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峡网报道,最近相关新闻一个接一个。9月1日,彭博社透露白宫把对印度的关税从25%涨到了50%,理由是印度买俄罗斯石油,“给俄乌冲突输血”。紧接着,特朗普在社交平台放了狠话,说印度之前“主动提过要搞零关税”,但现在“已经晚了”。这话听着挺硬气,可关键信息没说全:大家都不知道印度到底啥时候提的零关税,也不清楚美国会不会重新坐下来谈,目前没任何相关消息。
这边刚出消息,那边天津的上合峰会就开幕了。中俄印三国领导人在会场外凑到一起热聊,普京还主动招呼中方工作人员过来,从这些小细节能看出三方挺有默契、关系也熟络。峰会结束后,有人拍到莫迪坐上了普京的车,两人单独聊了快一个小时。把这些场内场外的情况放一块儿看,画面就让华盛顿很不舒服了:中俄印在同一个平台上,为了合作、能源、市场这些事儿走到一起,聊得轻松,谈的却都是正经大事。
其实印度这次手里不是没牌。美国加关税,主要针对的是纺织、珠宝这些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占印度出口美国商品的大头;但电子、制药这些关键出口行业却没受影响,苹果在印度新建工厂的计划也没变动。说白了,美国的施压没做到底,印度关键的产业链还能正常转。再加上俄罗斯石油价格低、买卖也一直没断,美国加关税带来的影响被抵消了不少。莫迪公开说印俄关系“特殊”,这可不是客套话,而是双方实实在在的利益绑定。能源合作这事儿,既帮印度控制了成本,也让俄罗斯在受制裁的情况下有了稳定的现金流。美国明知这点,却没法一下子切断,只能从贸易这边下手加码。
再说说天津峰会上中俄印同框的细节,特别有意思。普京和莫迪一开始走在前面聊天,看到中方领导人后,两人一起迎上去,三方站着交流时,普京还主动让中方工作人员过来。当时翻译没及时跟上,可交流节奏一点没乱。这种“没按流程走”却能顺畅推进的情况,不是平时随便练练就有的。这就像熟人打交道,不用搞那些繁琐的准备,靠足够的信任和默契就能应付突发情况。
对比之下,另一边的画面就不一样了:特朗普忙着发一段和孙女打高尔夫的视频,想压下关于自己“健康有问题”的传言。面对天津这边的情况,他在台前的反应就是把火撒到印度身上——取消秋天访问印度的计划,还放话“零关税晚了”。他不对中俄发火,不是没脾气,而是算过代价的。跟中俄对着干,付出的成本太高;跟印度放狠话,政治风险最低,还能跟国内说“我够强硬”。这哪儿是真强硬,分明是找错了发泄对象。
美国这关税大棒,看着吓人,可打在不同地方,疼的程度不一样。印度出口美国的商品里,劳动密集型行业最先受冲击,而就业问题在印度本就是敏感的政治话题;但科技、电子行业没被波及,美国企业在印度的布局还能继续推进。这种“挑着施压”的方式,本身就留了商量的余地。华盛顿一直擅长用这种“捏软肋但不捏要害”的手段,想在谈判前压对方让步。可这次不一样,印度手里用来对冲的筹码比以前实在多了:一边是俄罗斯的低价石油,一边是上合组织能整合各方议程的能力。
这次天津峰会,中俄印的互动本身就把三方的诉求放大了,三方各取所需——中国想稳住中印关系,打开更通畅的市场;俄罗斯想锁定能源订单,打通货币结算通道;印度想获得更大的周旋空间,降低发展成本。三方没搞结盟,只是互相补短板,可一旦补上了,外界再想靠关税挑动内部矛盾,就没那么容易了。
特朗普这次说“零关税为时已晚”,更像是谈判时的说法。真正的施压点,是把“印度买俄油”和“加关税”绑在一起,想靠经济手段影响印度的地缘决策。可问题在于,印度依赖俄罗斯能源,不是做政治姿态,而是真能降低成本。美国加关税影响的是对美出口行业,俄罗斯石油的低价却能降低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这两股力量一抵消,美国政策带来的“痛感”就没那么强烈了。
再回到天津峰会上“同框”的画面,莫迪和普京同乘一车确实吸睛。很多媒体爱说这是“隔空打脸美国”,我更愿意叫它“释放信号”。外交不是发朋友圈,坐同一辆车不只是为了拍照。会场外的车上,往往是最好的“非正式沟通时间”。车程不长,但足够交换一些敏感想法,甚至试探对方的底线。也正因如此,中方把三方短暂的站立交流安排得很顺畅,就算翻译晚到一步,也没打断节奏。熟人之间,能把“没按剧本走”的空白填满,这本身就说明关系不一般。
在舆论场上,还有个点值得说。之前有些西方媒体唱衰上合峰会,理由是“在美国的巨大压力下,肯定出不了实际成果”。可等到会场里三方自然互动、场外双方深入交流,这些预判就落空了。这不是打了谁的脸,而是这些媒体根本没搞懂上合组织的机制。上合从来不是靠喊口号搞出“惊人成果”的平台,它更像一台“议程加工机”,把各成员和伙伴的具体需求打磨成能落地的共识。现在没看到具体数字,不代表以后没项目。对观察者来说,关键是看后续有没有出台文件、有没有制定时间表。没有的话,就别瞎说“有突破”;有的话,也别用“只是象征意义”敷衍。
接下来看美印关系,有三件事得重点关注。第一,看白宫会不会释放重启谈判的信号,比如调整关税豁免清单、明确解决争端的办法;第二,看印度会不会推出实质性的政策,比如降低部分领域关税、开放特定行业试点,哪怕规模小,也是有诚意的表现;第三,看印度买俄油的规模和结算方式,会不会继续扩大。只要第三件事能稳住,前两件事就算吵得再凶,印度心里也有底。
不过也得说清楚,印度在中印结构性分歧上没什么大的转变,边界问题、印巴矛盾还在,天津峰会上的融洽不代表“矛盾全没了”。这次三方走近,是从实际需求出发,不是情绪化地选边站。
说到这儿,我想简单总结一下这场三角博弈:现在中俄印不是抱团取暖,而是各自为了实现目标找最省事的路。中国要稳定周边、扩大市场;俄罗斯要稳住能源收入、保住地缘影响力;印度要把外部压力变成谈判筹码,让国内产业发展更可控。上合提供了场地和规则,关税带来了摩擦和动力,俄油提供了合作粘性和稳定性。这三者加起来,形成了一张更平衡的安全与发展网络。对美国来说,这张网越结实,单点施压的效果就越差。这不是一下子能分出输赢的事,而是慢慢改变博弈格局的过程。
最后再回到特朗普那句“零关税为时已晚”。这句话的谈判价值其实不低,既留了商量的余地,又把责任推给了印度。可谈判就像走钢丝,下面得有安全网才敢走。眼下这张安全网,就是天津峰会上中俄印的互动。三方同框热聊,不是要把美国排除在外,而是告诉美国:能谈事的地方不止你那儿一个。等下次再谈的时候,谁的位置更稳,还不一定呢。
说到底,特朗普不敢惹中俄,是算过成本的;把气撒给印度,是没找准印度的软肋。对印度来说,比口头“零关税”更重要的,是把能源和市场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对中俄来说,比说硬话更有效的,是持续给伙伴提供实在的支持。等这些合作再紧密一些,下次博弈时,各方的筹码会更多,场面也会更有看头。现在不用急着下结论,再等等后续新闻,看看各方的账到底算得准不准。
更新时间:2025-09-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