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催你“戒酒”的3个信号,若你全有,就要考虑戒酒了!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早上起床的时候,不是宿醉那种难受,而是整个人都像掏空了一样。以前哪怕熬夜都不会这样。现在是每天都像熬夜。”他说这话的时候,声音低,眼神发直。人到中年,做的是程序员的活,坐得多,动得少,加班常态,喝酒几乎成了每天饭后的程序。

问题是他并不是在讲某个特别的夜晚,也不是在谈一场放纵的聚会。他说的是自己已经习惯的生活方式。这种状态太普遍了,普遍得让人以为这就是正常。

可身体不买账。很多人等到检查报告出来、等到医生皱起眉头,才后知后觉地开始想,是不是该管管自己了。但比起报告,身体更早就给了提醒。

体重悄悄地爬上去,大多数人会觉得是吃多了、动少了,很少会往喝酒上联想。酒精的热量并不低,一瓶啤酒大概有140大卡,几瓶下肚,相当于多吃了一顿饭。

但真正让人忽略的是,它不会立刻带来饱腹感。人照样吃、照样喝,还可能吃得更多。酒精能刺激食欲,尤其是高脂、高盐的下酒菜,吃得毫无节制。一周下来,哪怕其他饮食保持不变,单是酒带来的额外摄入,也足够让人每个月增加1到2斤。

更棘手的是,酒精会干扰脂肪代谢的机制。人在代谢酒精的时候,肝脏优先处理酒精而不是脂肪。脂肪就这样被“搁置”下来,慢慢积累。

数据上看,持续喝酒的人比不喝酒的人,患上脂肪肝的概率要高出两到三倍。脂肪肝不是单独的问题,它几乎总是和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黏在一起。换句话说,体重一旦开始失控,很多事情就开始连锁反应,而这条链条的起点,很可能就是那杯酒。

睡眠的问题同样容易被低估。不少人觉得酒能助眠。确实,酒精能让人快速入睡,但研究显示,这种“酒精带来的睡眠”是浅层的,容易醒、梦多、恢复感差。

饮酒的人身体没有经过足够的修复,第二天自然是疲倦的,精神状态差,注意力难以集中。长此以往,认知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记忆力下降、判断力变弱都不是空穴来风。

更复杂的是,酒精对睡眠周期的扰乱还会加剧体内激素的紊乱。褪黑素的分泌减少,皮质醇水平异常升高,这两者都会加重焦虑感。而焦虑又反过来干扰睡眠,如此循环。

这也是为什么不少人即便感觉“睡了一整晚”,早上醒来依旧头沉眼胀。表面看是睡眠的问题,本质上是酒精影响了神经系统的稳定性。

再说情绪的事。很多人喝酒是为了缓解压力,可很少有人注意到,酒精其实是放大压力的工具。它短暂地让人觉得轻松,是因为抑制了中枢神经系统,让人对烦恼“迟钝”了一会儿。

但酒精代谢后,中枢神经反弹式地兴奋,情绪就像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美国国家酒精滥用与酒精中毒研究所的数据显示,长期饮酒者发生焦虑症状的比例是非饮酒者的三倍。更直接的结果是,易怒、情绪暴躁、自我控制力下降,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常态。

而这类情绪变化最容易伤人的是亲密关系。伴侣之间的沟通变少,误解增多,情绪摩擦激烈。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两个人之间出了什么大事,而是其中一个人长期情绪不稳定,慢慢拉低了关系的温度。酒精并不会立刻让人变坏,它只是让人变得越来越不像自己。

这里必须要提出一个不那么直观但极其关键的观察:饮酒对感知的影响,远比想象中更深刻。人会变得对身体信号迟钝,对疲惫的耐受度变强,对精神状态的异常感知变慢。

这种“迟钝”,反而是最大的危险。不是每个人都能感觉到自己在慢慢变差,尤其是当变差的速度很慢的时候。酒精的杀伤力往往不是在酒桌上爆发,而是在日常里一点点积累。

在中国,每年因为酒精导致的直接死亡人数超过12万人,间接影响者无法统计。这些数字不带情绪,只讲事实。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问题并不一定要等到喝很多年才显现。有些人身体敏感,两三年就开始出现体重、睡眠、情绪的问题。也就是说,很多人并没有成瘾,但已经在遭受酒精的“低剂量慢性伤害”。

有一个冷门的观点值得思考:长期饮酒会影响人对价值感的判断。人开始不太能分辨“值得”的事和“暂时爽”的事。工作时难以全情投入,做事效率下降,却找不到具体原因。这种微妙的感知偏差,很多时候会被误认为“最近状态不好”,但根源可能还是出在酒上。

看到这里,问题也许不该只停留在“要不要戒酒”上,而是应该进一步问:如果一个人意识到这些问题,开始减少饮酒,他的身体和心理到底会有哪些变化?

很多时候,一个人能不能做出对自己真正有利的选择,不取决于知识和意志,而取决于他有没有足够清晰的头脑。而减少饮酒,恰恰是打开清晰感知的第一步。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那些在开始戒酒初期反而睡得更差、情绪更不稳定的人,是不是说明酒精对他们其实是“有用”的?这个问题值得详细讲讲。

这是身体的戒断反应。酒精长期作用于神经系统后,大脑会重新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来适应这种状态。一旦酒精摄入中断,大脑就像被抽掉支架,短时间内难以维持平衡。出现失眠、焦虑、烦躁,是大脑在“自我校准”的过程。

这个阶段持续多久,跟喝酒的年限、量、频率都有关系。通常一两周后就会开始缓解,一两个月后,状态会有明显提升。长期饮酒的人如果想要戒酒,最好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有些严重的戒断症状甚至需要医疗干预。

所以不该因为初期的波动就轻易下结论。戒酒不是一个情绪化的决定,而是一个深度生理过程的启动。它会改变的不只是身体,还有人和世界的关系。而这,恰恰是最值得期待的部分。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戒酒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李珊珊.看了这篇科普文,你会戒酒吗? [J].肝博士,2024-08-05.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0

标签:养生   信号   身体   酒精   情绪   睡眠   焦虑   状态   迟钝   脂肪   体重   大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