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阅读为孩子打造坚硬的心灵内核



每四个孩子就有一个孩子患有心理疾病,热爱孩子的教育者无不痛心疾首却爱莫能助。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不断复制悲剧?大致两大方面的因素,一是教育内卷非常严酷,二是孩子缺失阅读。缺失阅读,孩子就丢失自我,心灵荒芜,怎么承受内卷的摧残?

教育必须回归打造精神底子的使命,为孩子塑造强大的心灵,方能承受学业和社会等压力。

怎么打造坚硬的灵魂内核呢?

1 把刷题时间用来读书,让孩子从题海上岸

清华教授认为,高考只有选拔功能,解题技能没有意义。稍有常识就清楚,基础教育阶段的知识远离社会,用知识训练的技能跟未来发展没有关系。

人们却认定,解题技能代表智力及发展潜力,也就坚定地相信在难题上较劲的高考能选拔人才。几十年高考培养不出大师证明,解题技能与创新潜力无缘。

小学数学难得孩子穷于应对,小学数奥几乎成为必修课,小学提前操练初中题,初中提前操练高中题,大家都只有一个意图,使孩子厌学到骨子!

正确的教育是让题海干涸,让阅读蔚然成风,就像德国的教育。阅读是什么?是孩子必需的修行,是心灵成长的沃土,是想象翱翔的蓝天,是崇高人格的摇篮。

自我是谁?走向何方?在德育缺失的时代,完全靠阅读指引。既没有实践德育,又没有深度阅读,孩子的心灵就蜕变成荒漠,注定不长花木,抑郁的荆棘就可能蔓延,邪恶的毒草就会滋生。

《简·爱》《大卫·科波菲尔》《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等,必须成为孩子心爱的经典,用主人公的心灵光辉照亮孩子的前程,用自爱和爱的信仰指引孩子走向快乐和希望。

让题海掏空心灵的教育成为历史,让阅读塑造高尚强大的灵魂,是时代最强烈的呼声。

2 把语文课用来阅读,赶走聒噪不休的语文老师

语文课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不是用来老师讲课文,而是用来学生阅读。教材理应是孩子重要的读物,孩子必须成为研读教材的主人,用阅读启蒙爱和自爱的觉醒,培养想象力和高雅的兴趣。

老师拿来干什么?教方法,养习惯。教给孩子怎么研读课文的方法,并督促孩子按方法研读,最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再需要老师。这就是在课内学方法,养习惯,课后自觉阅读,使阅读成为学习的第一需要,就像80年代的我们。

请语文老师反思,教材是老师研读还是学生研读,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做老师的工作,让学生研读教材,写出所谓教案(即评论),再讲给同学听呢?

如果学生研读教材也能确立重点难点,确立井眼式的学习目标,并用笔解读文本,达成目标,学生是不是就拥有文学素养和写作素养?

要把课堂变成学堂,就必须赶走聒噪不休的老师,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只要学生在语文课上获得阅读的方法,并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又消灭了题海,课外阅读还有什么问题呢?

3 用阅读评论建造思想的大夏

最深刻最高效的阅读是读写结合,也就是用笔批注点评,最终写成阅读评论。只要拿起笔,阅读就走向深刻,批注是把模糊的阅读体验澄清为明确的概念,点评是把文本提炼出明确的思想,都是创新实践。

阅读评论是阅读的最高成果,是从文本里提炼出观点,并用文本材料论证观点的一种议论文,因为内容多是自我人生观的建构,也可以称为思想评论。

阅读评论不是读后感,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随便谈现实人生,而是始终围绕文本论述,却又是建构自我爱和自爱的信仰,是生成新情感创造新思想的创新实践。

培养自爱的信仰、爱的信仰是阅读评论的终极目标,把自爱化为思想的信仰,就拥有了追求生命价值的动力系统;把爱化为思想的信仰,就拥有追求牺牲自我奉献他人的动力系统:生命就拥有坚定的奔跑方向。

阅读就是建造自爱和爱的信仰之塔,为生命发展指明方向,提供动力。阅读评论是高效建造两座信仰之塔的创新实践。

阅读评论是怎么写成的呢?受到文本感染就情动于中,也就有发之于外的表达冲动。经过深入研读提炼,表达冲动就聚焦于井眼式的论题,再筛选文本中的典型材料作为论据,于是写作提纲及正文。

阅读评论养成习惯,阅读和写作的问题就根本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2

标签:育儿   坚硬   内核   心灵   孩子   题海   自爱   老师   学生   文本   习惯   教材   思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