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那种“一吃了就感觉自己活过来了”的食物?
我最爱的是麻辣烫,碗里盛满了喜欢的食材,刚煮出来热乎乎的,加点麻酱,再舀上一勺香喷喷的辣椒油搅匀,简直能治愈任何时刻中的我。
朋友小A最馋她妈妈做的黄瓜肉丝面,脆甜的黄瓜切成细细的丝,和炒得鲜嫩的肉丝一起飘在碗里,面条裹着带有肉香的汤汁一并吸溜下肚,瞬间感觉人间值得。
还有的朋友每次感到心情emo,只要吃上一顿热腾腾的火锅,必定满血复活……
早在1966年,《棕榈滩邮报》就给这种能快速稳定情绪的食物起了个名字:抚慰食物(comfort food)。
它指的是,人们在承受来自生活或工作的压力无处发泄时,可能会选择吃一些能够起到安抚作用的食物,不仅能果腹,还能给人带来极大的满足感。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可能是一种“替代性满足”。
精神分析认为,当个体期待的满足无法实现,便会投向一些简单易得的事物或物品,以获得同等效果的满足感。
可能有的人会担心,用食物来满足情感,如果放纵自己吃吃喝喝,不就很容易变胖吗?
事实上,当我们放下对热量的过度焦虑和对身材的过度苛责,允许自己享受一顿真正想吃的食物时,释放的多巴胺反而能带来最单纯的快乐,帮助我们自我疗愈。
不管面临着多大的委屈与压力,好像只要吃上一顿心心念念“抚慰食物”,再大再难的事情都能慢慢挺过去。
今天,壹心理就想和你聊一聊,这种以为会变胖、实则很解压的吃饭习惯(建议大家心情低落时都试试)。


具备以下3个特点
才是真正的“抚慰食物”
和普通食物不同,抚慰食物在学者Sarmiento和Marcelino的研究中被描述为:
“以传统方式制作的,具有怀旧或吸引力的食物”。
能成为抚慰食物的,通常有3个特点:
1、能触发强烈的心理体验。
有没有一种食物,仅仅是看到或闻到味道,就会唤起你的回忆?
它可能会让你想起家乡,想起曾经一起分享它的人,或者是品尝它时发生的故事。
比如,
一幅关东煮的广告,可能会瞬间把你拉回学生时代,让你想起和舍友在寒冷的冬天夜晚,分食的一份热气腾腾的关东煮;
一口似曾相识的菜肴,可能会让你记起,这是小时候父母常为你做的那道菜。
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普鲁斯特效应(Proustian Effect)”:只要闻到或品尝到曾经熟悉的味道,就会触发强烈的情绪反应。
精神病学家Guillaume Fond解释说:食物会通过气味、味道、口感以及当时的情感,全方位调动我们的感官。
这些信息会以融合的形态存储在大脑的海马体和杏仁核上,海马体负责巩固和储存记忆,杏仁核则负责管理情绪。
当我们再次闻到那种熟悉的味道,嗅觉信号会率先唤醒杏仁核,进而激活海马体,打开与之相关的记忆宝盒,让人萌生深刻而强烈的心理体验。

△广东妈妈煮的菜,谁吃谁幸福
2、能让身体真正舒服起来的食物。
学者Locher等人发现,能让身体感到舒服的食物,本身就具有安抚情绪的作用。
比如,
在冬天喝上一杯热奶茶、吃上一碗鲜香的牛杂汤,不仅能温暖你的胃,连心也跟着暖了起来;
在夏天吃上一口冰淇淋,或喝一口冰可乐,你会发现因为燥热而烦闷的心绪,似乎也被凉爽一扫而空。
心理学中有一个具身认知理论,指的是我们的认知过程不仅由大脑完成,还受身体状态的影响。
也就是说,身体状态也会反向影响我们的情绪。
除了温度外,食物的口感也会让我们的身体感到舒适。
有人喜欢糯叽叽、软绵绵的食物,比如棉花糖、年糕;
有人喜欢厚重、扎实的食物,比如用料十足的芝士蛋糕、多汁的炸鸡等。
研究发现,这一类食物不仅能够带来感官上的满足,还能够快速提升血糖水平,触发大脑的奖励系统,为我们带来即时的愉悦感受。

△炸鸡真的能治愈任何时候的我
3、方便、快速获得的食物。
Locher等人还发现,那些方便又能快速出炉的食物,比如泡面、烤肠、便利店随时能买到的饭团等,会因为“即时可得”而带来强烈的满足感。
这种“想要就马上能有”的实现本身,就是一种情绪安抚。
研究者认为,当个体承担着巨大的压力或负面情绪时,可能会陷入短暂的“躯体化”中,没有心思和精力去认真准备一餐饭。
而此时,这些无需等待、又能温暖身心的方便食物,就成了一种温柔的救赎。
它们或许不够精致,却在当下那个内心最需要陪伴的时刻,稳稳地接住了我们。

△不知道吃什么,就点份关东煮吧

为什么抚慰食物
能温柔地治愈我们?
学者Locher等人的研究发现,能起到抚慰作用的食物种类有很多,但我们不一定会选最爱吃的那一种。
相反,我们可能会优先选择那些能唤起特殊情感或记忆的食物。
为什么这些食物更能抚慰我们的情绪?
从心理学角度看,原因可能有以下2个:
1、它是除父母之外的“安全基地”。
除了填饱肚子,这些食物更像是我们心灵的避风港。
它们承载着我们与父母、爱人、朋友,甚至是一面之缘的陌生人之间的温暖片段,能瞬间唤醒我们心中那份被爱着的安全感。
就像小时候生病,妈妈总会给我熬软糯的小米粥;
每次去看姥姥姥爷,姥爷总会给我带菜市场旁边的糖葫芦;
大学期末考期间,食堂阿姨看我复习太辛苦,总会多给我打一勺的宫保鸡丁……

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了安全基地理论,他认为:
当一个人在婴儿时期,通过哭闹来表达需求时,如果父母能够及时、准确地满足TA的需求,孩子就会将父母以及周围所处的环境当作自己的“安全基地”,对它们产生信任感。
这个基地,就是温暖与安全的代名词。
不管发生了什么,只要回到这里,我们就依然感觉自己是被爱、被关心、被无条件接纳的。
长大后,这个“安全基地”不再只有父母,它扩大到朋友、伴侣、宠物,甚至是承载着我们温暖回忆的食物等等。
每一次品尝,都是一次温柔的确认:我曾被这样深深地爱过,我值得被好好对待,我是足够安全的。

△妈妈特地做的上班餐,好香!
2、它能带给我们强烈的归属感。
研究指出,食物能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我的朋友小C讲过她的经历。
毕业后,她没有留在大学所在的城市,而是独自一人去了一个很远的城市,在一个星期内完成了找工作、租房、搬家等必备事项。
可能因为想家,也可能因为人生地不熟,也可能因为那段时间她实在太累了。
刚搬进出租屋的第一个晚上,她突然冒出一种“排斥感”,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城市,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自己能不能坚持下去。
就在她最难过的时刻,房东阿姨敲开了她的门。
原来是她想着小姑娘一个人搬家搬到晚上可能会饿,干脆多煮了一份饺子分给她。
在小C看来,阿姨包的饺子并没有多么的美味,却扎扎实实地温暖了她,让她第一次产生了“被新城市接纳”的感受。
就是那个瞬间,她决定要留在这个城市里,重新开启自己的新生活。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天生就渴望着被接纳和认可。
这种认可和接纳不止来源于身边亲近的人,也来源于我们所处的社会群体。
在特定的文化或群体中,食物作为连接个人与社会的重要纽带,能够让我们感觉到强烈的归属感。
它们不需要多美味,只是品尝它们的瞬间,我们就会觉得,自己被这个新的社会群体温和地接纳了。
也因此,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身份,融入新群体,也找到了在这个世界的新去处。


孤独、抑郁、焦虑时
吃什么既不胖又解压?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情绪低落时忍不住大吃一顿,尤其是高热量的烧烤、炸鸡等,吃完却又陷入自责,仿佛陷入“情绪性进食”的恶性循环。
其实,安慰自己未必要以牺牲健康为代价。
当我们察觉到情绪不对劲时,完全可以选择一些更有针对性、也更健康的食物来吃,甚至对它们进行创意加工。
吃对东西,本身也是一种温柔的自愈。
一起来看看,在不同情绪下,我们可以如何用食物好好照顾自己。
1.当你感到愤怒时
这时我们最需要的,是能够快速安抚神经系统、帮助它冷静下来的食物。
研究发现,当人体缺乏omega-3时,更容易出现冲动倾向。
而omega-3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阻断神经传导路径,增加血清素的分泌,血清素能让我们情绪更加稳定、平静。
如果缺乏血清素,人可能会感到抑郁、焦虑,甚至出现睡眠问题。
因此,你可以吃一些富含omega-3的食物,比如三文鱼、带鱼、鲈鱼等海产品,核桃、亚麻籽、奇亚籽、松子仁等坚果。

△加班餐吃煎三文鱼真的太幸福了
研究发现,色氨酸对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能够与维生素 B6、烟酸及镁一起作用于大脑,制造更丰富的血清素,从而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
如奶酪、牛奶等奶制品,鸡、鱼、鸡蛋等蛋肉蛋类,南瓜籽、豆类、燕麦、花生、开心果、等坚果类,以及绿叶蔬菜,都含有丰富的色氨酸。

△告诉自己:每天一杯牛奶
2.当你感到压抑时
这时候,请多补充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特别是维生素C和维生素D。
研究显示,补充维生素C可降低压力激素水平,减轻身体对压力的应激反应。
它还是合成血清素的重要辅助物质,能够显著改善情绪。
因此,你可以多吃一些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蔬菜,比如猕猴桃、番石榴、草莓、木瓜、橙子、橘子等。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当人体内的维生素D含量长期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可能会导致抑郁症。
因此,维生素D也被公认为是降低抑郁情绪的天然补剂。
所以当你感到抑郁、低落时,可以选择食用鱼类、动物肝脏、蛋类、奶制品或蘑菇等食物,快速让自己“活过来”。

△冬天好喜欢吃草莓啊
3.当你感到焦虑时
除了前面提到的食物外,《你是你吃出来的》一书中特别提到:
多吃一些维生素B以及富含镁、锰、硒、铁和锌等矿物质的食物,可以明显改善焦虑情绪。
比如糙米、燕麦等谷物,黄豆、黑豆等豆类及豆制品,还有黑巧克力。
此外,绿茶中的茶氨酸也被证实具有抗焦虑功效,心烦时不妨慢慢喝一杯。

4.当你感到悲伤时
色彩鲜艳的食物,往往是天然的“快乐催化剂”。
研究认为,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有助于减轻人体内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增加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分泌,从而达到缓解悲伤的目的。
而颜色较深的新鲜蔬果就富含大量的抗氧化剂,比如胡萝卜、南瓜、紫甘蓝、桑葚、西红柿、菠菜、青椒等。
至于烹饪方式?不必拘束。
无论是涮火锅、做烧烤,还是煮一碗清汤……
请选择你最喜欢的口味和口感,安心享受那份属于你的治愈时刻。
毕竟,好好吃饭,用心生活,才是这世上最值得的事。

△没有什么比吃一顿更让人感到开心了

写在最后
记得在一期综艺里,演员张若昀曾说:“食物是爱的载体。”
这句话很触动我。
因为爱真的很难具体形容,所以我们习惯性地把它藏进热气腾腾的饭菜里。
对很多人而言,表达爱与善意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为在乎的人做一顿饭,或者是带TA去吃心心念念的美食。
而爱自己,或许就是在心情低落时,不敷衍、不将就,愿意用热气腾腾的食物,把自己好好地、认真地哄开心。
虽然食物无法直接解决我们面临的困境。
但在许多艰难时刻,只要尝到那一口熟悉的味道,就会觉得:
人间依旧值得,我还可以继续往前走。
你心中的“抚慰食物”是什么呢?它在哪一刻曾给你力量和温暖?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你的故事。
另外,无论日子多么忙碌或艰难,每天都要记得好好吃饭哦~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sixer
编辑:老啊嘛、笛子
图源:内容品牌部同事7+/笛子/淘淘不淘气供图、pexels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