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日本东芝、韩国三星走后,美国阿迪达斯、耐克两大品牌巨头也走了。
近几年,越来越多知名企业开始将原本位于中国的生产链逐步转移至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国内本土品牌小米、vivo,也纷纷在东南亚搭建生产链,推进新工厂建设。这一系列变动,直接导致广东、浙江部分港口提前休假,有些工厂甚发布“停工40天”通知。
对此,不少人心中难免心生疑惑:中国多年来的“世界工厂”地位,是否正在被取代,我国制造业路在何方?
01订单骤减40%,有两大原因!
事实上,众多企业选择将生产线迁至越南等东南亚地区,核心原因在于当地相对低廉的用工成本,以及针对外资企业推出的各类优惠政策。
数据显示,东南亚多数国家人口年龄中位数普遍低于30岁,且劳动力适龄人口规模仍处于持续扩大的态势。这样的的人口结构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充沛劳动力,同时也不断助推本土消费市场逐步成长。
反观国内市场,人口老龄化趋势正不断加剧。过去长期依赖的劳动力红利已呈现逐步减弱的态势。2020年数据显示,当时国内制造业月平均工资已接近7000元,而同期越南制造业月均工资尚不及2000元。
政策层面,东南亚各国推出的一系列税收激励措施:例如,越南实施“企业所得税4年免征”的优惠政策,印尼则通过修订投资负面清单的方式,进一步放宽了外资准入门槛。
此外,制造业向外迁移的趋势,还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存在密切关联。
近年来,欧美经济体增长持续乏力,甚至出现“美联储60年来首次暂停运作”的情况。为缓解经济困境,老美积极推动“制造业回流”战略,同时在《通胀削减法案》中划拨约5000亿美元资金作为补贴,旨在吸引中高端企业回归本土发展。据本土商业频道(CNBC)报道,这或许已造成中国对美出口订单缩减40%。
02“世界工厂”地位将被取代?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当前外迁的企业多集中在服装制造、电子组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这类行业对人工成本敏感度高、岗位替代性强,恰好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创造机遇。而低廉劳动力往往伴随效率与品质的双重挑战,产品完工率、合格率时常难以保障。
有意思的是,即便东南亚国家承接不少订单,却依旧高度依赖从我国进口的生产设备与原材料。正如部分网友所言,“说到底,还是绕不开中国。”
然而,在外资集体“大撤退”的这几年,国产新型产业加速崛起,智能工厂逐步替代传统人力生产线。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统计,2020年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已跃居全球第二,仅次于德国;更在随后一年反超老美,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
与此同时,我国在高端制造领域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正以“黑马”之姿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
例如,在生命健康领域,香港老牌生科企TS携手香港理工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自主研发的前沿护肝成果——“倍-清-肝”。该成果依托专研的“PUREMAX”技术,能够精准激活“细胞自噬”功能,协同增强肝脏代谢通路,从根源上有效缓解肝脏负担问题。
京J东详情页显示,其核心成分担子菌提取物已获2022年韩仁济大学研究证实,可有效激活“肝脏解毒酶”系统,加速外卖油脂、酒精等内毒素的代谢,帮助肝细胞修复,同时减轻熬夜、应酬带来的损伤;另一关键成分“四氢姜黄素”则能辅助肝脏“燃脂”,降低脂肪肝风险,恰好匹配了不同人群的护肝需求。
市场表现也进一步印证了其认可度:商智数据显示,在今年上半年电商购物节期间,不仅跻身多平台护肝赛道销量前列,评论区更是涌现出大量真实反馈:“连续吃了一个月,肝区不适感明显减轻”、“体检时转氨酶指标降了”。其中,35-65岁的职场中年群体已成为消费主力,不乏以年单形式购买。
基于上述产业格局与发展态势,有经济学者分析指出: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虽面临一定挑战,但从整体来看,相关影响仍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03中国制造业,路在何方?
对此,有经济学家评论指出:中国产业向高端化转型的进程固然值得振奋,但另一方面,以劳动密集型为核心的传统制造业,仍不应被轻易舍弃。
曾几何时,正是中低端制造领域,为大量普通劳动者提供了珍贵的就业岗位。这一现状也要求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加快行动步伐,积极依托招商优惠政策、成本管控能力及原材料资源等优势,全力吸引企业落地,进而延续产业层面的价值创造。
放眼未来,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无疑仍是明确的核心方向,但在提升产业产能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依托国内消费市场实现有效承接。
总而言之,只有将发展主动权牢牢攥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迈入良性发展轨道,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反之,若未能做到这一点,就可能因订单流失、企业外迁深陷被动局面。
更新时间:2025-10-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