的漩涡里拽出来。

有没有一种可能,自卑的孩子,是“培养”出来的?


01

被挑剔的孩子,会感觉“我不行”



孩子好的方面得不到鼓励,不好的方面却被夸大和挑剔。受父母影响,孩子也会将关注点放在自己做不好、做不对、做不了的事情上,哪里来的自信?

就像朋友的孩子,明明英语听力很好,但他自己和妈妈都不以为然,反而将话题转移到学习短板上去,当然就会得出“我不行”或“这个孩子不行”的结论。

有些家长更过分,他们的挑剔涉及方方面面:长相、智力、性格……

小贝小时候常被妈妈骂“三角眼”,导致她一直摆脱不了容貌焦虑,不敢打扮,生怕被人嘲讽“丑人多作怪”。

小青在职场混得风生水起,但还是习惯性地把“我反应慢”挂在嘴上,就因为妈妈从小嫌她“脑子死”。

小静特别害怕交际,很少参加朋友聚会。记得小时候祖孙三代吃年夜饭,妈妈当众数落性格内向的小静“拉不展”,从此小静就特别排斥各类聚会,怕自己不说话扫了大家的兴。

在孩子还没有自我认知能力的时候,会将外界的评价当成一面镜子来认识自己。

父母的挑剔和负面反馈,让孩子从镜子里看到不堪的自己,自惭形秽,很难在人前抬起头来。


02

被拒绝的孩子,会认为“我不配”



灰姑娘与王子的爱情故事,在现实中发生的概率很小。

因为大多数“灰姑娘”,根本不敢相信帅哥会爱上自己。

“我那么‘灰’,怎么配得上?”

“灰姑娘”都经历了什么,让她有强烈的不配得感?

想吃美食的欲望,被拒绝;

想穿漂亮衣服的欲望,被拒绝;

想娱乐的欲望,被拒绝;

想展示自己的欲望,被拒绝。

一个经常被拒绝的孩子,很容易产生“我不配”的自我认知,并将这份拒绝内化。即便有好事降临,他也会自觉地、本能地给出拒绝信号。

童话里的灰姑娘,每次和英俊的王子跳完舞,不也选择了迅速逃离吗?

假如没有丢失水晶鞋这个环节,没有王子锲而不舍地追寻,恐怕灰姑娘和王子之间,将留下永远的遗憾。

有些父母,经常以经济状况为由,或以性价比为由,或以孩子表现不好为由,在完全能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时,无情地予以拒绝,在孩子内心埋下一颗“我不配”的自卑种子。

朋友说,小时候,妹妹生病,床头摆满了饼干、罐头,她生病就只等喝苦苦的汤药。有一次生病,她试探着说想吃饼干,却被妈妈指责“嘴馋”“不懂事”。那一刻,她发现,自己根本“不配”享受好的待遇。

家里尚且如此,外面更不敢嚣张。

朋友工作能力强,却从来不敢争不敢抢,甚至连到手的机会都会让人,如同小时候把到手的零食让给妹妹。

“让出去,才心安;自己占着,总感觉受之有愧。”朋友说。


03

被忽视的孩子,会怀疑“我多余”



不论开会还是聚餐,老王总喜欢把自己塞进一个角落,生怕被人发现。

遇到座椅不够的时候,不等领导安排或服务员解决,老王会第一时间站起来,主动让座。

谦让是个好品质,但过分谦让完全没有自己,有可能是低自尊的表现。

“反正我啥也不是,坐在哪里都无所谓,有没有座位也无所谓。”有次让座,老王无意间冒出这么一句,让大家挺尴尬。

但老王说的却是真心话,他丝毫没有发牢骚的意思。

老王在家排行老五,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据老王回忆,小时候,有次晚饭,他故意藏起来,谁知很久都没人找他。等他自觉无趣回家吃饭时,灶台上却空空如也。母亲惊讶地问:“你没吃吗?我怎么没注意?那你吃饭的时候跑哪去了?”

类似的事情后来还发生过好几回。

大人散年钱,孩子太多,又吵又闹,根本没发现给老王的那份被谁抢了,当然事后也不可能补发。

老王的袜子破了,妈妈却记成老七没袜子穿,给老七买了一双新的。

父母要带孩子们去串亲戚,老王上个厕所的功夫,就被孤零零落在家里,没人发现他落单。

经常被家人忽视的老王,心灰意冷。

他在哪里都感觉自己多余,活得极其卑微。

不只是多子女家庭里的老王,有些独生子女也会因为父母的忽视而感觉自己“多余”。

小易端着新买的水枪,想和爸爸玩。爸爸忙着跟人打麻将,不耐烦地将小易推到一边:“自己玩去,没见我正忙着吗?”

小艳数学竞赛得了一等奖,满心想跟妈妈分享。妈妈加班晚归,小艳刚凑过去就被喝止:“烦死了,又来缠我!天天缠着我,看不出来我很累吗?走开走开,睡觉去,有啥话明天再说。”

小漆自打记事,就没怎么见过爹妈的面。他们忙着做生意,整天早出晚归,只能把小漆交给保姆看管,而家里的保姆,也数不清换了多少茬。

小易,小艳,小漆……这些被父母有意无意忽视的孩子,难免会怀疑自己生来“多余”,要不怎么没人愿意搭理他们呢?


04

被埋怨的孩子,会以为“我有罪”



小乙特别容易有负罪感。

不管什么事搞砸了,只要他参与过,哪怕只是搭了把手,他也会认为自己有错在先。

小乙特别害怕被人怪罪,所以他会提前主动揽责。

同事们印象里的小乙,低眉顺眼,几乎天天都在说“对不起”。

职场无人认领的“锅”,让小乙去背再合适不过了。

小乙的负罪感来自他的妈妈。

妈妈可会怪罪小乙了。

“都怪你,要不是因为生你,我那年就去外地进修了,多好的机会啊!”

“都怪你,要不是因为照顾你,我能老这么快吗?你爸能去找年轻漂亮的小三吗?”

“都怪你,上学花那么钱,把家底都掏空了。”

“都怪你,考不上个好学校,让我在亲友面前没面子。”

妈妈还有一招最狠的“杀手锏”,常常让小乙惭愧到无地自容:“都怪你,要不是生你的时候大出血,我哪来这么多病?”

所有的“都怪你”,其实大多都怪不着小乙。但妈妈态度那么强硬,小乙不认也不行啊!

小乙认为,自己出生就是罪,这辈子注定要在“犯罪”与“赎罪”中痛苦挣扎。

一个有罪恶感的人,怎么可能自信?


05

被比较的孩子,会承认“我很差”


小弱人如其名,生就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

小弱不仅身体弱,在妈妈口中,他样样弱。

“这次考试,跟你一起玩的小林还是比你考得好。你说你咋就一直考不过他呢?”

“你练琴根本不能和张姨家的妹妹比。人家可是去年才学琴,今年就把你落下一大截,你丢不丢人?”

“让你读篇课文半天读不利索,弟弟都比你强。你到底怎么搞的?”

“李叔叔家的孩子,作文都上报纸了。你俩一般大,你怎么就做不到?”

妈妈给小弱树立的假想敌太多了,个个都比小弱强。小弱自愧不如,甘拜下风,从此更弱。

当父母热衷于比较,而“别人家的孩子”又总是比自己优秀时,小弱之流便难免失去信心和斗志,陷入“我很差”的状态里一蹶不振。

亲爱的家长们,您的孩子自卑吗? 您在养育他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意无意犯过上述错误?

也许,孩子的自卑正是您辛辛苦苦“培养”的呢。

但愿此文能引起您的反思,尽早纠正不恰当的教养方式,用你的鼓励、认可、关注、理智和淡定,将自信还给孩子们!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育儿   自卑   孩子   妈妈   父母   灰姑娘   小时候   挑剔   外交官   朋友   多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