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后续:官媒实地探查,藏民弯腰捡碎屑,专家表示生态恢复艰难

文| 任平生

编辑| Fukasa超勇的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9月21日,艺术家蔡国强与合作品牌始祖鸟,双双发布了公开道歉信,这封信,似乎想为两天前那场撼动喜马拉雅山脉的烟花大秀画上一个句号。

但对于一个绵延数公里,从山脚一路“升腾”至山顶的“金龙”而言,一封信真的能成为终点吗?信中承诺了“补救”,可问题是,当脆弱的生态肌理遭遇灼伤,有些伤害,真的能被补救回来吗?

艺术还是侵扰

这场官方名为《升龙》的表演,在艺术家的构想中,是一条腾飞的“金龙”,在现场主持人的激昂描述里,这堪比一场壮观的“大闹天宫”。

然而,对于山脉本身和周边的村民来说,感受可能截然不同,宏大的艺术叙事之下,是震耳欲聋的巨响,是燃放后久久不散的浓重烟雾,还有当地人反映的、空气中弥漫着的刺鼻化学气味。

艺术的呈现是压倒性的,整场活动分四次燃放,有从下至上的“升龙”,也有从山顶奔袭而下的“天降彩龙”,其中一段“游龙戏水”环节,燃放长度就达到了惊人的1.4公里。

这种视觉上的震撼,对环境而言却是一场不折不扣的“轰炸”,一次密集的燃放,就持续了超过50秒,正是这种巨大的感官冲击与环境侵扰,引爆了网络舆论的普遍不满,最终,也催生了那份迫于压力的道歉。

一封“待定”的承诺书

道歉信中的核心承诺是“补救”,这个态度听上去很诚恳,但承诺背后,却跟着一个关键的前提:所有补救行动,都将在相关机构出具鉴定结果之后展开。

这句话,巧妙地为责任的履行设置了一个缓冲期,让一切都进入了“待定”状态,对比之下,各方的反应速度形成了鲜明的“温差”。

事发地日喀则市很快便成立了调查组,并第一时间派人抵达现场进行勘查,央视新闻的记者也已赶赴现场,展开追踪报道。

反观道歉方,截至目前,在其官方渠道上,我们仍未看到任何关于已邀请第三方环保机构进行核查的消息。

一边是官方的雷厉风行,另一边却是责任方的模糊与沉寂,这让那份道歉信,看起来更像一次危机公关,而非一份坚实的责任担当。

圣域的伤口有多深

而无论道歉多么真诚,善后多么努力,能被处理的,或许只有那些最表层的狼藉。

清理工作已经开始,承担这项艰巨任务的是当地的藏族民众,由于山地崎岖不平,任何机械设备都派不上用场,他们只能躬着身子,用手或者简陋的垃圾钳,一点点捡拾散落在广阔山体上的烟花碎屑,再装进蛇皮袋里。

这项工作耗时巨大,预计需要十天半月甚至更久,但这仅仅是“看得见”的清理,那些“看不见”的伤害,远比纸屑更致命。

早在烟花燃放之前,为了实现数公里范围内的同步点燃,工作人员必须铺设大量的引线,这个过程,意味着对喜马拉雅地区本就极其脆弱的地表植被,进行反复的大量踩踏。

现场的地面泥土湿润,留下了类似新近被翻动过的痕迹,专家们表示,这场表演可能已破坏了植物的根系,摧毁了小型动物的巢穴,甚至打乱了当地脆弱的食物链。

这些深层生态创伤的恢复期,预估长达数十年,甚至可能需要上百年的时间,这才是那封道歉信里,无法承诺,也根本无力解决的根本问题。

结语

说到底,一封道歉信能够平息一时的舆论风波,却无法抚平喜马拉雅生态系统遭受的深层创伤。

它让我们不得不去追问一个更宏大的问题:在追求商业价值与艺术表达的路上,我们对自然应有的敬畏,那条边界究竟在哪里?

当“一失足成千古恨”真实地发生在了地球的圣域,一句“对不起”和一份悬而未决的“补救”承诺,恐怕远远不够。

参考资料

红星新闻2025-09-21《烟花秀引发关注,始祖鸟、蔡国强发文致歉》

极目新闻2025-09-22《青藏高原烟花炸懵高原小动物?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发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4

标签:历史   碎屑   藏民   烟花   艰难   生态   专家   喜马拉雅   山脉   始祖鸟   艺术   日喀则市   脆弱   现场   责任   官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