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三伏!提醒家里人:就算在家吹空调也别轻易做这5事,当心留下一身病


张姨有点郁闷。她本想趁着三伏天“补一补”,哪知道越补身体越虚。加姜水泡脚、裹毯发汗、晒背艾灸一样不落。她跟邻居说:“这叫趁热打铁,阳气上升的好时候,不补白不补!”

头几天还真觉得有点精神,没想到一个星期不到,人却开始胃口差、乏力、睡不着,整天像被蒸过一样蔫巴。

去医院一查,医生说她脾胃被“补坏了”,阳气反倒虚得厉害。张姨才意识到,朋友圈里的“伏天神操作”,可能不适合自己。

“不是说三伏天最该补吗?怎么补出毛病来了?”她越想越纳闷。

一、三伏天阳气旺

“趁伏补一补”,为什么越补越差?

从《黄帝内经》的角度看,三伏天属夏之极,是阳气发散最旺之时。人的皮肤腠理大开,汗液频繁排出,体表热而内里虚。这个时候,身体如同一台开足马力运转的蒸锅,水气未除、火候太猛,反倒容易把“锅底”烧穿。

身体没有消化吸收补品的能力,补下去的东西成了“内压”,不是滋养,而是堵塞。

补,是一门慢活,不是猛灌汤药,也不是随便一剂三伏贴,而是看清自己身体的底子,顺时而行,调理得法。盲目“趁伏补”,补的不是阳气,而是病气。

二、别再乱养生,这五件事是在“养病”!

1. 发汗发猛,阳气散光了

三伏天,身体本来就在出汗。这个时候再裹着棉被“发汗排毒”,就是在把本就不多的阳气一点点逼出去。中医讲“汗为心之液”,发汗太多,伤的就是心阳。人会变得心慌气短、倦怠无力。

2. 泡脚泡狠,脾胃先塌了

泡脚是好事,但有些人水烫得能煮鸡蛋,一泡就是一小时,还往里放十几味药材。

伏天本来气血外浮,再高温泡脚,只会让毛细血管扩张过头,血液回流不畅,头一热就晕。有心脑血管病的,泡脚泡完站起来容易跌倒。

3.三伏贴乱贴,火气上头

贴三伏贴、艾灸确实有调理作用,但不是所有人都合适。体质偏热的人贴了会“火上加油”,出现舌红口干、烦躁失眠等问题。

还见过有人贴了三伏贴后起水泡、皮肤发炎。不是越热越贴,三伏天更要看体质来贴。

4.生冷不离嘴,脾胃罢工

天气热,很多人就喜欢喝冰镇饮料、啃冰西瓜、吃冰粉凉面。但从中医来说,“脾喜温恶寒”,吃得太凉会让脾胃冻住,运化功能减弱,水湿留在体内不散,成了湿气。

湿一重,人就困倦乏力、没胃口、睡眠浅,还容易拉肚子。

5.凌晨锻炼,阳气没跟上

有人习惯天一亮就出门快走、跑步,说是“抓住清凉时机”。但三伏天的清晨,人体阳气未升,血压容易波动,这个时间段锻炼,容易引发心梗、脑梗等突发情况。

锻炼最好选在早上7点后、傍晚6点后,避开气压不稳的时段。

三、三伏最该做的是什么?这才是顺势养生的关键

饮食养脾,才养得住阳

脾是后天之本,脾强则阳气旺。三伏天宜吃温和健脾的食物,如山药、莲子、扁豆、薏仁、小米。早饭一定要吃,空腹会让脾气虚弱。

可以喝点红枣小米粥、山药粥,既补中益气,又不增加湿热。

睡好觉,阳气才能长出来

三伏天昼长夜短,有人熬夜看剧、开空调通宵。夜里是阳气藏养的关键阶段,睡得晚阳气耗得快,人会越来越虚。

建议晚上10点前入睡,白天适当午休,帮助恢复心阳。

少动怒,情绪也耗阳

伏天火气旺,容易烦躁。情绪激动也在耗阳。平心静气、少生气,是养阳的好法门。可以练练太极、静坐调息,既疏通气机,又不耗阳气。

出点汗,但别出狠汗

适当出汗有助于代谢湿气,可以在早晚天气凉爽时散步、练八段锦。微微出汗即可,切不可暴晒、爆汗。

最后说一句

趁着阳气最盛的三伏天,养好脾胃、稳住心神、去一身湿热,比什么都强。别乱补、别瞎折腾,把握节气节奏,才是真正的“补对了时间,养好了身体”。


来源:青岛广播

温馨提示:本文所载的健康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医生进行沟通。

文中所提姓名均为“化名”,切勿对号入座

(蓬莱融媒体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8

标签:养生   当心   家里人   空调   阳气   伏天   伏贴   脾胃   身体   艾灸   湿气   湿热   山药   水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