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点,林薇刷着朋友圈,又看到一位大学同学晒出结婚十周年的烛光晚餐。她轻轻划过去,继续浏览下一条——这是她单身的第三十五年。
像许多大城市中的现代女性一样,林薇有着光鲜的职业、独立的收入、丰富的社交圈。她周末看展,假期旅行,家里养了一只猫,生活看起来充实而精致。每当父母催婚,她总是那句:“我一个人过得很好,何必找个人将就?”
直到去年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流感击倒了她。
高烧39.5度,浑身酸痛,连下床倒水的力气都没有。那个深夜,她挣扎着拿起手机,却不知道可以打给谁——朋友都有自己的家庭,父母远在老家,外卖员只能把药放在门口。
她最终自己踉跄着爬起来烧水,却在端起水壶的那一刻突然泪流满面。
母亲第二天赶来照顾她时,只说了一段话:“爸妈今年都六十七了。总有一天,我们会走在你前面。到那时,你生病了谁给你倒水?住院了谁给你签字?过年了你去谁家?你现在觉得潇洒自由,可是女儿啊,人不是一下子老去的,是在一个个需要陪伴却被孤独啃噬的瞬间老去的。”
“我不是要你随便找个人嫁了,我是希望你能给自己一个机会,去建立一段亲密关系,去体验为人妻、为人母的滋味。这些经历也许会辛苦,但会让你的人生更完整。”
母亲的话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林薇从未敢深思的未来。
她开始注意到:那个四十多岁仍单身的男同事,每年春节都“主动值班”;那位坚持不婚主义的学姐,最近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发“有没有人一起养老院组团”...
数据显示,我国单身成人人口已超过2.4亿,独居人口正在向1亿逼近。与此同时,老年人的离婚率却在上升——因为他们不想继续忍受凑合的婚姻。
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真正抗拒的,到底是婚姻本身,还是那些不够健康的亲密关系?
也许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结不结婚”,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爱与被爱,去经营一段相互滋养的关系。
李银河老师说:“婚姻制度正在从一种普世制度变成多种选择中的一种。”是的,结婚与否都是个人选择,没有对错之分。但无论选择什么道路,我们都要为之负责。
如果你选择单身,请开始规划你的养老方案,建立你的支持系统,培养能够相伴一生的爱好和朋友。
如果你渴望婚姻,请不要再把自己封闭起来,用“随缘”当作逃避的借口。主动去交往,去尝试,去学习如何爱一个人。
最重要的是,不要因为恐惧孤独而仓促选择,也不要因为享受自由而拒绝可能性。
林薇最后告诉我:“我不是被妈妈的话吓到了,而是突然明白——我不是不想结婚,我是太害怕受伤。但比起老年可能面临的孤独,我更害怕的是因为害怕而从未尝试。”
你是否也曾思考过这个问题?是继续享受单身的自由,还是开始寻找相伴的温暖?无论你的选择是什么,但愿那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而不是逃避下的随波逐流。
**因为我们最终拥有的,不只是我们选择的生活,更是我们为自己选择的生活所做的准备。**
更新时间:2025-09-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