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李娇俨 通讯员 李恬怡
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今天开始在之江馆区展出真迹。
早在前段时间,消息一放出,网友们就纷纷留言:
“上次去浙博没看到富春山居图,这次有机会一定要看看。”
“去年排了一个多小时才看到,今年不知道要多久。”
“打算飞去杭州看,今天排队多久啊?”
根据热心观众现场拍摄,11月11日,排队等候的队伍已经拐出了好几个弯。

网友们对展览的讨论。图 / 小红书
一
为什么《富春山居图》的真迹展出这么难得?
《富春山居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古代名画展出,就像是一位几百岁老人的“showtime”,极其珍贵,也极其脆弱。每一次真迹展出,都相当于让这位老人经历一次长途跋涉,对其生命力是一次巨大的消耗。
除了纸绢和颜料本身会随着时间老化、剥落,温度、湿度的变化和紫外线等“书画杀手”,也会让画作遭遇不可逆的伤害。
浙江省博物馆艺术研究部馆员谢佳玲告诉有风君,在没有展出的时间里,《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真迹都在保管库房,好好休息,养精蓄锐,保存状态才会更好。入藏浙博以来,《剩山图》目前一共展出过九次,之江馆区开放以来,此次是第三次展出。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真迹。图 / 有风君
谢佳玲是学国画的,在她上学时,《富春山居图》就是专业里绕不开的一幅画。
“但我第一次见到真迹时,还是会被它扑面而来的气质所震撼,确实是复制品不能比拟的。”谢佳玲说。
这种气质是什么?在真迹前,你能“看见”黄公望的呼吸。墨色的浓、淡、干、湿在纸上微妙地晕开,笔触的疾、徐、顿、挫留下不灭的痕迹。你能感觉到某一笔他饱蘸浓墨,挥洒自如;另一笔他又笔锋干涩,擦出苍劲的飞白。
纸绢本身因年代久远而产生的微黄、浅绛的底色,形成了一种温润、沉静的“古意”。这种颜色是任何现代技术都无法精准复制的底色,让画面自然地沉浸在一片历史的光晕之中。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真迹。图 / 有风君
二
如果看得足够仔细,甚至能辨认出《富春山居图》历经焚烧后,留下的灼灼火痕。
《富春山居图》 的故事,远比剧本还要精彩。
黄公望一生结交了许多禅师,最要好的是同门师弟郑樗,也就是无用禅师。1347年,黄公望结庐隐居在浙江富阳庙山坞,无用禅师一同前往。
富春江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令黄公望流连忘返。一日,无用禅师求师兄以富春山水为景画一长卷,黄公望欣然应允。他闲暇之时,就在画室构思打稿。
不过,黄公望虽然归隐山中,却常云游在外,三四年过去了,到1350年黄公望题款时,画其实还没有画完。现在,我们都把1350年作为成画时间。画卷完成后不久,黄公望便逝世,享年86岁。

观众在参观展览。图 / 有风君
在传世的600多年间,《富春山居图》的经历堪称颠沛流离。
无用禅师之后,到了明初,这幅画被沈周收藏,在重新装裱时画作竟然遭人变卖,买者为苏州官员樊舜举。
隆庆年间,又被谈志伊所藏。万历年间,大书画家董其昌购得此画,他晚年将画卷典押于吴兴吴之矩之父吴达可,画卷在吴门流传三代,至清顺治年间,吴之矩将此画传给其子吴洪裕。
坏就坏在吴洪裕这里。吴洪裕珍藏《富春山居图》长达40年,视画如命,几近疯狂。1650年,他临终前居然想焚画殉葬,幸好他的侄子“火中取画”,才让《富春山居图》得以幸存,但已被烧成两段。卷首段就是《剩山图》,剩余卷为《无用师卷》。

观众在参观展览。图 / 有风君
《无用师卷》经辗转被乾隆皇帝重金购得,在故宫深藏了近200年,1949年被迁至台湾至今。
而《剩山图》一直流落民间,直到1938年被书画家吴湖帆慧眼识珠,以国宝级青铜重器换取。后来在沙孟海的斡旋下,1956年由浙江省博物馆购得,成为“镇馆之宝”。
如今,在展出的《剩山图》画幅上,还有吴湖帆所题篆字“山川浑厚草木华滋”,以及吴湖帆对前后两段画卷连贯的火烧痕迹的辨识等。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虽为烬余本,但图中峰峦苍茫,一丘一壑,俨然富春在望。黄公望的笔墨自董源、巨然而来,平和冲淡,沉稳放达,其常以长短披麻皴写山,山头多矾石,山脚、树根以浓墨提点,平和中透出苍郁蓬勃之气;画中林屋相隐,远山平,近波缓,草木葱葱茏茏,尽显富春山水的生命力。

火痕影本示意图。图 / 有风君
11月11日至12月7日,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四层富春山居厅,这幅名画的“限量版”亮相等你来。
(小Tips:个人参观免预约,观众朋友们可携带实体身份证或第二代或第三代社保卡,于参观日当天直接刷证入馆)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11-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