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将苍蝇转化为微型机器人,迫使成群苍蝇写下“HELLO WORLD”

信息来源:
https://www.earth.com/news/scientists-convert-living-creatures-flies-into-remote-controlled-microrobots/

微型机器人领域正迎来一场颠覆性变革。哈佛大学罗兰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成功将普通果蝇转化为可精确控制的生物机器人,不仅实现了单体94%的路径精度,更令人震撼的是让多只果蝇协作完成了"HELLO WORLD"字样的书写任务。这一突破标志着生物学与机器人技术融合的新纪元,为解决传统微型机器人在电池续航、传感能力和环境适应性方面的技术瓶颈提供了全新路径。

传统微型机器人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在极小的体积内集成电源、传感器和导航系统。即使是最先进的硅基微型设备,一旦离开实验室的受控环境,往往因灰尘、湿度和电磁干扰而失效。相比之下,一只体长仅2.5毫米的果蝇已经通过数百万年的进化完美解决了这些问题——它拥有高效的生物电池、立体嗅觉传感系统和经过自然选择优化的导航机制。

哈佛研究团队的创新在于巧妙地利用了果蝇的两种天然反射机制,而非试图重写其神经程序。第一种是视觉运动反应,这是一种古老的生物反射,帮助昆虫在复杂视觉环境中保持方向稳定。研究人员通过投射旋转的蓝黑色风车图案,成功诱导果蝇按预设路径移动,在5英寸走廊中达到94%的路径点精度。

光遗传学技术的精密控制突破

更为精妙的控制来自光遗传学技术的应用。研究团队在果蝇触角中植入光敏感通道蛋白,使红光或蓝光脉冲能够模拟化学信号,以95%的精度引导果蝇向目标移动。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建立了双通道控制系统:一侧触角涂覆蓝光阻挡染料,另一侧涂覆红光阻挡染料,形成简单而有效的"二进制"指令传输机制。

实验结果显示,经过光控制的果蝇在13英寸轨道上的移动速度比对照组快四倍,偏离路径的距离减少一半,且这种性能可在无食物奖励情况下持续数小时。这种持久性表明控制信号作用于果蝇的基础反射层面,无需持续的行为强化,为长期部署奠定了基础。

负载能力测试进一步验证了生物机器人的实用性。重量仅1毫克的果蝇能够携带等重的黄铜载荷,在两点间往返超过600次才显示疲劳。在更复杂的17英寸方形迷宫环境中,即使存在视线遮挡和阴影干扰,风车引导系统仍能让果蝇保持正确轨迹数百圈。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演示是复杂任务的群体协作执行。研究人员设计了31个连续检查点组成的"HELLO WORLD"字母轮廓,单只果蝇用时不到17分钟完成了整个"书写"过程。更进一步,三只独立的果蝇分别承担不同字母的书写任务,展现了并行控制的可行性。

产业应用前景与技术挑战

这项技术的商业化前景正在吸引多方关注。麻省理工学院的软体机器人专家罗伯特·伍德表示,生物载体在某些应用场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传统的轮式或履带式机器人难以进入的狭小空间,如倒塌建筑的废墟深处,生物机器人却能轻松到达并执行传感任务。

农业领域的潜在应用同样引人注目。哈佛团队计算显示,数百只生物机器人可以通过简单的邻近交互算法协调行动,在温室中进行害虫监测,覆盖效率远超单一无人机。每只果蝇的培育成本仅需几分钱,训练时间只需几分钟,这使得大规模部署在经济上变得可行。

环境监测是另一个重要应用方向。机器视觉算法可以指挥生物机器人群体向气味羽流聚集,形成活体分布式传感网络,实时标识污染物热点。与传统电子传感器相比,生物机器人无需担心电池耗尽或环境腐蚀问题。

然而,技术挑战依然存在。工程师需要将引导硬件进一步小型化至1毫克以下,这是果蝇承载能力的上限。同时必须确保人工控制信号不会干扰果蝇的基本生存行为,如进食和休息,否则将限制实际部署时间。

目前在蟑螂身上测试的太阳能"电路背包"重量为4克的百分之一,已能帮助半机械甲虫在跌倒后自主恢复,这为果蝇载荷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技术路径。研究团队预计,一旦关键组件重量降至临界阈值以下,户外环境的自主运行将成为现实。

伦理争议与科学价值

生物机器人技术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伦理讨论。动物权益保护组织质疑,有感知能力的生物体应该为人类目的牺牲多少自主性。哈佛研究团队对此辩护称,他们的方法是"调高音量而非重写乐谱"——利用果蝇在自然环境中已经存在的神经反射,而非强制改变其行为模式。

研究显示,由于控制信号作用于反射层面而非高级认知功能,果蝇仍能按正常节律睡眠、进食和交配,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动物福利担忧。团队成员萨沙·雷舒布斯基强调,果蝇经过数百万年进化已经适应了狭小空间和不可预测环境,这种技术应用更像是增强而非违背其天性。

从科学研究角度,生物机器人技术为神经科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研究人员现在可以将移动中的果蝇精确定位在任意坐标,然后记录特定脑细胞在动物选择遵循或拒绝指令时的活动模式。这种反馈机制有望以前所未有的分辨率阐明决策制定的神经机制。

斯坦福大学的神经工程专家卡尔·戴塞罗斯认为,这种技术将为理解自由意志与反射行为的神经边界提供新视角。通过比较不同控制强度下的神经活动模式,科学家可能揭示意识决策与自动化反应之间的转换机制。

展望未来,生物混合系统代表了机器人技术发展的新方向。与完全人工的机器人不同,这种系统充分利用了生物体的自然优势,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增强其能力。随着基因工程、光遗传学和微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更加复杂和强大的生物机器人系统将成为可能。

这项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的研究不仅展示了技术突破,更预示着人类与自然系统合作的全新模式。在面临环境挑战和资源约束的今天,学会与生物系统协作或许是技术发展的明智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2

标签:科技   苍蝇   成群   机器人   科学家   果蝇   生物   技术   环境   反射   神经   路径   机制   团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