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 沧海阅铭
编辑 | 沧海阅铭
“文内所有信息皆出自权威媒体”
8月10日山西晋城一家餐厅里,一家五口被指逃单311元,店家愤怒曝光监控视频,网友集体声讨"丢人现眼"。
然而剧情突然反转,涉事家庭主动联系付款道歉,店家连夜隐藏视频,官媒介入后真相浮出水面。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8月10日下午两点多,山西晋城某餐厅包间外,穿粉红色上衣的女子探头张望后缓步走出,主动与收银员攀谈询问消费金额及优惠券使用规则,与此同时,监控画面显示,其同伴正趁店员忙碌之际快步离开包间。
几分钟后,一行人在未支付311元餐费的情况下乘车离去,整个过程被完整记录下来。
餐厅老板缑先生回忆,这家人进店时他曾热情接待,甚至帮忙调试排号二维码,女子特意询问B11包间的排号信息,缑先生用自己手机扫码确认正常,她却说换手机后找不到了。
事后查看监控才发现,女子扫码时故意未输入手机号,导致无法通过系统追踪,服务员透露,当天因客流高峰未在门口安排专人值守,且逃单者车辆提前发动,即使发现也难以追赶。
8月11日,愤怒的缑先生将未打码的监控视频发布到网络,配文"提醒同行避雷"。
视频中女子与收银员交谈的"从容"、同伴撤离时的"默契",被网友解读为"有组织、有预谋的逃单"。
评论区瞬间被"丢人现眼""全家不要脸"等指责刷屏,甚至有人发起"人肉搜索"要曝光其个人信息。
事件迅速登上热搜,晋城本地商家纷纷转发警示,外地游客则担忧城市形象受损,服务员因"被逃单"委屈落泪请假的细节,更引发公众对服务业从业者的同情。
一时间,这家人被贴上"惯犯""素质低下"的标签,成为全网声讨的对象。
正当舆论一边倒,全网都在对五口之家口诛笔伐时,8月12日剧情突变,8月11日下午,涉事家庭通过中间人联系餐厅,表示愿意支付餐费并诚恳道歉,同时要求删除网络上的监控视频。
缑先生随后删除所有曝光视频,更令人意外的是,官媒介入调查后发现,事件背后可能存在信息差,据老板转述,对方称当时有服务员告知已完成付款,才离开餐馆。
这一反转打的网友们措手不及,原本义愤填膺的"道德卫士"陷入沉默,部分人开始反思自己的"冲动审判",也有人质疑"道歉是迫于舆论压力",要求彻查家庭背景是否有"案底"。
警方明确表示,该事件属于民事纠纷,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律师指出,逃单行为虽构成合同违约,但商家未对监控视频进行面部打码即公开,已涉嫌侵犯肖像权。
网友对此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曝光不打码是商家无奈之举",毕竟300元餐费可能是服务员两三天的工资,不打码可能人压根不会回来,但是也有网友强调违法就是违法,不能用道德绑架法律。
除此之外,还有网友称,老板在发文时反复强调“外地游客”身份,认为这是“对地域形象的刻意抹黑”。
监控视频本是还原真相的利器,却在传播过程中异化为道德审判的工具,网友通过逐帧分析视频,将女子的"探头张望""主动搭话"解读为"精心设计的骗局",却忽略了其作为消费者询问价格的正常权利。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自媒体为博眼球对视频进行剪辑加工,刻意放大"可疑"细节,导致舆论进一步失衡。
但是,这起事件并非孤例。
今年年初,大连"10女1男逃单"事件中,逃单者事后挑衅商家"就不给钱",引发全网愤怒。
同年3月湖北"无牌保时捷加油逃单"事件,更是让公众对"逃单零容忍"的态度达到顶点。
3 月 12 日下午湖北十堰 G70 福银高速郧西服务区加油站,一名年约 30 岁、口音夹杂十堰与陕西特征的男子,驾驶一辆黑色无牌保时捷跑车驶入加油站,在加注 502.29 元 95 号汽油后,趁工作人员不备驾车逃逸。
当天值班的工作人员宋大姐回忆,男子将车停稳后,她按流程在车前放置拦车杆,完成加油作业后示意付款,男子坐在驾驶位上操作手机,称 “等下下车付”。
此时后方有车辆等待加油,宋大姐便移开拦车杆优先服务其他顾客,约两分钟后,男子突然下车在车旁站立数秒,随后迅速返回车内启动引擎,沿着福银高速向武汉方向疾驰而去。
宋大姐发现后边追边呼喊,但车辆很快消失在视野中。监控画面显示,男子在加油过程中始终未关闭车门,且多次探头观察周边情况,疑似在寻找逃逸时机。
因涉事车辆未悬挂号牌,加油站立即报警并协调高速交警、收费站联动追查,终于,3 月 16 日下午,迫于压力的男子通过微信转账付清油款,并联系民警口头致歉,但企图通过 “躲猫猫” 方式逃避调查。
当晚 8 时 30 分,办案民警在西安市公安局十里铺派出所将其依法传唤,经审讯,该男子对逃单行为供认不讳。
3 月 24 日,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公安局通报,男子因涉嫌寻衅滋事被依法行政拘留 8 日。
这些事件叠加形成的群体记忆,让网友在面对新事件时更容易产生"应激反应"。
但与此同时,2023年北京"夫妻俩超市自助结账逃单被刑拘"的案例,又让部分人对"家庭式逃单"产生刻板印象,认为"有组织逃单必然存在惯犯"。
在扫码支付普及的今天,逃单行为看似"低成本高收益",实则暴露了数字经济下的信任危机。
网约车、共享经济等领域频发的逃单事件,让公众对陌生人社会的信任基础产生动摇。
此次事件中,网友对家庭背景的追问、对店家动机的质疑,本质上都是这种信任缺失的体现。
当我们下次看到类似事件时,不妨多一点耐心等待真相,少一点冲动宣泄情绪;多一点对规则的敬畏,少一点对他人的苛责。
毕竟,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信任社会的建设者,也是最终的受益者。
信息来源:九派新闻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