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洗脑,"考古″求财

小说照进现实,这哥们儿把盗墓笔记玩成了“入狱笔记”。2023年的冬天,湖北枣阳的郭家庙墓群,一片本该沉睡的土地,被几个不速之客给搅和了。他们不是考古学家,也不是历史爱好者,而是一群把小说当“教材”,把国宝当“KPI”的狠人。

主犯余某,一个被盗墓小说“洗脑”的“狠角色”。他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长期“深度研究”,从县志到地形图,活脱脱一个“民间考古学家”。他看小说,别人看个热闹,他看的是“方法论”。他信奉小说里那套寻龙点穴的玄学,愣是拿着一根探针,在郭家庙附近转悠了半个月,硬生生找到了古墓的“软肋”。这已经不是兴趣了,这是妥妥的“职业规划”,只不过这个职业的终点是监狱。

2023年11月,一个寒风凛冽的夜晚,余某和他的同伙,像做贼一样,其实他们就是贼,避开监控,在田间小路上挖开了一个两米多深的盗洞。四五个小时,20件春秋时期的青铜重器,就这么被他们从地下“请”了出来。这里面有9件是国家一级文物,上面刻着的铭文,那可是解开历史谜团的密码,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独家记忆”。在他们眼里,这些全变成了明码标价的商品,最终以400万的价格找到了下家。他们以为自己是“摸金校尉”,殊不知,从动手那一刻起,就已经被警方“精准锁定”。

你以为这是他第一次“出道”?太天真了。警方一查,这哥们儿还是个“惯犯”。在这次“大买卖”之前,他就已经伙同别人,在同一个墓群“练过手”,挖走了3件文物,包括一把刻着7个字的青铜戈。他就像玩游戏一样,从小怪开始刷,经验值够了,直接挑战“大BOSS”。这种“事业心”,要是用在正道上,说不定真成了个人物。可惜,路走歪了,再大的本事也只能是“高智商犯罪”的反面教材。

这帮人分工明确,有负责“技术攻关”的,有负责“后勤保障”的,还有负责“市场销售”的。一个完整的犯罪链条,运作得“井井有条”。他们以为天衣无缝,殊不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2025年3月,随着主犯余某的落网,这张大网被彻底撕开。所有涉案人员,无论是挖的、卖的,还是帮忙隐瞒的,一个都没跑掉。文物被悉数追回,但那些被破坏的墓葬结构,那些永远无法弥补的历史信息损失,又该找谁算?

这起案子,听起来离奇,细想之下却让人后背发凉。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些人为了钱可以多么疯狂,也照出了我们文物保护体系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当盗墓小说里的奇幻冒险,成了某些人眼中的“致富经”,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病。文物保护,不能只靠几个保安和几堵墙,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那道敬畏历史、守护文明的防线。毕竟,有些东西,一旦失去,就再也回不来了。盗墓不是探险,是犯罪,最高能判到无期。这可不是小说里的结局,这是现实,冰冷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30

标签:历史   小说   文物   考古学家   主犯   枣阳   青铜   软肋   警方   摸金校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