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orgio Armani,任何时代,都是偶像。

时间是1980年。

理查·基尔从浴室里走出来,他赤裸的胸膛还滴着水珠,性感得让所有女人尖叫。

准备换装出门了。他却迟迟没有动作,只是呆呆地对着铺了一床的衣服发怔:好几套西装被从挂了更多西装的衣柜里拽出来,漫不经心地扔在床单上;浅色的衬衫与花色繁多的领带有着无数种组合的可能;西裤的裤脚略带忧郁地垂在床前,但一副精致的格调倒是不卑不亢——理查·基尔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仿佛这比宇宙中最深奥的难题还要让他困扰。

因为他晓得这里的每一套衣服都能够让他看起来更迷人,他需要烦恼的,仅仅只是如何让今天的自己,迷人得与昨天的自己大不相同而已。

那些西装、衬衫、裤子、领带,统统都有名字。银灰色的布标上认认真真地印着一个意大利人的名字:Giorgio Armani。

在那个让人有些怀念的时代里,每个男人的偶像都是理查·基尔。

Giorgio Armani于是成就了他们的愿望。银幕的偶像从未像那时一样离人们如此近在咫尺,穿着Giorgio Armani的男人都顿时有了理查·基尔式的风范——不到十之八九,总也略通一二。

于是,人人都开始爱Giorgio Armani了。

即便现在已经是四十五年后。偶像还是会有,梦想仍然会造。

Giorgio Armani,依旧无可取代。

一个情人

出生于1934年7月11日的Giorgio Armani,从小就对货船充满了兴趣。

他的家位于米兰西南部40英里处的皮亚琴察(Piacenza),父亲在当时是一家运输行的负责人,成天开着小型的货运船跑来跑去。年幼的Giorgio Armani就会在黄昏时分,一个人跑到码头上去,等着父亲踩在被波光粼粼的湖面包围的甲板上归来,然后冲自己微笑着挥舞手中的帽子。

到了夜幕降临的时候,有些不苟言笑的祖父就会过来找Giorgio Armani帮忙。他是当地唯一一家假发店的经营者,专为当地的剧院制作10世纪时的假发以供表演使用。祖父有时会让Giorgio Armani帮忙把大堆大堆的假发搬到剧院的后台去,Giorgio Armani很乐意干这门差事,因为不仅每次都能领到小小的一笔零用钱,最重要的是,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呆在后台里,看演员们相互帮忙整理衣装,然后从舞台两侧偷偷地看台上那些不可思议的神奇景象。

童年的记忆,几乎注定了Giorgio Armani要与艺术纠缠不清,甚至于父亲带给他的对于船的深深迷恋,也在预示着这个伟大天才的未来必然充满惊喜——然而出于对自己孩子前途的考量,父母还是决定将Giorgio Armani送进米兰大学医学院:在他们看来,医生始终要比“裁缝”更容易混得温饱。

毕业后的Armani,在二战的炮火笼罩下,被半强制性地应征入伍,成了一名助理军医。然而在战争期间,他依然念念不忘对艺术的憧憬。在陪伴着受伤的战友度过漫长的炎热午后时,他会捧着入伍前偷偷塞进书包里的摄影集与油画教材,如痴如醉地细细阅读着。

战争的结束,似乎为Armani的梦想打开了一道并不太宽敞的门缝。Armani小心翼翼地透过门缝往里看,有点恍惚又有点兴奋。那是在他退伍后不久,很偶然的一次去米兰当时规模最大的百货公司LaRinascente买东西时,看到了店里正展示着他曾经给妹妹拍过的一张照片。

他有点疑惑地向商场负责人询问原由,原来是当时公司的橱窗设计师认为这张照片拍得很具时尚感,便在四处寻找不到拍摄者的情况下贸然使用了。

因此,Armani获得了在这家百货公司布置橱窗的工作,然后就被调到了时装部参与时装采购与服装修改的工作——他懵懂着将一只脚跨进了门缝里,纵然他甚至并不晓得门的另一边,将会有怎样的世界在等待着他。

此后的经历让Armani一生受用不尽。在LaRinascente时装部工作的7年时间里,从未受过任何服装设计教育的Armani,凭借着好学的热情与勤奋的精神,将关于面料、色彩、剪裁等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牢牢掌握在心中,他有着一种近乎本能的直觉:他觉得这些东西会陪伴他一生,甚至比他在大学里学了三年的医学知识都更重要!

直到LaRinascente的工作已经满足不了Armani对时装的渴望时,他去应征了当时意大利最具知名度的时装大师Nino Cerruti的设计助理职位。

LaRinascente的经理很热情地推荐了Armani,因为他隐隐地觉得这个年轻人的才华,不是区区一家百货公司就能束缚得了的。Armani至今也都还记得那位经理的模样,当他成功地从一大堆纺织面料中,迅速地挑选到了Cerruti最喜欢的种类时,他得到了那份设计的工作,而当时最为他感到高兴的,并不是他的家人,那时那位一直都很器重他的LaRinascente经理。

Armani兴奋着将半个身子都塞进了门缝里,在他眼前呈现出的,是一个关于时装的瑰丽世界。他有理由全身心地投入,但他依旧惶恐。年轻的他,还不具备足够的资历与修养,他担心自己的热情会被潮流的洪水所浇灭,于是他瑟缩地躲在Nino Cerruti的设计室里,充满敬佩地看大师熟稔地操纵着那些颜色那些布料,然后就被剪成了一件件充满知性与美感的服装。

直到Armani遇见了另一个对他的才华满是赞叹的男人,他眼前的大门才被彻底地完全推开。那个男人的名字,叫做Sergio Galeotti。

在Nino Cerruti手下工作了8年之久,Giorgio Armani几乎要被那种自我设计的表现欲望所吞噬。可是他依旧战战兢兢,长期躲在设计室里,令他缺乏对于把握市场动向的信心,他不愿轻易放弃4万美元的高额年薪,因为一旦他自立门户遭到冷落,那就什么也没有了。

Sergio Galeotti走到了他的身边。这是一个对于Giorgio Armani的生命而言,有着相当重要的分量的男人。

他们刚认识的第一天,Sergio就对Armani说:Giorgio,我不认为任何人的才华会胜过你。当时的Armani被幸福与喜悦的情绪所吞没,他羞涩地站在路灯下低着头,把这个勇敢的建筑师当成了自己一生的好友与伴侣。

有时回过头去审视过去的历史,某些重要的转折总因个别细小的人与事而发生。

如果将Giorgio Armani的时装人生比作是中文的“起承转合”:影响他爱上时装的“起”,是即使不富裕也依旧穿着体面的母亲;促使他踏上时装道路的“承”,是积极为他提供学习机会的LaRinascente经理;为他带来人生转折,开创事业崭新天地的“转”,是亲密爱人及事业伙伴的Sergio Galeotti;最终成就了事业王国,在Sergio去世后仍一手铸就辉煌的“合”,则是Giorgio Armani他自己。

于是我们即便不去刻意评论Sergio日后的生活有多么随便而任性,但在那些Armani先生潜心设计power suit风格的那些岁月里,是Sergio四处为他拉拢经销商,并搭桥引荐美国的大明星来穿着他的服装走上大银幕。Sergio不断地将品牌的授权买进又卖出,想尽办法地为“Giorgio Armani”这个牌子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增加知名度。

后来的Armani依然在享受着掌声与鲜花,不管走到哪里都有最大瓦数的镁光灯追随,他将曾经被Sergio卖掉的授权又全都买了回来,一人顶着旁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责任,从清晨,璀璨到夜晚。一年间的365天,天天如是。

可是,也许后来的岁月里,可能某个夜晚Armani突然从梦中醒来,他依然会因为一个熟悉的画面而抱头痛哭:

那是1972年的夏天,Sergio卖掉了他们共有的那辆甲壳虫汽车,对Armani微笑着说道——

“用这些钱来租两间房子,我帮你创立只属于你的牌子吧!”

“Giorgio Armani”,如今确实只属于Giorgio Armani一人。

两个对手

罗马人通常会说:罗马离不开教皇,更离不开Valentino。

这是罗马人的得意之处,教皇与Valentino是整个世界的核心,也是一个城市的骄傲。

但是其他的意大利人则会把句子稍微变一变,他们总是说:意大利离不开教皇,更离不开Giorgio Armani——可这也已经是千禧年后的口头禅了,再早个二十年,这句子应该是“意大利离不开教皇,更离不开三G”的。

Giorgio Armani、Gianni Versace和Gianfranco Ferre,曾经让全世界都为之侧目的“意大利三G”,可其中的两人都已经早早辞世,后来几十年里就只剩下了Giorgio Armani一个人担负着全世界的瞩目,有点寂寞地继续设计着意大利式的迷人时装。

时装界永远不缺对手,但只有初生的幼苗惧怕风吹,大师们往往会享受着来自对手的挑战,有时看似针锋相对,但其实他们总会私底下为对方的精彩设计叫声好。

Giorgio Armani是早期让女人穿上偏中性风格时装的设计师之一。有人会把给女人穿男人衣服的Yves Saint Laurent当成是他的对手,但是Giorgio Armani从来也没打算跟那个法国人的偶像一较高下。

Yves Saint Laurent的时装是艳丽的,1957年设计的喇叭裤和鲁宾逊装,至今都仍是各品牌设计师的灵感来源。名列香水史上十大经典杰作之一的“鸦片”,让中国古代的鼻烟壶成为时尚界追捧了快半个世纪的珍宝。夹克、长裤配高跟鞋,简直与那个法国宫廷浮华糜烂之风复苏的年代格格不入。

Giorgio Armani则坚持男性服装更加柔和,女性服装更加有力量。他发现了世上的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着男性和女性这两种风格,只不过这种比例往往并不均等,所以他愿意让粗犷的大男人偶尔流露出一丁点女性的柔情,而娇媚的小女人也可以通过释放男性的野性而让自己看起来更冶艳。

他不是单纯的YSL式的把女性中性化,他只是在婉转地平衡着人类的气质——内在的荷尔蒙动不了,他照样可以把衣服变成外在的荷尔蒙,谁穿了都能摩登动人。

从这一点来说,Armani与YSL并不对立。

事实上,当时世人眼中,Giorgio Armani的对手,始终就只有Gianni Versace和Gianfranco Ferre这两人。

Versace的明艳绽放,赢来的是一个世纪末整整二十年的惊叹。那些想要赢得男人赞美的女人们,全都试图要把自己的身躯,塞进Versace那些大开胸高提臀的裙子里去,有时走路不小心一个踉跄,飞扬的裙角也能招来过路的男人几声轻浮的口哨。

Armani则慢条斯理地把女人衣服上的布料减了又添,1975年他拿下了“夹克衫之王”的名号,1980年又在男装领域让“POWER SUIT”红遍全球,他眼中最理想的女性是格丽泰·嘉宝,黑白的银幕上永远存着她的忧郁神情。还有玛琳·黛德丽,她在《摩洛哥》中戴着一顶黑色高顶丝质礼帽,白色的领带衬着黑色燕尾服,显得高挑又俊俏。

Armani说玛琳·黛德丽一直是他设计灵感的来源,那些关于她的墨色广告海报,曾一度贴满他设计室的墙壁,他每每看着她的冷傲眼神,就会有着要让所有女人都能美得傲然世外的冲动。

1995年的时候,柏林格罗皮乌斯展览馆甚至还举办过一个《Armani与黛德丽面对面》的展览,Armani就像个初恋的小男生一样,看见穿着西裤的黛德丽会兴奋,会脸红,会开心地唱着歌。那就是他的缪斯女神,无论过了多少年,都一样是初遇时的完美。

1997年Versace被枪杀一案,不仅震惊了全世界时装迷,对于Armani的影响更是无法想象。他多年来与Versace“相争相斗”,有着最好的敌人式的本领差异,也有着最好的朋友似的互相了解。

在那些过去的画面涌上脑海的时候,似乎Armani与Versace的争斗,一瞬间变得毫无意义起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设计师们都在争夺着能统一一整个时代审美的王位。

现在是二十一世纪,时装界的宽容允许了不同风格的设计师共存而不对立,今天男人们可以穿出校园情怀,明天就能化身高贵绅士,早上摇滚朋克,晚上激情狂野,每个设计师都做不了全民时装的主,但每个设计师有不乏自己的信徒与膜拜者。

相比起与Versace在风格上的大相径庭,Armani跟Ferre之间的比拼,更像是生意场上的业绩较量。

1981年,Giorgio Armani率先推出了试探市场的副线产品,让那些迷恋着Giorgio Armani时装却又掏不出那么多钱来买的人,能够有一个相对便宜很多的系列可供选择。这一创新的销售思维模式果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为Giorgio Armani笼络了更多的消费群体前来捧场。

对于时装的线条雕砌得无可挑剔的Ferre,借助当时设计Dior女装所赢得的巨大好评,也在开设了Gianfranco Ferre的主线之后,开辟了副线系列GF FERRE,同样大获好评。进一步开辟市场的Armani则再度将牛仔裤系列放进了自己的专卖店里零售,Ferre就照样推出Gianfranco Ferre JEANS紧紧跟上。

我们不得不说,在失去Versace的日子里,Armani与Ferre的竞争更像是童心围泯的两位老男人的逗乐子,他们不时地在市场销售中撞上,擦一点火花,然后彼此呵呵一笑,互相说声下次再会,要你好看。

1987年,“意大利三G”正式进入自己事业的鼎盛时期;1997年7月15日,Versace在自己的别墅前被枪杀;2007年6月17日Ferre也撒手人寰。每隔十年,就逝去了一位对手,于是剩下的几十年里,意大利人只剩下了一个Giorgio Armani。

现在是2025年9月4日,Giorgio Armani先生也与世长辞。

上一个时代的黄金荣光就此落幕。

三个梦想

人人都有梦想。Giorgio Armani也不例外。

只不过他的梦想,比一般人要来得遥远。但是这遥远的梦想,他已经一一揽在怀中,赶在“遗憾”这个词进入他的人生词典之前,就被他先行剔除掉了。

第一个梦想:电影。

Giorgio Armani是热爱电影的。Sergio Galeotti当年就是深知他对电影有一种近乎狂热的迷恋,才想方设法地找到了好莱坞的电影明星,拜托他们在影片里穿上“Giorgio Armani”牌时装,让美国电影文化推动了意大利时装文化的发展,一夜之间,风靡全球。

但是Armani对于电影的热爱,仅仅只限于热爱,与Karl Lagerfeld那种欲图自己当导演的热情截然不同。因此这么多年来,我们看见Armani乐此不疲地为各国的电影设计服装,从比佛利山庄的高级男妓,到伤城香港的警员干探,从皇家赌场里的超级特工,到暗夜骑士里的富豪英雄——他为银幕上无数形象丰满的男士穿上了最优雅的华衣,但他自己则始终遵守本分,不去贸然执镜举筒,不去横加参与演出,热爱得恰有分寸。

可是他的小小梦想依旧没有逃过世人的眼睛。在传记片《Giorgio Armani的时装帝国》中,他确确实实地当了一次“领衔主演”——即使演的就是他自己,可他依旧谨慎地揣摩着他自己的心情与感受,然后再原原本本地展现在镜头前。

他总说自己是个不讨人喜欢的家伙,这点在影片里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对任何事情都要求严格得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即便是跟随了他十几年的忠实员工,也只敢恭敬地叫他一声“Armani先生”,时常要面对他哪怕只是一根线头没清理干净就要冒出的熊熊怒火。

但是那些深深了解这位时装大师个性的员工,却从来也不会因为他的坏脾气而赌气离开,因为正是Armani几十年如一日的严格要求,才促使这个无可比拟的时装王国的巍然耸立。就连Armani自己都坦承着内心的恐惧,他担心被不断前进的时代所淘汰。可是他不能放弃创造,一旦放弃就意味着放弃了生命,那将促使着他的工作与生命都走向终结。

第二个梦想:游艇。

每年的8月份,Armani都会去意大利Pantelleria海滨度假。在没有了Sergio陪伴的日子里,他喜欢独自一人从海边爬到山上,再从山上走回海边。

这样每年都在重复的运动,越发地让他感到伤感。当他发现自己已经渐渐地爬不动那些高耸的阶梯时,他意识到了衰老给他带来的疲劳与无奈。于是他终于下定决心要乘着自己仍然有力气四处闯荡的时候,开着游艇去环游世界——千禧年之前,他的这个梦想实现了一半:名为“Mariu”的游艇有了,可他却只能把它停在意大利的海岸线上。

“Mariu”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他的母亲,在Armani的印象中,母亲总能用不多的钱买回看似不起眼的衣服,但搭配出来的时髦效果,却要领先她那个年代二十年。母亲可以说是Armani对时装产生兴趣的精神导师,他于是就在游艇里布置满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优雅时尚中又不乏精致品位。

Armani花了将近五年时间来一点点地修缮整艘游艇的装潢陈设,他选择用不太抢眼的灰色船体来弱化同海水的强烈对比,在视觉上缩小游艇的体积。墙壁的白色被他珠光灰来取代,这样能够减弱海上强烈的阳光照射进房间的刺眼效果。从桌子到椅子,从餐盘到地毯,全都直接搬来了Armani牌的家具,而所有的窗帘和床单也都理所当然地用上了Armani家居系列的产品。

这毫无疑问是一艘尊贵非凡的游艇,也只有洛·史都华、莉莎·明奈利、艾拉妮丝·莫莉塞特、谢瑞尔·克洛尔和娜妲莉·高这样的大牌明星才有资格被他邀请上船。它低调中透着奢华,无处不在彰显着Giorgio Armani的品位,可它也是一个梦想的凝聚,承载着七十多年来的心愿,终于漂浮在月明星稀的湛蓝海面上。

至于Pantelleria,Armani近两年已经不怎么爱去了。

“我不可避免地要衰老,而这里一定会越来越美丽。在将来的某一天,我终究不得不将它留给别人。”

他曾经风轻云淡地说道。

第三个梦想:传承。

在Sergio离世后,原本对于商业经营一窍不通的Armani,仅仅只花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掌握了管理公司方方面面事务的能力。

他利用合理分配现金,实现了对Giorgio Armani集团大部分生产和分销的控制。

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不断收购或者合作着贴牌生产厂商和第三方分销商,以此来稳固集团在生产与销售方面的自主地位。

我们来看看那个时期整个Armani帝国的组成:

正牌“Giorgio Armani”是系列的主线,以昂贵的面料与精致的做工来为上流阶层提供优质时装;副线“Armani Collezioni”在价格上要比正牌便宜20%左右,提供给那些预算并不太充裕的时装迷去选购;活力品牌“Emporio Armani”是专为年轻人所设计的成衣系列,价格更加亲民;低端品牌“Armani Jeans”是大多数刚踏入社会的新鲜人踏入高级时装领域的入门款;“Armani Exchange”则是以贴牌的方式将代理权下放给其他零售商,在所有挂着“Armani”旗号的产品线中价格最低。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在童装、家居、美容、酒店、汽车、通讯等多个领域看到Giorgio Armani的身影,甚至于名为“Armani Candy”的糖果店也在陆续进驻各大城市的顶级购物广场——Giorgio Armani集团,已经是一艘时尚界的旗舰,船长先生纵横海上几十年,未曾惧怕过狂风飓浪。

他一度笑说,只要他的寿命够久,他会一直干到3000年才退休。

他的第三个梦想,就是他能突然物色到下一位能成功继任“现任主席兼行政总裁及唯一股东”头衔的人——在这个最后的梦想实现之前,Armani确实还不能退休!

甚至去年他90岁生日的时候,都还在努力构想着集团的未来。

时光有时会在我们不知不觉的时候老掉。

老得既有味道,又够火候,沉淀着岁月的昏黄,浮动着光阴的精练,看在眼里是感动,默于心间是纯粹。

Giorgio Armani的时光,历经九十一年,清澈地将一代又一代人对时装的感悟分层提炼,赤橙黄绿青蓝紫,人人都能伸手探去,摸出自己喜欢的色彩。

“当你不知道穿什么的时候,就去穿Armani吧!”上一代人总这么对这一代人说。

“当你不知道看什么人的故事的时候,就去看Armani吧!”这一代人也一定会这么对下一代人说。

Giorgio Armani,任何时代,都是偶像。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所有者,文字为博主原创。

向来不毒舌,内心充满爱的「吉良先生」微信公众账号,会精选过去未来从前以后的所有时尚界美容圈科技业,以及美食等相关生活领域里的有趣内容。基本是一个无节操也不靠谱的资讯平台,甚至偶尔偷懒时会以(自认为)迷人的嗓音来跟大家插科打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6

标签:时尚   偶像   时代   时装   意大利   梦想   基尔   游艇   男人   设计师   门缝   教皇   对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