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攀比”正在校园悄悄流行:孩子深受其害,家长却一无所知

文 |范无救


你以为给孩子买了电话手表,就能多一份安全感,结果却让他们卷入了新的“封闭小圈子”,甚至滋生出互刷点赞、账号买卖、网络暴力等乱象。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孩子在这个小圈子里,既可能被排挤,也可能沦为被操纵的对象。

点赞成了“通行证”,不玩就会被孤立

先说个真实的故事。北京某小学三年级,班里几乎人手一块电话手表。不是家长非要跟风,而是孩子回家哭着说,同学都在用,自己不用就没人带着玩。

家长一开始还没当回事,后来才发现,不用这个牌子的电话手表,压根进不了同学的“微聊群”,也碰不了好友。孩子们的社交,已经从操场、教室,转移到手表里的封闭小团体。

别以为这只是换了个聊天工具。手表厂商精心设计的“点赞”“等级”“排行榜”等功能,早就把孩子们卷得团团转。谁点赞多,谁等级高,谁就是“风云人物”。而点赞,不是凭本事,是靠互刷。你给我点赞,我再反过来帮你。

更炸裂的是,还有孩子直接找上“刷赞机器人”,一条龙服务,钱到、赞到、等级到,分分钟变“社交达人”。有的账号点赞量冲到百万,甚至被炒到几千块钱一个,活脱脱成了“数字资产”。

你要是还觉得这些只是小打小闹,那就低估了孩子们的社交敏感。点赞少了,等级低了,分分钟被群体孤立。那些没用手表或者手表“功能不全”的孩子,直接被边缘化。

校园里的冷暴力、排挤,借着这块手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家长们后来才意识到,原来孩子的失落、焦虑,背后有这么一条隐形“社交鄙视链”。

电话手表带来的,不只是一场社交风暴。更值得深思的,是孩子们的孤独和空虚,被手表世界无限放大。现实中,父母工作忙,陪伴时间少。

加之部分家庭对孩子管控过严,孩子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于是,手表里的点赞、等级、关注度,成了他们唯一能感受到被认可、被接纳的地方。

有的孩子,性格本就内向,或者有社交障碍,比如阿斯伯格综合征,现实中难以交到朋友。结果,电话手表成了他们逃避现实、寄托情感的“避风港”。

手表里有排名、有互动、有“朋友”,虚拟的热闹仿佛能抚平内心的孤单。可惜,这种热闹很快就变了味。因为一切都能用点赞、等级、刷赞来衡量,孩子们在里面学会了功利、算计,甚至引来网络暴力、诈骗、涉黄的危险。

有的孩子因为没被拉进群,就被同学联合排挤;有的被“好朋友”拉黑,只因为没回赞;还有的在手表里被人匿名辱骂、威胁,甚至有人用“买号”手段恶意攻击同龄人。

更离谱的是,市场上甚至出现了专门兜售“高等级账号”“刷赞服务”的小广告,部分不法分子趁机钻空子,把本应保护未成年人的平台,变成了牟利的工具。

这些乱象,其实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孩子们缺乏真实陪伴,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手表只是个载体,背后折射的,是现代家庭教育和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

父母想靠手表解决“陪伴焦虑”,却没想到孩子在手表世界里经受的压力和伤害只会更大。

靠工具远远不够,情感陪伴才是解药

故事讲到这,很多家长可能会问:那是不是干脆别给孩子用手表?答案显然没那么简单。电话手表本来是为孩子安全设计的,定位、通话、紧急求助,这些功能本身没问题。

可问题在于,厂商在设计产品时,过度引入游戏化、社交化元素,诱导孩子沉迷。点赞、等级、群聊,这些机制直接刺激孩子的虚荣心和攀比心,把孩子们的注意力从现实生活拉到虚拟世界。

更深层的问题,是家长和社会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关注度,远远不足。很多时候,家长只看到手表的便利和安全,却看不到孩子在背后承受的社交压力。父母觉得定位、视频、语音能随时掌握孩子动向,却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们在手表社交圈的困惑、焦虑和需求。

其实,孩子最需要的,从来不是一块智能设备,而是真实的陪伴和理解。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于父母的关心和支持,而不是冰冷的定位点。

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智能产品,帮助他们区分虚拟与现实,学会健康的人际交往,而不是一味依赖点赞、排名这些短暂的满足。

与此同时,学校和监管部门也要行动起来。我国已经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出台了一系列管理规定,要求企业加强内容审核、限制不适宜内容传播。面向儿童的智能产品,必须从设计源头杜绝诱导沉迷、刷赞买号等乱象。

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不能只想着赚快钱,而要把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对于已经曝光的刷赞、账号交易、涉黄等问题,有关部门应当严查严管,形成长效机制。截至目前,暂无官方进一步新规计划出台,但监管力度明显在加强。

归根结底,解决孩子的社交困境,不能只靠技术工具,更不能全赖外部监管。每个家庭都要正视孩子的成长需求,父母要学会倾听、陪伴、支持,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现实中找到归属感,而不是反复在虚拟社交圈里刷存在感。别再让手表变成孩子的“枷锁”,更别让点赞和等级成为童年的唯一标准。

一块看似简单的电话手表,为孩子打开了一个虚拟社交的新世界,却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和挑战。与其把希望寄托在技术上,不如多花点时间和孩子坐下来聊聊天,陪他们走进现实的社交和生活。

毕竟,真正的成长,永远离不开家人的理解和陪伴。智能手表能给孩子带来便利,却不能替代父母的爱和关注。

你还愿意让孩子在点赞和冲榜中迷失吗?或许,真正该升级的,不是设备,而是我们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和陪伴。


支持作者,写作不易!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参考:儿童电话手表成“社交硬通货”?家长两难:不买怕孤立,买了怕沉迷——澎湃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1

标签:育儿   深受其害   所知   家长   孩子   校园   手表   社交   等级   电话   表里   父母   焦虑   账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