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话题“人去世了微信朋友圈会消失吗”在网上引发关注。
记者16日从微信确认,从今年9月开始,微信对长时间不使用的微信账号已不再进行回收处理,不活跃账号的朋友圈内容同样不会清理。
针对朋友圈为什么没有二次编辑和访客功能,微信公关总监“@微信粥姨”10月15日在播客中表示,微信朋友圈不会有访客功能,“微信在涉及产品逻辑的时候不希望给大家增加更大的社交压力”。此外,朋友圈不太可能出二次编辑功能,她指出:“朋友圈是记录一个人的历史,一个人的人生是没有办法回去修改的,所以也不好让人轻易去篡改自己的编年史”。
如果直系亲属离世,想要拿回他的账号可以有什么办法?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广东数据资产登记合规委员会委员马颜昕表示,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会通过拿到去世亲属手机的方式,登录、访问他的互联网平台的账号。但他也指出:“关于账号的继承和处置,还有很多值得讨论的地方。例如,逝者账号里的聊天记录、通讯录等,可能涉及逝者不愿意家属了解的信息或第三人隐私;同时,这些数据也被法律专家认为,由于人格性过强、不产生直接的经济价值等原因,不具备独立的财产属性;此外,在一些法律实践中,逝者直系亲属,对于账号内数据的归属和处置,也可能产生争议。”
有网友谈到,如果做了类似“三天可见”的设置,家属拿回账号就能更好怀念逝者。对此,主流法律意见认为,逝者对朋友圈内容设置可见时间、范围,属于逝者生前另有安排的内容,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保护。不过,可能很多用户在设置时并没有考虑过去世后的情况,这个议题有待继续讨论。
对外经贸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许可表示:“因为平台账号资源有限、安全策略等,对不活跃账号进行回收,是互联网平台的通行策略。这一次,出于逝者纪念的需求,微信对不活跃账号不执行回收策略,迈出了重大的一步。”他也强调:“关于逝者账号的移交、继承及逝者近亲属对个人信息查阅、删除等问题,还需要法律、伦理专家、平台、有关部门共同参与,深入讨论,制定有温度、合法合规且有可操作性的合同安排和法律规范。”
新华每日电讯:
微信不再回收停用账号,
留下尊重生命完整叙事
文/陈改
数字化生存的当下,社交媒体不仅是沟通交流的平台,它产生的数据,也是人类生命在数字世界的延续。聊天记录、生活点滴、购物凭证……这些数据就像数字生命“日记”,成了记忆的容器、情感的寄托。此前,已有不少网友分享和逝去亲友账号“交流”的故事,并尝试留住逝去亲友的账号。比如定期登录,在余额里留点钱,确保绑定账号的手机号不停机、不注销等。
在互联网平台的运营逻辑中,资源回收是常态。回收长期不登录账号在技术层面上能够避免资源浪费,有利于减轻系统负担、降低运维成本。然而,当数字身份成为人类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平台正视数字遗产的留存与保护,回应了时代的需要,也是科技向善的示范。
守护数字记忆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当平台不再将账号简单视为可回收资源,而是看作生命故事的载体,就是在数字世界中守护人文之光——尊重每一个独特个体,敬畏每一个生命痕迹。
当然,保护数字遗产仍有需要细化的命题:如何明确隐私与怀念的边界,在可见内容、可见人员范围等方面充分尊重逝者的意愿,避免“善意的越界”。同时,界定数字遗产的法律地位,需要更完善的法律框架和社会共识。但微信迈出的这一步,树立了值得借鉴的标杆。
这不仅是平台政策的调整,更是数字文明时代的前奏。
来源:澎湃新闻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