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发妻杜致礼有多美?1949年在美国的留影,22岁的她气质不凡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1949年那张照片里,22岁的杜致礼穿着红色大衣,站在纽约圣文森学院的校园。

你很难把眼前这个精致妆容、气质出众的女孩,和几个月前还在普林斯顿中餐馆打工的落魄千金联系起来。

更难想象的是,这张照片拍完不到一年,她就成了杨振宁的妻子。这个将门之后的大小姐,究竟经历了什么?

西南联大的师生缘

1944年秋天,昆明,17岁的杜致礼考进西南联大附中那天,数学老师杨振宁正在黑板上写板书。

22岁的他刚拿到硕士学位, 本该直接去美国留学,却因为签证问题滞留在昆明。 父亲杨武之给他找了份临时工作,去附中教数学。

杨振宁记得很清楚, 第一堂课就看到杜致礼坐在第二排。 长相秀气,眼神专注,他当时没多想,就是个普通学生而已。

杜致礼倒是对这个年轻老师印象深刻。西南联大当时老教授一抓一大把,像杨振宁这样二十出头就来教课的,真不多见。

有件事杜致礼记了一辈子。

那次她生病缺课,杨振宁专门找她补课。两个人面对面坐在桌前, 杨振宁整个人僵得像根木头,目光死盯着课本,连头都不敢抬。 补完课起身就走,连句闲话都没有。

杜致礼当时就笑了,这个人,害羞得可以。

为了激励学生,杨振宁想了个办法, 数学测验前三名,自己掏钱请看电影。 这在当时可是大手笔,杜致礼凭实力拿到了名额。

电影院里,两个人坐得笔直,全程没说几句话。杨振宁记得的只有杜致礼侧脸的轮廓,杜致礼记得的只有他通红的耳根。

1945年8月28日,杨振宁的签证终于下来了,他从昆明出发,经印度转道去美国。 临走那天,杜致礼在教室窗口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校门口,谁也没想到,这一别就是五年。

普林斯顿的圣诞奇遇

1947年7月,上海。

18岁的杜致礼陪父亲杜聿明来治病,准备一起去美国。登机前一小时,蒋介石的手谕突然到了——杜聿明不准走。

父亲被扣在上海,女儿只能一个人飞。宋美龄给杜致礼安排了韦尔斯利学院,她的母校,美国顶尖女校,学英国文学,住单人宿舍。

这样的日子过了不到两年。

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杜聿明被俘的消息传到美国,杜致礼的生活费立刻断了。 韦尔斯利学院一年学费要几千美元,她一分钱都拿不出来。

于斌主教帮她转到纽约圣文森学院,免学费的天主教学校。从顶级女校到教会学校,落差不是一般的大。

生活费还是问题,她开始打工,洗衣房、餐馆、图书馆,能干的都干。 那个在昆明被众人捧着的将门千金,现在每天要算计着50美分怎么花。

1949年12月24日,圣诞节。

普林斯顿只有一家中餐馆,叫"茶园",杜致礼那天实在想吃家乡菜,咬牙花了2美元进去。

门一推开,她愣住了。

杨振宁正坐在靠窗的位置,和同事聊天。五年了,他还是那副书生样子,只是眼镜换了副新的。

杨振宁抬头,也愣了三秒。

"杜致礼?"

"杨老师!"

两个人激动得什么都顾不上了,一直聊到餐馆打烊,老板催了三次,他们才依依不舍地走出门,临别前互相留了地址。

杨振宁后来说, 那天晚上他兴奋得一夜没睡,第二天就给杜致礼写信,约她周末见面。

从那以后,每个周末杨振宁都从普林斯顿坐火车去纽约,来回要两个多小时,他觉得值。

他带杜致礼去大都会博物馆看展览,去中央公园散步,去听音乐会。杜致礼喜欢雕塑,他就陪着她一个展厅一个展厅地看。

1950年春天,杨振宁做了个决定。

他的导师费米建议他去芝加哥大学工作,离开普林斯顿,杨振宁犹豫了很久,最后拒绝了。

因为杜致礼在纽约,他不想离开。

他在论文《海森堡表象中的S矩阵》的后记里写得明明白白:"我还是拿定主意留下,因为我正在同杜致礼小姐谈恋爱,她正在纽约读书,我从普林斯顿乘车,到她那里只消一个钟头。"

这段话后来成了物理学界的八卦,学术论文里公开表白,杨振宁是头一个。

1950年8月26日,普林斯顿教堂。

28岁的杨振宁和21岁的杜致礼结婚了,主持婚礼的还是当初帮杜致礼转学的于斌主教。 见证人里有几位物理学家,其中一个叫李政道。

斯德哥尔摩的东方丽影

1951年7月,长子杨光诺出生。

杨振宁给父亲杨武之发电报报喜,请父亲取名。 杨武之想了三天,回电:"就叫光诺吧。"诺,诺贝尔的诺,老人家的期望,藏在这个名字里。

杜致礼一个人带孩子, 从喂奶到换尿布,从做饭到洗衣服,全包了。 杨振宁那时候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同事里有爱因斯坦,压力大得每天回家倒头就睡。

杜致礼从来不抱怨,她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让杨振宁回家就能休息。偶尔杨振宁半夜起来工作,她会悄悄泡杯咖啡放在书桌上,然后轻手轻脚退出去。

1952年,杨振宁成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永久研究员。 全院一百多人,永久研究员只有二十个,物理学的只有五个。 这个位置,意味着他站稳了脚跟。

接下来的几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开始合作研究宇称不守恒。 这个课题当时被物理学界认为是不可能的,泡利、费曼这些大牛都不相信。

杜致礼听不懂那些公式,她只知道丈夫每天回家都很疲惫。 有时候杨振宁会在餐桌上自言自语,嘴里念着什么粒子、对称性,她就静静听着,不打断。

1957年10月,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获奖,成为首次获奖的中国人。

电话打来那天,杜致礼正在给二儿子杨光宇换尿布。 杨振宁激动地告诉她这个消息,她只是淡淡笑了笑:"我知道你行的。"

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

颁奖典礼那天,全世界的目光都在杨振宁身上,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六世亲自颁奖。

晚宴上,国王挽着杜致礼的手臂走进大厅,她穿着白色无袖旗袍,波浪卷发,珍珠耳环。在场所有人都惊呆了,这个东方女人,优雅得让人移不开眼。

舞会开始,国王邀请杜致礼跳舞,她没有怯场,落落大方地接受了。 两个人在舞池中央翩翩起舞,杨振宁站在一旁看着,眼里全是骄傲。

那一夜,杜致礼不仅是杨振宁的妻子,更是代表中国女性的形象。 旗袍、气质、谈吐,每一样都展现出东方文化的魅力。

后来有记者问杜致礼,那天紧张吗?

她说:"我是杜聿明的女儿,从小见惯大场面,跳个舞而已,不算什么。"

跨越海峡的亲情纽带

1966年,杨振宁全家搬到长岛,他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当教授,杜致礼也在那里教中文。

日子平稳下来。 三个孩子渐渐长大。长子杨光诺学计算机,二儿子杨光宇学化学,小女儿杨又礼学医。

1972年夏天,杨振宁带着杜致礼第一次回国。

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他们,宴会安排在安徽厅,因为杨振宁是安徽人。杜致礼当场就笑着说:"总理,您还是重男轻女啊,我可是陕西人,怎么不安排在陕西厅?"

周总理笑得很开心,说下次一定补上。

1973年,杜致礼再次回国, 专门去了西安探亲游览,陕西省政协安排接待,她走遍了西安的名胜古迹。站在城墙上,她说:"小时候听父亲讲陕西的故事,现在终于亲眼看到了。"

1981年5月,父亲杜聿明病重。

杜致礼接到消息,立刻从美国飞回北京,5月6日深夜到达,第二天一早就赶到医院。杜聿明已经进入半昏迷状态,不能说话了。

杜致礼握着父亲的手,一遍遍叫:"爸,我回来了。" 杜聿明的手指轻轻动了动,眼角有泪水滑下。

5月7日上午,杜聿明去世,杜致礼办完丧事,留下来陪母亲曹秀清住了三个月。

90年代中期,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创办高等研究中心,杜致礼跟着一起回国,住在清华园。

那时候她的身体已经不太好了,软组织肿瘤,老年痴呆,帕金森症,一个接一个来。杨振宁陪她在北京治疗一段时间,最后还是决定回美国。

2001年,杜致礼做了白内障手术,恢复期间,她坚持去蒙大拿州看女儿。 又去了泰国、韩国、香港。她说,趁着还能走动,多看看这个世界。

2003年1月19日,杜致礼75岁生日。

杨振宁在石溪的家里给她办了个小型宴会,来的都是老朋友, 大家一起唱生日歌,切蛋糕。,杜致礼笑得很开心。

谁也没想到,这是她最后一个生日。

2003年10月19日,杜致礼在美国石溪去世,享年75岁。

从1950年8月26日结婚,到2003年10月19日离世,整整53年。

杨振宁在她的墓碑上刻了一句话:"致礼,我永远的礼物。"

参考资料:

1. 人民网:"杨振宁与杜致礼:跨越半个世纪的科学伉俪情"

2. 新华网:"杜致礼:诺贝尔奖得主背后的东方女性"

3. 百度百科:杜致礼生平事迹详细记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3

标签:历史   发妻   不凡   气质   杨振宁   普林斯顿   美国   父亲   昆明   纽约   斯德哥尔摩   联大   陕西   餐馆   诺贝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