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曹宇悦)“据统计,我国终末期肾病患者超过百万,其中O型血患者占等待名单一半以上,平均等待时间最长。我们的研究有望扩展O型患者的器官来源,显著降低移植风险和治疗成本。”10月11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泌尿肾病中心主任张克勤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该中心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肾脏移植中心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首次报道了A型肾脏经酶转化变为“通用O型”肾脏并成功移植给跨血型受者,相关成果于10月3日发表在世界顶级医学期刊《自然-生物医学工程》上。
张克勤表示,肾脏移植是慢性肾脏病终末期的替代治疗手段之一,也是当前最佳的替代治疗方式。慢性肾脏病发展至尿毒症期的患者,部分需通过维持性透析等待移植;少数具备条件且有合适肾源的患者,则可开展无透析移植或抢先移植。在血型为O型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等待数量多、平均等待时间长的背景下,传统ABO不合移植需对受体进行复杂的“脱敏”治疗,风险高、费用昂贵,而联合研究团队提供的“供体端”解决方案,有望彻底改变这一格局,推动器官移植与分配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泌尿肾病中心主任张克勤(左)正在工作。曹宇悦摄
“研究最大的突破在于,团队利用两种酶在低温机械灌注系统中,仅用2小时就清除了供肾中的A抗原,将其转化为‘通用O型”肾脏,并成功移植给一名O型血脑死亡受体。该受体体内抗A抗体滴度极高,且未接受任何预处理治疗,理论上术后会立即发生超急性排斥。但令人振奋的是,‘通用O型’肾脏移植入受体后,立即恢复血流,颜色鲜红,质地良好,并持续产生尿液。最关键的是,在移植后最初48小时内完全未见超急性排斥反应,再次在临床初步验证了血型转化的可行性。”张克勤说。
张克勤介绍,早在2025年初,团队便在《自然—通讯》杂志上首次报道了B型肾脏的酶转化与移植。经处理的B型肾脏在移植入O型脑死亡受体后,63小时内表现良好,成功避免了超急性排斥反应,首次在人体层面验证了B型血肾脏改造的可行性。“从B型肾脏到A型肾脏,连续两项世界级突破标志着团队技术实现了从‘点的突破’到‘线的贯通’,证明酶处理平台和技术具备转化不同血型抗原的普适性能力。”
张克勤表示,目前团队已着手构建完整的血型改造器官技术体系。未来,不仅A型、B型肾脏,其他血型的器官都有望通过该技术转化为通用型,从根本上破解器官移植中的血型壁垒,让更多患者重获新生。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