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景区穿和服拍照被怼:这里是南京!女子:别拿个人名义攻击人

南京中山植物园那天,氛围其实挺松散的。午后雾气晕着,许多人带着孩子走在铺满落叶的小径上。突然不远处爆出一句炸雷似的叫骂——内容是:“我给你扒光信不信?马上给我脱了!”路人猛一抬头,才见是个气头十足的大妈,对着一位穿和服女孩言辞激烈地发难。有人转身离去,有人停下脚步,空气里荡起微妙的张力。一瞬间,原本柔软的步道仿佛变成了审判场。什么话,竟然能在南京、在这家植物园,卷起一波涟漪?

女孩显得有点懵,但没打算就此忍气吞声。她低头披上外套,然后索性叉腰拿起手机,对大妈反拍,嘴里还带点火气地说:“我穿个衣服拍照怎么了?你不要以这个借口攻击、侮辱别人,公共场合我不能拍照?”一套操作下来,四周愈发热闹。其实这一幕不是电影,谁都看得出她也没打算安静走开。是争执,是反击,是刺啦拉的怼。为什么衣服普通却能激起千层浪?换个人,换城市,剧情会不会就是改头换面?

大妈没有退缩,声音更大:“你穿和服在这里拍照有理了吗?你上过学吗?你九年义务教育白学了吗?公共场所不能穿和服!不知道法律有规定吗?不知道可以拘留吗!”火药味更浓,大妈像被什么踩到痛处,一口气怼出一串义愤。场面僵持,有人皱眉,有人偷笑,还有路人悄悄拍下这一幕。我猜你要是站在一旁,也许下意识会后退半步,又偏偏舍不得错过接下来的发展。

女孩被这架势怼得一时语塞。周围有人忍不住插嘴,柔声提醒她“自己是中国人,这些事要记得”。有人站出来,倒也不一定是全然为大妈撑腰——气氛到了,谁也不愿背个冷淡名声。谁都没想到,女孩旋即收拾设备,沉默着走远。画面就此定格。众人目送,总觉得有点说不清的无奈。

其实按照现行法律,公共场所穿和服并没有明文禁止,也没什么拘留条款。人民日报公开消息,就是说,谁爱穿啥其实法律没约束。可要说穿不犯法,事情又牵扯到南京这个城市,牵扯到那种熟悉又陌生的集体记忆,局面一下子就不单纯。有问号,也有感叹号,你说这不是两难吗?

南京是个很特殊的地方。曾经有三十万条命跌进历史黑洞,南京大屠杀血泪史至今还在石碑上留下名字。遇见异服异类,老一辈反应激烈不是情绪作祟,而是某种无法拿捏的情感张力。那一页,不仅是南京的底色,更像整个民族的伤疤。日军铁蹄,街巷尸影,太多人没见过,不是亲历也难解释什么叫真正的痛感。

时间拉远,但历史并未远离。有数据报告显示,95后、00后对南京那场浩劫的细节知道得并不多,也有很多人将那场惨剧视为过眼云烟。年轻一代对这段历史不敏感,或者只是因为各种渠道塞来的信息太多太杂。有人问,他们怎么看和服?可能还有人只觉得衣服好看,至于历史——离自己很远很远。

但老一辈人的记忆与现实跃然眼前。1937年的南京,这座城市几乎被碾碎。妇女被拖走,儿童被抛尸。那些在南京生活过的人,很多一家三口只剩半幅照片。数据都是冰冷的,权威报道里写明仅仅南京城,平民和战俘死亡超过三十万。而且,还有无数没有统计进档案的名字。你说,谁能彻底释怀?

大妈不是法律专家,也不是历史学者。她或许没办法冷静讲证据,也不会用条文去约束别人。但从她嘴里吐出的愤怒,就是她坚持的“南京”倔强。像是用尽全部的力气喊出来——不是因为她对女孩有成见,而是那件和服扯出了她对民族尊严的最深层焦虑。有些东西没法讲得很细,她大概率只是本能。说实话,这种愤怒没有办法量化。

也有说大妈反应过度,女孩其实只是喜欢服饰文化。听起来仿佛都有道理,但场景对撞,气氛就变得剑拔弩张。女孩不觉得自己有错,也没人强迫她做什么。她走开的背影,也让人觉得有些落寞。到底是谁更有道理?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灰色地带,很多问题变得棘手。群众意见一半一半。有的人心里会问,流量与尊重到底哪边更重要?

现在回过头看网络,类似视频越来越多。有人就说,这种行为本质是在消费集体记忆,有点把流量当“碰瓷”的意味了。和服成了情绪触点,一边有人觉得无关大雅,一边有人压根受不了。争议被推向社交平台,有人声援女孩“穿衣自由”,有人评论大妈“理直气壮”。但法律归法律,感受归感受,很难达成共识。问题悬着,总有人心里别扭,不知如何是好。

我个人觉得,公共场所穿什么确实是自由,但要说这自由就能盖过一切,人心始终不会全服气。尤其在南京,可能褪不掉“日本和服”带来的刺痛。在南京这个地标性空间里,许多人连穿错颜色都会斟酌半天,更别提穿个和服招摇过市。少年气、自信或者是无知,都是理由,可“踩线”的事,有时难免成了全民的热点。

法律或许只能规范底线,但有些情感是藏在风里雨里的。每逢12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纪念馆外的烛火一点一点亮起来,这城市的疼一夜没散。媒体报导,纪念馆每年接待三百万游客,70%是青少年,可许多离开后并不能复述清楚那场浩劫的样貌。无论如何,南京始终走不出这个历史关口,人们对穿和服的警觉其实是一种下意识防御。也许是有点矫枉过正,可谁又愿意当第一个去拆“高墙”的人?

大妈的偏执,女孩的无辜,两种逻辑对撞,谁也说服不了谁。有人希望理智包容,有人觉得该坚守底线。这事搁在不同地方,或许没啥,可在南京,有些像是随时会燃的引线。话是说穿衣自由,感情上就是别扭、闹心。道理可以拎得很清楚,可具体到个人,小小冲突就是一触即发。到底是谁更该让一步?谁又能替谁松口气?

其实说到底,南京这个城市,就是带着沉重和复杂前行。不想沉在历史里,但又无法彻底抹去那条血的疤痕。

看一群陌生人的争执,也许和自己无关,可谁又能说得清楚心中的那点微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30

标签:旅游   女子   南京   景区   和服   名义   大妈   女孩   法律   历史   公共场所   自由   道理   浩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