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离开了安稳的铁饭碗工作,毅然投身创业,从老师变成工厂女老板,周晓萍把一家不起眼的小作坊搞成了身价几百亿的车灯公司,最后还成了国内外都知名的“常州女首富”。
有人看好她的坚持和魄力,有人疑虑她能否走出中国,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
她这一路走得这么艰难,到底是怎么熬过来的?
文案:林凌 编辑:林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家对于“稳定”有着几乎本能的向往。
那时候,能够当上一名老师,算是亲戚邻居都羡慕的事。
毕竟,工资虽不高,但胜在铁饭碗,风吹雨打稳得住。
很多人想着一辈子这样安稳下去,也挺好。
但是现在再回头看,周晓萍当时不安分的心思,成了后面一切的转折点。
她面对家里经济紧张,顶着家庭的压力,甚至还因为这份不被理解的决定和母亲争执过。
家里其实支持有限,父亲一句鼓励成了她唯一的底气。
这和现在一些创业者动辄家族企业资源、背景加持,完全不是一个起跑线。
创业初期很难,真不是随便说说的。
工厂刚成立时就像个仓库,连最基础的设备都不全,业务也没有几单进账。
那时候她根本没接触过机械,也不懂什么叫生产管理,车间几乎都是新招的工人,带着干也不懂门道。
账本上的数字一天比一天难看,钱是一点点见底。
更难的是,生意根本打不开局面,不去主动推销,就等着客户自己来,是等不来的。
说到做产品,她盯上了轿车配件。
她确实看得远,她觉得未来私家车会普及,车灯会成为刚需。
可当时厂里只能做摩托车的大灯和套件,根本进不了高端车市场。
订单少,利润低,压力一下全砸到她身上。
她没有退路,每天到市场里去跑业务,拉着产品四处推销,到处了解行情。
回头看看,这种主动出击的劲头,是她能熬下来的关键。
也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地磨合和调整中,她慢慢琢磨出怎么做市场,怎么选品,怎么抢客户。
市场越来越卷,转型也不是一帆风顺。
她决定转换赛道,拿出全部家底上马轿车车灯的项目,独自将厂子股份全部盘下来,看得出来是真下了决心。
但现实总是比理想艰难,产品质量和设计都跟不上,客户根本不多。
这个阶段最拉扯人的是坚持下去还是收手。
她没有退让,咬着牙投研发,亲自跑企业敲门,一家家谈,至今很多人都感慨她这份能扛事的劲儿。
直到2000年的时候,星宇的全新车灯才终于被大厂认可,开启了大单量的局面。
星宇才算是真正步入正轨,业务甚至逐渐扩展到合资和自主品牌。
和其他那些靠政策补贴起家的企业相比,星宇的这个转折更依靠的是市场与产品的突破。
2000年代初,中国汽车行业爆发,各种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挤进市场,整个车灯的生意也乘风而上。
星宇的产品能讲性价比,能讲快速交付。
这也就是她抓住的红利,赶上了一个最好的时代节点。
星宇靠着不断追赶和迎合市场,最终闯进了行业第一梯队。
等她咬牙挺过了早年积压的困难,公司的营收和规模迅速壮大。
星宇成功上市,这是一个行业内很少能看到的奇迹。
更让人意外的是,周晓萍并没有局限于国内业务,而是把眼光盯到了海外。
这和行业里的头部企业走法很不一样。
比如说同样做车灯的企业里,华域视觉一直稳稳占据了国内老大的位置,市占率高到让人咋舌。
而国际赛道上,又有像马瑞利这样全球巨头,把控了大半个市场份额。
星宇想要后来居上,几乎每一步都得付出双倍的努力。
国内市场做大了,国外市场难啃是常态。
她带队建海外研发中心,但是国际市场标准更高,成本也高很多,每一步都走得格外小心。
外部竞争艰难,内部压力也一直没断过。
她身上的家庭责任一样重。
她的创业其实是很孤独的一件事。
当初父亲鼓励她,大大减轻了心理压力,丈夫在生活和事业上也给了很多支持。
但作为老板,她要应对工厂的一地鸡毛,还要兼顾家里。
她曾公开说,创业让她少了很多家庭陪伴的时间,这也是她不愿意多谈个人生活的原因。
她选择了低调,不张扬,也很少主动去解释什么。
这和有些企业家一边创业一边上热搜,天天搞大新闻是完全不一样的。
朋友们说她低调,她对社会的回馈也很实在。
她给常州大学捐款做基金,支持地方建设,碰上质疑从不回应。
这种做法在圈里还挺少见,她只管做事,只相信时间和结果。
回来看,企业家低调务实当然好,但是在如今这个流量、品牌和资本都讲速度的时代,这是不是一种缓慢的沉淀,还是会被竞争对手抢占了风头,这就很难说了。
不过每个赛道都在变。
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崛起,车灯行业又面临重新洗牌。
智能化、LED、激光这些新技术涌现,车灯不只是照明装置,而成了车辆设计和智能系统很关键的一部分。
星宇早早就投入新能源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开始对接比亚迪、蔚来这样的企业。
在同行们还在忙着填补基础盘的时候,她就抢先卡位新的流量入口。
可这一波的难度升级了,研发费用高,竞争激烈,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她一边要攻新技术,一边还要面对大客户在供应链上的压力,这下子看谁能站到最后,谁就能分到蛋糕。
但明显能看出来,星宇扩张速度再快,也很难一下子撼动国际巨头的地位。
这个阶段,行业头部企业的差异被放大了,像华域视觉那种巨头手里有资源优势,国际大厂技术比拼也很激烈。
星宇虽有进步,但话语权有限。
现在的竞争跟刚创业那阵完全不一样,不是有胆量就能拼过大厂。
星宇虽说拿到了大额订单,成长迅速,但面对全球市场的变量,仍然有很多不可控的地方。
不少人在关注星宇下一步怎么走。
企业能否留住并培养出和周晓萍一样有魄力的接班人,是另一个问题。
毕竟在制造业,企业传承和技术创新都尤为重要。
如果传承不顺利,很容易就被市场环境甩下。
再说,像星宇这样的家族企业,后代能否复制周晓萍的敏锐和执着,这都得打个问号。
其实看周晓萍的经历,更像是一代人的缩影。
她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趁着中国制造业崛起的浪潮起步。
她的坚韧和远见是她能走下来的底气,但每一个关键节点,也少不了时代推着往前走。
她的成功很难说是“个人奋斗”绝对主导,更多是环境给了她施展的空间。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