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宏微观察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学海堂与晚清嶺南学术文化》是美国学者麦哲维所著,该书原名是《学海:十九世纪广州的流动性与身份认同》,与中译本定名比较体现了美国人叙事的具体化与中国人宏大叙事的区别,作者在写朱九江章节结论认为:“朱次琦强调的理想不是经邦治国之道,而是地方能的能动性。……他们的祖先在桑园围地区的西江沿岸定居并繁荣兴旺”时,我想起珠三角沧海变桑田的历史,与美国人的祖先来到北美新大陆拓展,颇多类似之处,“能动性"是多么精确的表述!同时,结尾写道:“朱次琦无须为他的精神遗产担忧;他以印书(注:乡志、族谱)保证了人们对九江朱氏的记忆,而以焚书来保证了人们对朱‘九江’的记忆。”引发我对佛山市九江之行的心念。
四月的周日,终于来到九江镇,在车从九江互通走下高速时,高速转盘竖立着“龙江智造”的宣传牌,南海与顺德的分界线是那样复杂和模糊,但是,进入南海段国道,与回程经顺德龙江段国道,两者的车流量比较九江段明显太安静。南海县作为广东最早的置县之一,清代乾隆末年,还因九江区域的经济发达,地处西江干流段,在九江、大同、沙头、河清和镇涌五堡设置南海主簿管理。新中国后,南海县不仅划出近半个广州城,还不断划出给其它县区,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县域变小最明显的县区。
南海县
顺德县
在九江镇地图上,与朱九江相关的地名不多。首先显示的是“朱九江先生纪念堂”,走到时,才知道它是南海九江中学的组成部分不对外开放,查"南海九江中学”校网,得知该校是九江旅省公会联合旅港侨商及乡中人士为纪念朱九江先生,于1932年4月创办,已有九十多年历史,占地十一万多平方米,高考重本率50%左右,一间非常不错的中学。在该校附近有“吴家大院”景点,真是意外收获!
吴家大院位于现九江镇人民路,被辟为“九江侨乡博物馆”。吴家大院属吴慎德堂家族,该家族是南宋咸淳十年(1265年)迁居九江,世居梅圳村,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第十八代孙吴赓南兄弟是旅越华侨,他们择居于北村九曲涌畔,按吴家大院地图位置理解,“九曲涌”应该是在吴家大院东面,是沟连西江干流水道与顺德水道的河涌。九江镇地处珠三角最大的“樵桑联围”,西北端是三水思贤滘,西南面是西江干流水道,东北面是东平水道和顺德水道,东南端主要是顺德水道支流(南端顺德左滩村、北端顺德勒北村,又称甘竹滩。它包括西樵山在内,应该是珠三角最早发育和开发的地区,因此,当年流传“九曲十三湾,湾 湾有个财主佬”之说,它是晚清九江“大墟”,有26条拥有1500店肆的街巷,并设有"(蚕)丝行、蚕纸行、布行、鸡鸭行、鱼种行、旧桑墟、新桑墟”等七大专业行市,有省港等轮渡来往环境下产生的。
吴家大院占地近六千平方米,现存的建筑物是历两代人所建,吴赓南、畅如兄弟初建的为中式传统大院门楼,镬耳大屋群(现存6间)外嫁女回娘家暂住的爱庐、奉祀先人的家祠和亭园花木等,其中镬耳大屋群的地基墙,还特意搜罗已罕有明代的红麻石块,可见其奢华。其子侄扩建于1927-1932年,主要建筑有西式楼房五座及亭园等设施,其中乐轩、伟闾、庆庐三座建筑物为碉堡式洋房。大院聚集了岭南传统特色和欧陆艺术风格于一体的园林建筑。可惜,数年后,九江沦陷期间被日军大队部占用;抗战胜利后南海县国民党九江分部于此办公;解放后,曾借用为人民政府驻地,见证了九江当代的历史变迁。
从吴氏家族的展览中,吴赓南(1847-1916),创建吴家大院外,1910年,慨捐巨资创建九江方便医院,为老弱贫病者赠医施药、留医殓葬等服务;他还是1911年旅港南海九江商会创会发起人之一,目前,旅港南海九江商会,仍在香港活跃着,该会在1911年和1914年九江西潦成灾,桑园围两次崩决, 推举代表返乡协办赈灾及修围, 与乡人接触频密,鉴于乡间学校缺乏, 该会先后开办国民小学四十余所, 并于一九二零年设九江学务公所统筹管理。吴赓南的儿子吴伯玑、吴怀瑾、吴仲旒和侄子吴美闾,也热心参与家乡教育事业,是九江学务公所创办人,南海中学、南海九江中学、明德学校(义学)的创办校董。第二世界大战后,吴氏后人散居于国内外。
在九江侨乡博物馆的“儒乡文化”展,意外看到朱九江写于咸丰八年九月的行书手迹和朱九江批阅的试卷,以及,于右任在朱九江先生诞辰150周年,书写“经师人师”横额,是对朱九江先生学术和教育成就的高度概括。但博物馆没有对该横额的来源作介绍,按横额时间内容,应该写于1957年。估计是九江的名人在台湾向于右任求墨宝,再辗转回朱九江故乡。在明、清两代,九江出了44位文进士,5位武进士。新中国后则有3位院士,九江镇的“儒乡”之誉名符其实。
在九江侨乡博物馆的其它展,我看到了历史上九江最独特的财源—“鱼花”(鱼苗)介绍,它是九江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技术,以及士绅维护下长达数百年的垄断性专利;看到了两广历史上“西米东送”,九江成为广西粮食在广东集散地之一,产生的增值产业—酿酒,著名的九江双蒸酒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岭南非遗;当然也看到了整个珠三角都有的“龙舟”文化,但哪里的龙舟赛场有九江的西江干流气势?
下午,来到朱九江纪念公园。它主要由朱九江先生故居和京卿第;朱九江的书屋“紫藤书屋”,讲课的“礼山草堂”;纪念广场的朱九江先生雕像和专门的展览区构成,专门的展览区的内容除了康有为撰题的四幅朱九江像外,内容欠乏,总体而言也是乏善可陈。另外,纪念公园大门的对联:“儒风融汉宋,化雨出康梁。”(见下图一)。其实朱九江不认同阮元的汉学,进而拒绝学海堂学长的聘请,另一位学海堂学长广东大儒陈澧才是调和汉学与宋学的,康有为的《朱九江先生佚文序》就很明确地说:"穷极问学,舍汉释宋,源本孔子,而以经世救民为归”。
图一
有些失望地离开朱九江纪念公园,前往西江边的儒林广场看西江干流去,在儒林广场的江边,因为江中有两个岛,西江干流分为三股往东南流,所以,只看到西江干流局部。因此,我们沿江边往西走,数百米后有海寿渡口,原来这里有渡轮往江心远处的海寿岛,每人来回仅四元。我们果断决定上岛,在码头等渡轮时,见江上来往船舶颇多,江上碧绿、江边草木茂盛,鸟种类亦多,这里水源是佛山和广州的部分取水源,受到重点保护。渡轮大约半小时一班,它是可载约30辆小汽车的吨位,上渡轮后,船行十分钟抵海寿岛,在抵岛前,可以看到西江干流的宽广和气势。海寿岛码头,有不少出租自行车、电动车供游客环岛游,连接码头的有一条东西走向的绿萌大道,靠码头一段有不少岛民在卖岛上所产出的蔬果。由于,当天回广州,所以,我们就不租车而走绿萌大道,从东端至西端约二十分钟,到西端后,我们沿江边向南走至村委会,沿途水源保护标志明显,江边许多地方长有竹子,也说明水质优良,在村委会前西眺,江面仍然宽广,江对岸是江门市的鹤山市,从海寿渡口至鹤山市这段西江江面估计超过五公里的宽度。回程的渡轮上,看到一艘数千吨的轮船溯江而上,西斜的太阳照在船体上,江面、远山和云际相连,美好的西江干流体验。
渡轮所见西江干流
朱九江故乡之行回来后,总感觉欠缺些什么,就是朱九江留下的印象。然而,如果从书籍已知史料与此行接触的新史料相勾连,甚至从珠三角的地理环境与广东的历史进程的许多重要因素,去审视九江镇的历史,似乎可以更好认识朱九江先生的形成环境。
吴家大院创建于1887年,这时间点,正是中法战争结束不久,而创建者吴赓南兄弟则是越南归侨,同时,吴赓南后来还是旅港南海九江商会创会发起人;九江侨乡博物馆的“异域侨踪有南海九江关树德堂家谱,记载其“十九世体肥公”(1753-1834年),年轻时,他替东家在佛山做生意亏损,远走越南西贡,发达后,回来归还东家本息,他在越南广受尊敬被称为“东京父老”(越南西贡又称东京);还见有《旅美三邑总会馆简史》(1850-1974)。朱九江的父亲也是在越南经商发达的,其二弟还曾去越南打理生意。从这些史料,我们看到从清代至现代,推动九江发展的重要因素: “南洋”因素、香港因素和美国因素,当然还有更早的澳门因素。鸦片战争前,珠三角与“南洋”的关系,一直比较模糊,挖掘九江历史家谱,或是珠三角移民“南洋”研究重要史料。
中国历史文明的演进是从大的河流中上游河汊、运河到海洋的过程,前者历史漫长,后者鸦片战争算是开始吧?嶺南与中原文明的沟通,在灵渠运河开通前及后,西江重要支流贺江与西江的交汇处封开,以及北江的重要支流武水和浈水交汇处韶关,都是重要的节点,广东的文脉也从这两个节点开始向珠三角申延,从《广东文征》作者看,唐代,北江流域出现了张九龄;唐未,西江流域的封开甲第开,"长川含媚色,波底孕灵珠。"诞生了嶺南首位状元莫宣卿。
风水和水土、气候也是影响人文历史的重要因素,珠三角沧海桑田,珠江三角在以三水思贤滘为顶端如扇广开网脉形成八大出海口,它们自东至西分别是: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鸣门、虎跳门、崖门(见下图一)。其中,喇叭湾的虎门和崖门是进潮量最大的口,因此,虎门和江门水道也是珠江的重要航道,而磨刀门是西江主要排水河道,强径流河带着泥沙不断生成沙田,令出海口不断下移。在珠江口的沙田发展初,虎门的进潮可影响至北江清远市的飞峡,所以,朱九江与哥哥所修的乡志说:“九江之气候,一南海之气候也,而水土异焉。九江为南海村落,则于都会攀比而秽堙。……都会河四合而秽,其味咸,其民腴而皙;村落江长流而清,其味薄,其民瘠而黔。此水之不一也。”(见下图二)。所以,陆地生成次序,水的咸度和航道,都决定了历史上的南海、番禺县是农耕与商贸兼顾及居于发展优势区域。因此,莫宣卿甲第开南粤后,地方王朝南汉时期,南海黎冲村的简文会成为状元;至南宋,当时尚属番禺的顺德支流南岸,现顺德区伦教镇的张镇孙成为辛未科状元;到了明代中期,广州府的佛山镇成为中国的四大名镇之一,同时,1452年设置顺德县,“南番顺”借助珠江水道,成为经济非常密切一体化区域,南海的科举进入鼎盛时期,南海黎冲村的又产出状元伦文叙,其三子皆中进士,其中,伦以训还是会元,且梁储、方献夫、霍韬、何维柏成为正一品至正二品的顶级官员,形成“南海士大夫集团”,他们在佛山进行的各种“乡治”,撰写地方志、族谱,这些无疑成为清代九江区域的冯氏、朱氏、关氏等出进士、举人家族,进行士绅自治的范例。明末,在西江干流入顺德支流水道口(甘竹滩)的右滩村,这地理位置颇有与封开类似之处,顺德出现首位状元黄士俊。
图一
图二
在明代,作为广东学术的最高成就代表陈献章和湛若水是不可遗漏的,他们形成江门学派,让理学在广东发展壮大,明末清初,广东文人抵抗满清的气节,与此也有莫大关系。陈献章成为唯一入祀孔庙的广东人,他是距南宋灭亡的崖山不远的新会人,湛若水作陈献章的传承者,则是东江流域增城新塘人,东江流域的文脉初现已是硕果;还有作为广东地方文献贡献最大者黄佐,是广州府承宣里人,在当时广州城内南海县与番禺县交界处。此外,明末清初的屈大均,虽没有的科举成就和仕途显赫,但他编辑撰写的《广东文选》、《广东文集》、《广东新语》等,加强了文化的地方性,凸显了广东文化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同步。在《广东文集序》中他说:“……始然于汉,炽于唐于宋,自有明乃照于四方焉,故今天下言文者,必称广东。”表达了广东文化不逊于中原、江南的自信。
在清代,满清入主中原、澳门因素、对西洋的"一口通商"政策、鸦片战争、香港因素、洪兵起义等,对广东的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难于短文概述。
清初,广东经历惨烈的战乱和尚可喜、尚之信父子三十二年统治;以及二十三年的“迁界令”暴政,在1684年1月才全部复界;1685年,康熙设定广州、厦门、宁波、上海四口通商,广东的经济社会才得于恢复。
乾隆四年(1739年),广东番禺出现首位状元庄有恭,他祖籍福建晋江,其父庄奕仁徙居番禺,可能是1712年开始的“摊丁入亩”,以及广州贸易口岸繁荣,促使他能徙居番禺。三十一年前,罗一星先生在《明清佛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一书,花很大的篇幅写“外来商民与土著居民的利益冲突与调适”,罗一星先生将广州府人离开原居住地到佛山,都称之为“侨寓”,例如,骆秉章先祖于乾隆时由花县迁佛山;李文田父亲于嘉道间由顺德迁佛山;甚于潘衍鋆先祖于乾隆间由南海鳌头堡迁佛山亦称为“侨寓”,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城镇化”,书中清朝官方在几个案件中是支持外来商民的,罗一星先生认为主要是“侨寓”在多方面都显示出优势,特别是名臣数量。现在看来更重要原因是商业相关的厘金等的征收已远超田赋,商业的发展符合官方利益。根据中国最后科举考试探花 商衍鎏的《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外地商人及其家属在当地,是可以凭商籍参加秀才的科举考试的。在“摊丁入亩”政策后,官方也是有落籍政策的。“城镇化”及越来越多的官员学者非广府籍背景,正是朱九江所处的环境的冲击,同时,朱九江面临的另一个冲击,是《学海堂与晚清嶺南学术文化》最后一章所写汪精卫与其年长二十多岁的同父异母兄长汪兆镛,在时代变化下所走的不同道路,其实际就是文化上的西学东渐,经济上全球化的越来越紧密,而九江的最重要经济基础桑蚕业,不仅在价格上受国际市场影响,更将迎来明治维新崛起的日本桑蚕业竞争。这种冲击,在朱九江先生的最忠诚学生简朝亮的《朱九江先生讲学记书后》也反映出来:盖先生之言,于斯为大,五百年来不可无斯言者矣。今之西学,其风介汉学之乱而成,且学之分科先窒也,先生之言若斯其远哉……而知今之西学其蠱人也中于微,其祸天下也趋于大。”朱九江先生的确没有真正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的影响,但是,康有为言朱九江先生:"以躬行为宗,以无欲为尚,气节摩青苍。","先生授学者以四行五学。四行一曰敦行孝弟,二曰崇尚名节,三曰变化气质,四曰检攝威仪。五学一曰经,二曰史,三曰掌故,四曰義理,五曰词章。"实际上是强调人的“自修”和“能动性”去适应世界的变化。
朱九江先生离去一百四十四年了,今天,广东发展的成功,仍然是包含着朱九江先生精神和学术思想的因素,所谓先进文化,人文与科学不能混谈,人文并不一定随时代而改变。
更新时间:2025-05-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