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技术壁垒!央视镜头下,中国在发动机领域,取得多重重大成果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10月18日,中国长八甲火箭的YF-75DB氢氧发动机顺利完成了鉴定试车。在过去20多天时间内,工程师先后对该发动机进行了四次试车九次点火,充分验证了在复杂条件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后续YF-75DB发动机将正式转入工程应用阶段。

消息传到国外,引发了不少媒体舆论的质疑。毕竟中国发动机起步晚,直到本世纪初才开始系统性研发,因此外界对于国产发动机领域一直颇有微词。早前俄罗斯将军舰故障归咎于中国发动机、印度也公开嘲讽中国军事发动机,就连我们自己都整天心惊胆战,生怕哪一天欧美停止了对华发动机供应。

知耻而后勇、不足而奋进。25年过去,国产发动机实现了怎样的突破,又处于什么水平地位?

中国各领域发动机突破

航空发动机是装备制造业的最高端产品,往往能代表国家的综合科技制造水平。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防需要,军机发动机的研发一直在紧追慢赶,但商用客机的动力系统却长期空白。一直到五十年代后,国产航空发动机才缓缓起步,第一台发动机WP5还是靠仿制苏联BK-1Φ型号才打破僵局。

七八十年代,中国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研发出WP13、WS9等一系列发动机。2005年WS10太行发动机正式亮相,成为国产首台完全自主研发的涡扇航发。

尽管中国发动机在那几年进展迅猛,但依然远不及大型客机的硬件需求。2007年C919客机立项,由于缺乏核心部件,我们只能采用美国的LEAP-1C发动机以及航电系统

截止2024年底,C919的全球订单量已经突破1500架。但所有国人都心存忧虑,因为大家都知道C919的命脉实则被握在他人手里,一旦发动机供应受阻,中国或将面临交付延迟和违约的风险。

果不其然,2025年5月美国商务部一纸令下,宣布暂停所有本土企业对商飞的技术出口许可,其中自然也包括了C919的喷气发动机项目

但对此中国早有准备,为了让C919拜托美西方技术封锁,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国家早在2011年就批准了长江1000A项目,2023年该发动机在运20运输机上完成了最后阶段的飞行测试,目前已进入到最后的适航取证阶段。

根据中国航发集团透露,如果一切顺利,今年底长江1000A就将完成取证,并于2027年逐渐批量装机,最后到2030年实现大规模商业运营。

除了长江1000A外,今年3月中国航空工业还官宣了另一件喜事——国产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长江2000已经完成了全状态高空测试。它推力最高爆发35吨,超越了波音787所搭载的GEnx-1B发动机。除此之外,长江2000的燃油效率还提升了20%,噪音降低了30%,展现出了优异的环保性能。这一成就意味着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蜕变。

在不久的将来,长江2000将伴随着中国首款宽体洲际客机C929一同翱翔在祖国上空。C929的标准航程可达1.2万千米,能执飞全球90%的航线任务,且包括发动机、航电、飞控在内的核心系统均实现了自主研发,国产化率目标在80%以上,彻底摆脱了中国对西方供应链的依赖。

航天领域的火箭发动机上,中国今年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10月18日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的YF-75DB氢氧发动机顺利完成测试,据火箭总设计师宋征宇介绍,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工程团队对YF-75DB氢氧发动机进行了数次升级改进。

以前的传统发动机依靠火工品只能点火两次,但这款发动机采用火炬点火,不仅省去了火工品安装,还拥有多次点火能力,进一步提升了测发效率。最快明年,YF-75DB氢氧发动机就将配套长八甲火箭给航天火箭市场带来新的震撼。

除了这款发动机外,中国的120吨级高压液氧煤油发动机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它能将中国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提升15.5吨以上,是国家后续探月工程和空间站的主要动力系统。这项突破也代表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液氧煤油发动机技术的国家。

还有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研发的长征十二运载火箭的发动机推力,目前已经达到500吨以上。它采用高新隔热技术,兼具耐高温、燃耗迅速的优势,是全球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

最后就是万众瞩目的可重复火箭发动机。根据多方消息来源,中国自研的130吨级重复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今年我国实现了高压补燃两次点火和连续变幻推力的核心技术突破。距离彻底掌握可重复回收火箭技术,恐怕就差临门一脚。

国防新突破

比起火箭发动机的突破,或许国家在军用发动机上的进步更能振奋人心。2017年国产五代机歼20列装部队时,有不少专家担忧国产航发水平较低,或将成为制约中国战斗机性能跃升的最大短板。

毕竟当时涡扇15峨眉发动机还未量产服役,而暂为过渡的太行改进型,无论是推力还是可靠性都无法达到预期。

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甘晓华看的很透彻,他公开直言称:研制一架飞机只需十多年,但想要打磨好一款性能出众、安全稳定的发动机,却至少要二十年以上。眼下中国发动机的技术,同美俄之间至少存有25年差距,甚至还要更多。

甘晓华的话即是鞭策,也是激励,但他绝对低估了中国人的创造性。因为2025年2月26日,香港《南华早报》刊登了这样一条新闻:中国研发出了全球首款使用航空煤油的斜爆震发动机,最快飞行速度达16马赫。

与传统超燃冲压发动机相比,斜爆震发动机能实现更高效的燃烧,从而产生更强大的推力。16马赫什么概念?折合每小时能跑2万千米,地球赤道周长也不过40075千米,也就是说搭载斜爆震发动机的飞行器,有能力在两小时内环绕赤道飞行一圈,四分钟之内能从上海抵达北京,半小时横跨整个太平洋。

与之相比,美国最顶尖的五代机F22最快时速也不过2.25马赫,人类历史上已知最快的飞行器为9.6马赫,可同斜爆震发动机之间依然存在巨大鸿沟。除了速度以外,斜爆震发动机的燃烧室还比传统发动机缩短了85%,且重量大幅降低。

当下外界普遍认为斜爆震已经是中国六代机的钦定发动机,但如果它能应用到商业航天领域,未来极有可能会出现全球空中航线,各大城市之间的飞行时长将被大幅缩减。

唯一难以解决的问题是16马赫加速度带来的极限加速度,因为即便是身经百炼的航天飞行员,充其量也只能承受9个G的加速度。

若是让搭载斜爆震发动机的飞行器以9个G的加速度从0迈进到16马赫,理论上最少也需要63秒时间,飞行距离约为170千米。让人类在极限状态下坚持63秒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因此这台发动机未来恐怕只会搭载于无人飞行器上。

但无论如何,中国在发动机领域所取得的非凡成就都是肉眼可见的。化短为长、不断自我完善,正是中华民族最为擅长的事情。#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信源

中华网:重新定义航空航天?中国突破16马赫斜爆震发动机?实情并非如此

观察者网:我国氢氧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

快科技:突然官宣!中国工程院院士称CJ-1000A发动机很快交付 C919大飞机有了国产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9

标签:科技   中国   发动机   央视   镜头   成果   技术壁垒   领域   马赫   火箭发动机   推力   长江   煤油   火箭   液氧   加速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