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 8 月 6 日,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要对印度进口商品额外加征 25% 关税,算上本月初已生效的 25%,印度商品入美税率直接飙至 50%,而特朗普这样做的行为,竟是印度还在买俄罗斯石油,被美方视作削弱其利益。
就在关税落地的同一时刻,新德里传来消息说莫迪宣布将在8 月底访华,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这是莫迪七年来首次踏足中国,过去七年,他年年访美,如今却在特朗普 “发火” 后立刻定下调子,时间巧合得耐人寻味。
这仅仅是印度对美国施压的一时反击吗?当美国用关税逼迫盟友选边站时,全球格局是否将要发生转变?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其实在今年 4 月,特朗普第一次对印度亮出关税牌时,就把不满摆在明面上,认为印度买俄罗斯石油太多,这是在跟美国对着干,那时美印还在谈判桌上讨价还价,印度急于用让步换取喘息空间。
印度拿出的筹码不算轻,提议对 40% 的美国产品实施零关税,承诺逐步降低汽车、酒类等产品的进口税,甚至答应大规模采购美国的能源和武器,印度的这些让步,放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谈判中,都算得上有诚意。
但特朗普并不买账,认为这些让步远远不够,而印度彻底误判了特朗普的诉求,印度以为14 亿人口的庞大市场能让美国有所顾忌,但特朗普要的是“能在台上炫耀”的协议,那种一听就觉得美国大获全胜,能给他拉选票的政治成果。
双方的谈判最终以失败告终,特朗普的言辞也越来越激烈,他公开给印度贴上“死亡经济体”的标签,这话一出,像一记耳光打在莫迪脸上,印度国内舆论瞬间沸腾,反对党借机攻击莫迪政府的外交无能,让他颜面尽失。
说到底,美印的矛盾根源在于霸权思维与自主诉求的碰撞,美国想让印度成为听话的 “棋子”,为其全球战略服务,而印度却不愿放弃自身利益,这种不对等的博弈注定了谈判难以达成一致。
莫迪访华的决定显然是被现实压力逼出来的,印度商品入美税率直接飙至 50%,这直接冲击印度的纺织、医药等支柱产业,出口企业叫苦不迭,经济压力陡增。
国内的舆论压力更让莫迪坐不住,反对党指责他对美软弱,民众质疑政府的外交策略失误,导致美国不断加征关税,社交媒体上要求莫迪应强硬反击的呼声也不短高涨,莫迪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缓解内外交困的局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无疑是印度最务实的选择,中印两国合计近 30 亿人口,经济发展的势头都十分强劲,如果双方能够放下分歧,在经贸领域深化合作,单是市场体量就足以改写全球贸易版图,印度的软件产业、中国的制造业,印度的医药原料、中国的基建能力,互补性显而易见。
更关键的是,中印关系近期出现回暖迹象,尽管边界问题仍然存在,但双方多次通过外交渠道表态,愿意通过对话解决分歧,推动两国的关系回到正轨,对印度而言,与其被美国牵着鼻子走,不如重新激活中印合作,这才是战略自主的体现。
七年前,莫迪或许认为抱紧美国大腿”更有利,更能够促进本国的发展;七年后,特朗普的反复无常让他看清美国的盟友关系,本质上是利益捆绑,一旦利益不符,随时可能被抛弃。
特朗普翻脸比翻书快,今天能给印度加税,明天就能对其他盟友下手,靠别人不如靠自己,这大概是莫迪此刻最真切的想法。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其实是美国霸权思维的延续,谁不听话就用经济手段施压,但这一次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对美国的霸权行为说 “不”。
中国始终坚持自主发展,不被美国的关税威胁左右,也能对美国实行关税反制;俄罗斯顶着西方制裁,依旧与多国保持正常贸易;印度则用 “转向中国” 的实际行动,表明不愿被美国绑架,这些都在传递一个信号,美国的霸权逻辑正在失效。
“全球南方”国家看得越来越清楚,跟着美国走未必能得到实惠,反而可能失去发展自主权,美国想让各国在俄乌冲突中选边站,却忽视了多数国家最关心的是粮食安全、能源稳定和经济发展。
当美国还在沉迷于“谁不听话就打谁”的旧套路时,其他国家已在探索新的合作路径,上合组织的扩容、金砖国家的合作深化,都是对霸权体系的无声反抗,这些多边机制不搞“小圈子”,不搞意识形态对抗,只聚焦于务实合作,自然比跟着美国更能促进经济发展。
莫迪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或许不会立刻改变全球格局,但它标志着各国的外交选择正在回归自身利益至上的本质,美国想靠关税掌控全球贸易,恐怕只会越来越难。
未来,美印之间的谈判或许还会继续,特朗普政府可能会为了争取印度市场而做出一些调整;中印关系的发展也可能面临各种挑战,但只要双方坚持对话合作,就有望开创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08-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