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后掀起的“清共”风暴,将宝岛笼罩在白色恐怖的阴霾之下。
为避开“一网打尽”的风险,中共在台湾布设了三条互不隶属、横向无联的地下战线,它们如暗夜中的星火,在敌人心脏地带坚守使命,最终以鲜血刻下不朽印记。
其中,吴石与蔡孝乾的名字为人熟知,而第三条线的故事,同样藏着惊心动魄的忠诚与牺牲。

蔡孝乾:覆于名册的“地面战线”
第一条线由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主导,这位走过长征的老兵化名“老郑”,构建起一张覆盖全台的组织网络。
不同于秘密情报传递,这条线更像深入社会肌理的“地面战线”,既要通过宣传播撒革命火种,也要发动学运、工运凝聚力量。松散的架构让组织触角得以广泛延伸,却也埋下了隐患——一份记录着三千人信息的名册,成为悬在所有人头顶的利剑。
1950年1月,蔡孝乾被捕,三天审讯后便防线崩溃。他供出的不仅是“吴次长”等关键代号,更让那份名册成为特务搜捕的“地图”。
最终,名单中约一千四百人仅凭“有过接触”的模糊证词被关押,这条曾轰轰烈烈的战线,终因核心人物的叛变彻底崩塌,成为白色恐怖时期最惨烈的悲剧之一。

吴石:藏于将星的“核心情报线”
第二条线的核心是代号“密使一号”的吴石,这位官拜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的中将,手握台湾最高军事机密。
他的战场不在街头,而在戒备森严的国防部办公室,《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高雄港舰只部署》等足以影响战局的情报,都经他之手流向大陆。
交通员朱枫化身“陈太太”,每周三午后都会走进杭州南路的杂货铺,将情报藏进罐头盒,由轮船大副辗转送往香港。
这种看似“老土”的传递方式,曾在严密监控下多次奏效。但蔡孝乾叛变的第十天,吴石为助朱枫撤离签发的“特别通行证”,却成了暴露的信号——电报比人先抵达舟山码头,朱枫当场被捕,罐头里的基隆炮台坐标与吴石的身份一同曝光。
1950年6月10日,吴石与朱枫等烈士在马场町从容就义,吴石临终前用鲜血写下“台湾必归”,成为这条战线最后的绝唱。

洪国式:直属李克农的“隐蔽暗线”
第三条鲜为人知的战线,由洪国式领导的情报小组构成,直属中央社会部李克农指挥,与前两条隶属于华东局的线路彻底隔离。
组织上明确交代其任务:“专做两件事——军事策反中下级军官,发动工人运动”,走的是“底层渗透”的路子,不与蔡孝乾、吴石系统发生任何直接联系。
这条线的情报员身份五花八门:港口职员偷偷记录军舰动向,邮局员工截获内部信件,小商贩借着送货打探驻军消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信息节点。
这种极致隐蔽的运作模式,曾让它在风暴中暂得安全——蔡孝乾被捕后,即便特务追问“有没有华东局派来的人”,也只答得出“听说基隆有工人线,不知道负责人是谁”。
遗憾的是,1949年12月发展的成员杨文亮早已被特务收买。1950年2月,他的叛变直接供出了核心成员刘全礼、郭秉衡,小组瞬间瓦解。直到1960年,组长洪国式被秘密处决,这条线的成员始终未与其他两条线的同志谋面,他们的牺牲,成了隐蔽战线上最沉默的注脚。

三条战线,三种坚守,最终都在白色恐怖中历经劫难。蔡孝乾线的崩塌留下沉痛教训,吴石线的壮举铸就千古英名,洪国式线的沉默彰显隐秘忠诚。
一百一十多位有名可考的烈士与上千名无名英雄,用生命践行了“台湾必归”的信念,他们的故事,早已融入两岸统一的历史期盼中。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