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是一门贯穿一生的学问,于孩子而言,更是成长路上的必修课。“让孩子学会做人”,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要在日常点滴中,将尊重、担当、感恩等品质深植于孩子心底,使其成长为有温度、有格局、有底线的人。
一、做人四不笑:心怀悲悯,知敬畏存善意
天灾无情,人祸猝然,疾病痛苦,残疾不便,这些生命的困顿与不幸,从不应成为他人嘲笑的谈资。教孩子“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不笑残疾”,是在教他们懂得悲悯。
当孩子看到新闻里的洪涝灾害,能心生对受灾者的牵挂而非调侃;当身边同学因意外受伤,能主动关心而非窃笑;当遇到身患疾病或身体残疾的人,能以平等尊重的眼光相待而非歧视……这份悲悯心,是人性的闪光,是让孩子懂得生命的重量,知晓对苦难的敬畏,对他人的善意。就像那些在地震后主动为灾区捐款、为残疾同学默默提供帮助的孩子,他们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四不笑”的生动实践,让善意在心底扎根。
二、做人四不说:慎言守心,懂分寸明进退
“不说自己穷,不说太富有,不说太劳累,不说心里苦”,这“四不说”教会孩子言语的分寸。不说自己穷,是不因物质匮乏而自卑,更不将贫穷作为索取或懈怠的借口;不说太富有,是不炫耀、不张扬,懂得财不外露的谦逊;不说太劳累,是不把抱怨挂在嘴边,学会默默承担与积极面对;不说心里苦,是不沉溺于负面情绪的宣泄,而是学着自我调节与成长。
孩子在学校里,不攀比家境,不炫耀新文具,遇到学习压力不逢人便喊“太累了”,遇到挫折不一直哭诉“心里苦”,而是用行动去改变、用心态去接纳。这种慎言的智慧,能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更融洽,在自我成长中更坚韧,明白言语的力量,既可以是温暖的光,也可能是伤人的刃,故而要守心慎言,明辨分寸。
三、做人三不怕:心怀勇气,敢直面迎挑战
“不怕年龄,不怕孤独,不怕未来”,是给孩子注入直面人生的勇气。年龄的增长本是成长的勋章,孩子不必因“长大”而焦虑,也不必因“还小”而怯懦,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景与任务,坦然接纳,全力生长即可;孤独是人生的常态,教会孩子不怕孤独,便是让他们在独处时能沉淀自我、丰盈内心,而非在喧嚣中迷失,就像那些能在独处时阅读、思考、发展兴趣的孩子,孤独于他们是滋养而非折磨;未来充满未知,不怕未来,是让孩子拥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底气,不被对未知的恐惧束缚脚步,敢于制定目标、勇于尝试探索。
无论是面对升学的压力,还是在新环境中短暂的独处,亦或是对未来职业的迷茫,拥有这“三不怕”的孩子,总能带着勇气去直面,在成长的路上越走越坚定。
四、做人三不弃:肩扛责任,懂感恩重情义
“不弃年迈的父母,不弃患难的夫妻,不弃落难的挚友”,传递的是责任与情义。于孩子而言,从幼时懂得关心父母的辛劳,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到长大后理解父母的付出,常伴膝下尽孝,这是对“不弃年迈父母”的践行;而在友情与未来的情感中,懂得同甘共苦,在朋友或伴侣陷入困境时不离不弃,是对情义最珍贵的诠释。
孩子在与朋友的相处中,不因为朋友一时的失意而疏远,在家庭里,不因为父母的唠叨或年迈而不耐烦,这些点滴行为,都是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与感恩心,让他们明白,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因坚守与担当而愈发深厚。
五、做人三件事不能等:行有所为,知紧迫惜当下
“孝顺父母,行善事,积德”不能等,是让孩子明白有些事一旦拖延,便可能留下遗憾。孝顺父母要及时,孩子可以从为父母捶背、倾听父母的心声、努力学习让父母欣慰等小事做起,因为时光不等人,父母的衰老不会暂停;行善事要及时,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就伸出援手,看到可以传递温暖的事就积极参与,比如给流浪猫喂食、帮助同学解答难题,善意的传递从不嫌早;积德要及时,“德”是言行的沉淀,是善意的累积,孩子每一次的礼貌待人、每一次的诚信做事,都是在积德,而这一切,都需从当下开始。
教育孩子学会做人,是一场漫长的修行。它无关功利,只关心性;无关聪明,只关品格。当孩子将“四不笑”的悲悯、“四不说”的慎言、“三不怕”的勇气、“三不弃”的担当、“三件事不能等”的行动力内化为自身的品格,他们便真正懂得了做人的真谛,在人生的画卷上,定能绘出温暖、坚韧且充满善意的底色。
#聊聊孩子教育##头条深一度##妙笔生花创作挑战#
更新时间:2025-10-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