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句话:“孩子的成长,是父母逐渐退场的艺术。”
随着孩子长大,亲子间的距离会慢慢拉开,甚至出现孩子顶撞、对抗的情况。
对于这样的转变,我们难免会伤心、会不满。
但千万不要愤怒,不要讲道理,记住这3句话,才是高情商的处理方式。
愤怒解决不了问题
只会伤害感情
一档《隔帘对话》的节目里,有一对母女,让人印象深刻。
这对母女的关系,可以用“相爱相杀”来形容,两个人总是动不动就对着干。
在妈妈看来,女儿实在太叛逆,完全不懂自己的苦心。
有一回,妈妈没跟女儿商量,给她报了个比赛。
女儿听后立马炸了锅,激动地表示:“打死我也不去!”
妈妈一怒之下,就把给女儿新买的衣服剪碎了。
女儿也气不过,到了晚上偷偷把妈妈的睡衣和袜子都翻出来,一顿乱剪。
事情发生后,妈妈威胁女儿道歉。
但女儿还委屈着:“本来没有多大的事,她总是把小事化大。她越说,我越不想顺着她。”
就这样,母女俩一直僵持着,都觉得对方不可理喻。
心理学上,有一个“海格力斯效应”。
简单来说,就是“以怨报怨,怨上加怨”。
当仇恨、怨恨这些情绪不断被挑起,双方的敌意就会越来越深。
父母越是跟孩子较劲,孩子越是抵触、反抗和叛逆。
就像弹簧受到挤压一样,施压越大,反弹得越厉害。
反之,尝试后退一步,稳住情绪,才有可能出现新的转机。
十几年前,一档《变形计》的节目横空出世,火遍大江南北。
有一些孩子的改变让人印象深刻,“真香哥”王境泽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吉林长春的富家少年,性格嚣张跋扈。
他在学校里是个“刺头”,逃课、打架、顶撞老师,没有学校愿意收他。
因为节目的安排,他被迫体验大山里艰苦的环境。
当行李被收走时,他气得大吼大叫,甚至对工作人员直接动手。
面对农村奶奶做的饭,更是梗着脖子喊:
“我王境泽就是饿死,死外面,从这跳下去,也不会吃你们一点东西!”
但农村的爷爷奶奶没和他计较,还是和颜悦色地给他做饭。
在他们一天天的照料和关怀下,王境泽的态度开始软化。
特别是当奶奶顶着大太阳,走了三个小时的山路来看他,叮嘱他好好学习时,王境泽的内心还是被深深触动了。
一个月过去,他不再骄纵,而是主动跟父母和解。
之后,他也一直和农村家庭保持联系,给爷爷奶奶建新厕所,逢年过节也会送去礼物。
《正面管教》一书中说:
“如果你觉得教育孩子很痛苦,那一定是你用错了方法。”
面对孩子的不尊重、不理解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很寒心、很生气,想要让他们付出代价,迫使他们低头认错。
然而,一味地用“权威”去压制孩子,用“威严”去勒住他们的脖子,只会换来孩子更加激烈的反抗。
愤怒解决不了问题,只会伤害感情。
只有跳出以暴制暴、怨上加怨的恶性循环,才能让亲子关系从对抗走向和解。
孩子不会改变
除非感受到被爱
董宇辉在转型主播前,还是一名英语老师。
有一次上课,教室闹哄哄的。
前排的一个女生,一会儿把书摔在桌上,一会儿又大声咳嗽。
这些制造噪音的行为,让他很生气。
他知道常规的做法,就是大声呵斥女生,让她出去。
但董宇辉没有这么做,而是给女生冲了杯药递给她,轻声叮嘱她注意身体。
神奇的是,从那以后,教室就安静了下来,大家都开始认真听课了。
董宇辉曾剖析当时的心理。
虽然自己很想发脾气,但转念一想,也许这名女生遇到了什么事,或者身体确实不舒服。
所以他没有让情绪主导反应,而是以最大的善意去理解对方。
最终这份善意和温暖,收获了学生们的尊重。
亲子关系中,也是如此。
最好的沟通,不是说服和发怒,而是看见和理解。
一位朋友,经常抱怨自己的女儿很不听话。
她女儿上高中后,成绩就下降了很多,还整天玩手机,怎么说也不听。
后来,一次交心的谈话,才让她明白了孩子“叛逆”的原因。
她女儿坦陈自己的感受:
妈妈总说做什么都是为她好,但其实从没有认真听过她内心的想法。
只要她假期玩手机、成绩下降,妈妈就会马上指责她不求上进、不够努力。
但她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孩子,智商和能力都很一般。
到了高中,课程难度拔高,同学也比自己优秀,老师更不会关注她。
最后她女儿委屈地说:
“妈妈,在我最孤独、最无力的时候,你除了关注成绩,看见过我的情绪、我的压力,我的无助吗?”
听了女儿的一番话,朋友也很感慨。
曾经,只要女儿反驳自己,朋友就会很紧张,马上严厉起来。
满心满眼都是女儿的“叛逆”,不停地讲道理或指责,势必要把女儿“掰”回来。
现在朋友才知道,是自己太过焦虑和慌乱。
很多时候,根本不必上纲上线。
孩子不是故意要和父母作对,而是因为自身的局限,没办法处理好情绪和行为。
作为父母,需要去觉察自身的焦虑和恐惧。
不要被孩子冲撞的表象迷惑,而是去看见他们内心的痛苦、无助和迷茫。
不要被自己的情绪带偏,非得强硬地改变孩子,而是包容孩子的现状,真正地理解孩子。
很认同心理咨询师黄仕明说的一段话:
“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感觉到被爱;
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感觉到很多的尊重;
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被允许不改变也是可以的。”
一味地硬碰硬,执着于改变孩子,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无形中竖起高墙。
只有真正地看见和理解孩子,才能让孩子愿意把手交给你。
教育不是冰冷的改造工程。
父母真正该做的,不是去打败孩子,而是去“赢得”孩子。
不要用“乌鸦嘴”找茬
而是在自己身上使劲
森林里,有只乌鸦爱抱怨环境不好,邻居不够友善。
一天它和鸽子告别,要搬到别处去。
鸽子问它:“你为什么要搬走呢?”
乌鸦的回答是:“这里的人都不喜欢我,他们老是说我声音难听,我不想待在这里了。”
鸽子沉默了一会,说:“你如果不改变自己的声音,搬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的。”
这就是著名的“乌鸦定律”,总是抱怨他人,却不反思自身,那么问题永远解决不了。
亲子关系中,也是如此。
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站着一个有问题的家长。
孩子受挫了,不是鼓励引导,而是冷嘲热讽。
孩子考砸了,不是复盘分析,而是呵斥怒吼。
总是跟孩子找茬,却从不反省自己。
一个家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大人有病,孩子吃药”。
不要盲目地要求孩子、责备孩子,父母真正的智慧,是先把自己做好。
有一位父亲,曾经和儿子的关系差到冰点。
但最后他不仅改善了亲子关系,儿子也从“问题少年”成功逆袭,考上了重点大学。
这位父亲叫贾容韬,是中国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之一。
他儿子在上了高中后,就像变了个人。
天天逃课往网吧跑,成绩垫底,还多次参与打群架,被学校劝退过两回。
对此,贾容韬气得不行,面对儿子非打即骂。
父子俩一见面就吵架,关系差到了极点。
后来,贾容韬开始反思自己,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得换个方式相处。
当儿子考试考砸了,他不再抱怨,而是积极地看待儿子:
“孩子,考得不少啊,老爸现在才知道一个高中生多么不容易。说实话,要让爸爸去考,还考不了这么多分呢。”
还有一回,儿子骑单车不小心撞了个小孩,光检查费和医药费就花了上千块。
贾容韬没急着指责,反而安慰儿子:
“我特别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其实你不必太责怪自己,谁能不犯一点儿错呢?我知道你不是有意的,谁会无端给家里添麻烦呢?”
说完,他还帮儿子把单车修好了。
在贾容韬的改变下,儿子也变了。
他不再和父亲对着干,而是开始努力学习,最后居然考上了重点大学。
很认同一个观点:
父母最大的价值,不是给孩子提供多么优越的生活,而是当孩子想到你时,内心会充满温暖和力量,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当父母以恰当的方式爱儿女,他们自然会内化于心,继而以真诚的爱回应父母。
爱出者爱返,好的家庭,一定是一场爱的回流。
— END —
更新时间:2025-05-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