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y
当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上海全联接大会上直言“单片芯片算力比不过英伟达”时,台下没有嘘声,反而响起了掌声。这句看似“示弱”的话,背后藏着中国科技企业最硬气的突围逻辑——在芯片制程被死死卡住的今天,华为用三十年积累的“连接技术”,硬生生凿出了一条算力突围的新赛道。
9月18日,华为不仅甩出了规划到2028年的昇腾芯片家族,更发布了全球最强算力超节点Atlas 950 SuperPoD,用“系统能力”重构了AI算力的竞争规则。这不是一场简单的产品发布会,而是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算力博弈中,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制胜”的战略宣言。
从被卡脖子的芯片困境,到靠连接技术重构算力规则,华为用昇腾芯片规划至2028年的野心,和Atlas 950超节点16EFlops的算力数据,撕开了一条“非对称竞争”的口子。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发布会,而是一场对算力定义权的争夺战:当单芯片性能陷入物理极限与国际限制的双重围剿,华为选择用“系统能力”重新书写游戏规则。
面对先进制造工艺那道看得见却摸不着的壁垒,华为选择了绕行,而不是硬闯。它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打破对单片高性能芯片的盲目崇拜,用一种近乎“搭积木”的智慧,去消解制造工艺上的劣势。
这套方案的核心,是将四颗采用14纳米成熟工艺打造的芯片,通过先进的封装技术“缝合”在一起。芯片的总硅片面积达到了惊人的2660平方毫米,整体封装完毕后,尺寸更是扩展到4020平方毫米。
负责这次“缝合”手术的,是像长电科技这样的国内供应链伙伴,他们拿出了看家的XDFOI技术。别小看这成熟的14纳米工艺,它拥有超过75%的良率,这意味着生产的稳定性和成本控制能力,远非追逐顶尖工艺的“豪赌”可比。
制造的压力,就这样被巧妙地转化为了设计的智慧。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聚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性能上竟然出现了“涌现”效应。我们来看一组硬碰硬的数据对比。
在FP16这种主流的AI训练精度下,这款名为昇腾910D的多芯聚合体,算力达到了1400TFLOPS,直接反超了英伟达H100的989TFLOPS。即便是在TF32精度下,它的512TFLOPS也略微压过了H100的495TFLOPS。虽然在顶尖的FP8精度下,单卡算力目标1PFlops,确实落后于H100的4PFlops,但华为用另一种方式找回了场子。
这个超级组件内部,丧心病狂地集成了16颗高带宽内存(HBM)。这让它的内存总带宽,比H100硬生生高出了60%。为了喂饱这些算力怪兽,华为甚至自研了名为HIBL1.0的HBM技术。
如果说,多芯封装技术是华为造出了一块块前所未有的“超级砖块”,那么接下来登场的系统级互联技术,就是它用来建造“算力金字塔”的钢筋和水泥。
华为的目标很明确:让数万颗芯片协同工作时,感觉就像一颗芯片那样流畅自如。
实现这个目标的核心武器,是一套名为“灵衢”(Lingqu)的高速互联协议。这也是华为三十多年的“连接技术”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灵衢”协议最大的创新,在于它抛弃了传统数据中心里那种层层转发的树形网络结构,转而采用了一种“平等架构”。简单说,就是集群里的任何两颗芯片想要“对话”,都不再需要通过层层交换机,路径被极度缩短,效率自然指数级提升。
技术的优化带来了惊人的结果:系统互联的延迟,被硬生生压缩到了2.1微秒。要知道,在此之前,行业里能做到的最好水平是3微秒。这零点几微秒的差距,在大规模训练中,就是效率的天壤之别。
同时,新一代的昇腾950芯片,其互联带宽也提升了2.5倍,达到了恐怖的2TB/s。解决了内部的“交流”效率,华为还要攻克物理距离的限制。当一个计算集群的规模大到一定程度,芯片之间的距离就成了新的瓶颈。
为此,华为开发了先进的光互联技术。它让集群内节点的可靠连接距离,从几米一跃延长到了200米以上。这意味着,数据中心的物理布局可以更加灵活和庞大。
更关键的是,这套光互联方案的可靠性据称提升了100倍,甚至具备纳秒级的故障检测和恢复能力。这对于动辄运行数周乃至数月的大模型训练任务来说,是生命线一般的保障。
有了这些“钢筋水泥”,华为得以构建出像Atlas950SuperPoD这样的超大型计算集群。这个庞然大物,最多可以集成8192颗昇腾950芯片。它的总算力,在FP8精度下高达8EFlops,如果切换到更低的FP4精度,则能达到16EFlops。
到这里,华为的战术意图已经昭然若揭。它成功地将竞争的焦点,从芯片内部晶体管的单打独斗,转移到了芯片与芯片之间高效的“团队协作”能力上。这套深不见底的“连接”技术,才是它真正的护城河。
技术上的突破,最终还是要服务于一个更宏大的商业目标:利用技术带来的成本和标准优势,去构建一个开放、自主、繁荣的算力生态,从根本上动摇现有的市场格局。
14纳米成熟工艺带来的高良率,直接转化成了惊人的成本优势。据测算,华为这套多芯方案的总生产成本,比英伟达的H200要低57%,而最终的售价则低了40%。再加上中国的电价成本大约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这对数据中心的长期运营成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高性价比的替代方案,迅速撬动了被高度垄断的市场。国内的字节跳动、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纷纷成为其客户。
在国际上,它也赢得了像沙特阿拉伯Neom新城项目(一次性采购2万颗910D)和俄罗斯Yandex这样的重量级客户。超过80万颗的昇腾910B/C芯片出货量,就是市场最好的投票。
这与英伟达被迫针对中国市场推出性能缩水的A100X芯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连英伟达CEO黄仁勋也曾感慨,中国有能力通过堆叠更多的芯片和充足的电力来解决算力缺口问题。
华为深知,单靠硬件的性价比无法赢得整场战争。它正在试图复制“USB标准”的成功路径,将自身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整个行业的共同标准。
一个关键动作是,华为对外开放了灵衢2.0的技术规范。这个举动,意在吸引交换机、光模块、服务器等上下游厂商,共同加入这个新的硬件生态。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而不是关起门来自己独吞。
在软件层面,华为的昇思(MindSpore3.0)计算框架,从设计之初就将兼容性放在了极高的位置。它能够实现高达95%的效率,将原本基于PyTorch等主流框架的模型迁移过来。其底层的CANN异构计算架构,已经集成了超过3000个算子,为开发者提供了丰富的工具箱。
更具说服力的是实战效果。在千卡规模的集群训练中,华为方案的线性加速比达到了92%,这意味着每增加一张卡,性能几乎都能得到同比例的提升。而行业标杆英伟达的方案,这个数字是75%。这是一场从硬件到软件,从产品销售到标准定义的全面战争。华为的目标,是实现算力基础设施的自主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的“民主化”。
回过头再看,华为的整套策略,绝非一句简单的“国产替代”就能概括。它本质上是对AI算力竞争底层逻辑的一次颠覆性重构。它聪明地避开了在对方绝对优势的赛道(先进制程)进行惨烈的正面消耗战,而是另辟蹊径,开辟了系统架构与生态整合的全新战场。
从将四颗成熟芯片“缝合”成一个超级组件,到用光电技术将上万颗芯片“编织”成一个计算大陆,再到通过开放标准和软件兼容来构建一个强大的生态引力场。这场博弈的胜负手,已经不再是某个单一维度的技术指标,而是将芯片、网络、软件和生态融为一体的、立体化的“系统能力”。华为的实践正在证明,真正的科技突围,有时并不在于追赶,而在于重新定义赛道。全球算力格局的演变,或许正因此,翻开了新的篇章。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