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政府为了拉抬经济使出了洪荒之力。软的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发放育儿补贴;硬的方面,企业全面强制性堵塞社保漏洞。至于增值税改革,房租税推行,这些让企业和居民“心惊肉跳”的大招接连出台。为何近期大动作频频,看看最新的金融数据就知晓了。
01、二十年来第一次!今年7月单月新增贷款首次大幅负增长
前两天央行公布了2025年7月金融数据,新增人民币贷款为-500亿元(即金融机构当月收回贷款500亿元),为2005年以来首次单月负增长。即便考虑到这两年的特殊性,横向比较一下也比去年同期少了3100亿。
历史上,中国新增人民币贷款仅在2005年12月(-16亿元)、2018年11月(-35亿元)出现过单月小幅负增长,均与季节性因素(如年末银行收口)或局部政策调整(如2018年去杠杆)相关。此次-500亿元的负增长幅度更大,是短期波动还是长期趋势的转折?背后折射出中国经济哪些深层次变化?
7月新增贷款负增长的主因是企业贷款与居民贷款双收缩,票据融资成为唯一亮点:
企业贷款:新增-300亿元(前值+1200亿元),为2018年以来首次负增长。其中,中长期贷款(企业扩产主力)净减少150亿元(前值+900亿元),短期贷款(流动性周转)净减少100亿元(前值+300亿元)。
居民贷款:新增-250亿元(前值+800亿元),连续3个月负增长。其中,中长期贷款(房贷为主)净减少200亿元(前值+500亿元),短期贷款(消费贷)净减少50亿元(前值+300亿元)。
票据融资:新增1000亿元(前值+500亿元),成为唯一正贡献项,反映银行通过票据冲量对冲信贷收缩压力。
7月新增贷款负增长,是企业端和居民端同步降杠杆,合力共振的结果。
02、楼市疲软 + 消费信心缺失,居民信贷动力明显不足
深究7月新增贷款负值背后的原因,多因素交织。从季节性角度,7月本就是传统信贷投放淡季。6月末作为银行上半年业务考核关键节点,银行倾向于推动信贷增量前移,对7月信贷需求形成较大幅度的提前透支,导致7月信贷规模回落。但是在居民端,房地产市场表现低迷对信贷需求影响最为显著。
截至7月30日,估算的7月一、二手房成交面积同比下降14.2%,其中30城商品房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8%,14城二手房成交面积同比增速转负,为负3.3%,房价环比下跌城市增至25个。居民购房预期逆转。部分存量房贷用户选择“提前还贷”,导致房贷余额净减少。
消费方面本就长期需求不足,2025年随着收入预期转弱(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降至4.5%),居民开始主动压缩非必要负债,不仅长期贷款就连短期消费信贷也开始收缩。一句话,大家都没钱了。
03、企业扩产意愿下降,“反内卷”抑制企业加杠标杆的内驱力
企业贷款负增长的核心是,根源在于经济周期与企业盈利预期的变化:2025年全球需求走弱,导致部分行业(如光伏、新能源汽车)产能利用率降至70%以下。企业扩产意愿下降,中长期贷款需求萎缩。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从2024年末的56.8%降至2025年6月末的55.2%,部分龙头企业通过自有资金偿还到期贷款,降低财务成本。
有分析认为,7月导致的信贷数据暴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反内卷抑制了这方面的需求。一个是非银企业,之前的汽车行业的付款期限就被压缩了,很多车企已经兑现了承诺,所以账款结清之后中小企业贷款经营的需求就减弱了。原本参与内卷的企业也要适当的减少砸钱补贴的商业行为,那相应的对贷款的需求也会减少。
04、贷款负增长的本质是主动调整,而非危机到来
尽管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出现负值,但也无需过度悲观。一方面,从整体信贷规模看,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68.51万亿元,同比增长6.9%,明显高于名义经济增速,反映出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依然稳固。另一方面,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在政府债券融资的支撑下表现良好。7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为1.16万亿元,同比多增3893亿元,连续8个月同比多增,这体现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为实体经济提供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若将视角拉长,把6月和7月合并起来分析,又会发现一些不同。6月是季末年中时点,银行信贷投放往往会迎来“冲量”,新增人民币贷款达2.24万亿元。将这两个月数据合并计算,月均新增贷款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这表明近两个月信贷同比表现剔除6月的“透支效应”后仍较为平稳。
05、财政贴息促信贷,中国居民存款总额近130万亿元,让存款搬家的大招还得靠股市?
二十年来首次新增贷款大幅负增长,看似内容惊悚,其本质还是有形之手主动调控的结果。但信贷需求压下来容易,加上去就难了。
为了刺激居民消费上杠杆,近日,财政部、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明确对个人消费贷款进行财政贴息。根据方案,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个人使用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中实际用于消费,且贷款经办机构可通过贷款发放账户等识别借款人相关消费交易信息的部分,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政策。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对于贴息标准,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且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10%。
虽然政府给予消费贴息贷款的诚意十足,但效果如何不宜高估。毕竟,在收入预期不改观的前提,让居民为了省1个点的利息去加杠杆消费是不现实的。要想大力度地稳信贷,促消费还需想别的招术。
房地产是周期之母,目前经济疲软的各项深层原因都可归结为楼市下行的拖累。要想根本性扭转低迷预期,需要转换经济增长引擎。除了房地产,最有希望承接天量资金的蓄水池非股市莫属。
中国房地产的总资产价值约450万亿,占据家庭财富的70%以上。而A股2025年7月总市值105万亿,散户投资者有2.3亿人,活跃账户只有5000万。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居民存款总额达到128.7万亿元,同比增长8.3%,人均存款额达到91352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6.7%。值得关注的是,拥有30万元以上家庭存款的比例已达到全国家庭总数的37.6%,这一数字较2020年的23.5%大幅提升。可见民间的财富总量并不低,缺的就是一个资产增值的好去处。
自去年9.24以来的A股结构性牛市,作用不简单。管理层精心呵护股市慢牛,严厉打击投击炒作。就是想让入市股民享受赚钱的快乐,带动消费和存贷款的增长。如果证券市场能成为继房地产之后,居民财富增值的源泉,其空间将不可限量。
20年来新增贷款负增长只是当前经济形势的一个剖面,要想根本性突破困局,需要找到一个能替代房地产的资金蓄水池,问题就这么简单,但过程是艰难曲折的!
更新时间:2025-08-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