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避寒
编辑|避寒
2025年2月,69岁的默茨终于当选德国总理。

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跟极右翼政党合作推移民限制法案。二战后德国政坛的铁律被他亲手打破,16万人上街抗议。已经退休的默克尔坐不住了,公开发声批评这个老对手。
这一幕让人恍然大悟。2002年,默克尔把默茨从党内核心位置挤走,当时所有人都以为那只是权力斗争。20年过去,答案才浮出水面,她其实给德国避开了一颗定时炸弹。

那年的基民盟党部,气氛剑拔弩张。
默茨坐在议会党团主席的位子上,意气风发。45岁,律师出身,演讲犀利,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党内大佬们都看好他,觉得这才是基民盟该有的样子——强势、保守、敢说敢做。

默克尔呢?党主席的椅子还没坐热。
她2000年才接手这个烂摊子,科尔黑金案爆发,老领导晚节不保,党内一片混乱。默克尔写了篇文章跟恩师划清界限,虽然保住了党,却落下"薄情寡恩"的名声。
东德来的女物理学家,在这个天主教男人主导的政党里,很多人把她当过渡人物。
默茨不这么想,他觉得自己才是主流。
2002年大选前,基民盟推举巴伐利亚州长施托伊贝尔当总理候选人,注意,不是党主席默克尔。默茨在竞选团队里担任财政专家,风头盖过默克尔。
选举输了,施罗德的社民党惊险保住政权,默克尔抓住这个时机,突然出手。
她的理由冠冕堂皇,为了更有力地挑战执政党,党主席和议会党团主席应该合二为一。逻辑说得通,党内大佬们无话可说。

默茨懵了。
有人回忆当时的场景,说他"像只无头鸡一样愤怒"。一个45岁的男人,在政坛摸爬滚打十几年,眼看着总理宝座在前方,突然被人从关键位置上撬下来。
他能不急吗?
可默克尔态度坚决,你要么接受副主席的位子,要么走人。
默茨选择了屈服,这个决定,断送了他二十年的仕途。
从2002到2004年,默茨挂着副主席的名头,实际影响力越来越小。默克尔在党内建立自己的权力网络,朔伊布勒、阿特迈尔这些人逐渐占据要职,默茨发现自己成了局外人。

2009年,他终于受不了了。"就是一点都不想再干了。"他接受采访时这么说,毫不掩饰对默克尔的不满。退出政坛,转去律所当律师,担任贝莱德德国公司董事长,年薪百万欧元。
这场权力游戏,默克尔赢得干净利落。

默克尔拿下议会党团主席后,做了件让所有人意外的事。
2005年她击败施罗德当上总理,第一个动作不是推翻前任的政策,反而继续执行施罗德推动的"2010议程"改革。

那套方案伤筋动骨,触动德国福利制度根基,社民党自己都推不下去,默克尔拿过来就用。
党内保守派傻眼了,这还是基民盟吗?默克尔不在乎,她只看结果。
福岛核事故发生,日本核电站爆炸的画面传遍全球,基民盟一直支持核电,默克尔本人也是。可她看到民意汹涌,立马转向,宣布加速淘汰核反应堆。绿党的主张,她直接拿来当自己的政策。
有人骂她"机会主义者",她不辩解。
难民危机来了,叙利亚战乱,百万难民涌向欧洲,默克尔打开国门,说了句"我们能做到"。德国接收一百多万难民,国际上赢得赞誉,国内骂声一片。

默克尔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判断。
她执政十六年,德国失业率从11%降到5%,人均GDP涨了40%多,财政年年盈余。欧债危机、金融危机,德国都挺过来了。
默茨要是当年上台,会怎么做?
他在2008年出了本书,《敢于更多资本主义》。标题就能看出立场。削减福利,降低企业税,减少政府干预,让市场自己运转,标准的新自由主义那一套。
难民问题上,他的态度更直接,批评默克尔"门户开放",把乌克兰难民进入德国称作"福利旅游"。主张关闭边境,驱逐非法移民,保护本土就业。

金融危机刚过,经济脆弱,社会撕裂,民粹情绪酝酿。默茨那种强硬保守路线,很可能把德国推向更激进的方向。
默克尔选择的是另一条路,不激进,不冒进,看似没原则,实际上用妥协换稳定。她跟社民党合作,跟绿党借政策,把基民盟从右翼保守拉到中间偏右。
德国在她手里,成了欧盟的压舱石。
默茨呢?他在贝莱德公司董事会开会,在"大西洋之桥"协会当主席,跟美国商界保持密切联系。2018年,默克尔宣布不再连任党主席,他立马宣布重返政坛。

他竞选党魁,输给了卡伦鲍尔——默克尔提拔的接班人,2021年再战,又输给拉舍特。连续两次,都败在温和派手里。
直到2022年,默克尔彻底退休,不再过问政治,默茨终于等来机会,当选基民盟主席。
这一等,就是二十年。

今年2月,德国大选结果出炉,基民盟获得28.6%选票,默茨将组建新政府。
极右翼的"德国选择党"拿到20.8%,几乎翻了一番,德国政坛的天平,明显向右倾斜。

默茨上台前,就放出狠话。遏制非法移民,严格边境管控,减少福利开支。他还批评默克尔接收叙利亚难民的政策,说那是德国的负担。
1月底,默茨做了件更疯狂的事。
为了推动限制移民的法案,他选择跟"德国选择党"合作。这个极右翼政党,主张排外、反移民、反欧盟,被很多人视为纳粹余毒。
二战后的德国政坛,有条不成文的铁律:主流政党绝不与极右翼合作。这是血的教训换来的共识。
默茨打破了这条红线。
16万人上街游行,抗议他的决定,媒体炸锅,批评声浪一波接一波。最狠的批评,来自默克尔。
她已经退休三年,极少公开发声,这次忍不住了。发表声明,点名批评默茨违背承诺,跨越政治禁忌。

默克尔说得很清楚,去年11月你还承诺,大选前不会接受"德国选择党"的支持。现在你食言了。
这是默克尔卸任后第一次干预德国政治,她不是针对政策,是针对原则。
那场投票最终没通过,12名基民盟议员反对。但信号已经放出去了,默茨愿意为了推动自己的主张,跟极右翼做交易。
对比默克尔十六年的执政风格,差异一目了然。
默克尔处理危机,靠的是协调、妥协、平衡各方。她把德国定位成欧洲的协调者,不是领导者。
默茨呢?他要的是"德国必须在欧洲扮演领导者角色"。要向乌克兰提供"金牛座"巡航导弹,要提升德国的国际话语权。
听起来很提气,实际上是另一种冒险。

德国经济连续两年负增长,社会矛盾激化,极右翼势力崛起。这个时候搞强硬路线,搞对抗,会把德国带到哪里?
答案已经开始显现。民调显示,"德国选择党"的支持率还在上涨。默茨的强硬移民政策,不是在遏制民粹,而是在给民粹添柴加火。
2002年默克尔把默茨挤出核心层,很多人说她心狠,现在看,她其实是给德国留了一条后路。

默克尔跟默茨的斗争,表面看是人事之争,实际是路线之争。
更深一层,是两种性格的碰撞。

默克尔在东德长大,牧师家庭,监控社会,随时可能有告密者。她学会了控制情绪,掩饰锋芒。物理学博士的训练,让她习惯理性分析,不情绪化决策。
科尔提拔她,称她"小女孩",她忍了;党内大佬排挤她,她也忍了;一直忍到有机会反击,出手就是致命一击。
默茨完全不同。西德律师世家,父亲是法官也是基民盟成员,他在新自由主义浪潮中成长,信奉自由市场,推崇强者逻辑。演讲犀利,锋芒毕露,从不掩饰野心。
这种性格在商界吃得开,他退出政坛后,在贝莱德当董事长,在十几家大企业任职,年薪百万。
放在政坛呢?
默克尔用十六年证明,德国需要的不是强势领袖,而是理性协调者。

她清除了默茨,也清除了科赫、罗特根、古滕贝格,所有可能挑战她的强人,都被边缘化。她身边留下的,是朔伊布勒、阿特迈尔这些愿意执行她路线的人。
有人说她搞"一言堂",可结果呢?德国在她治下,成了西方国家里最稳定的一个。
2008年金融危机,希腊、西班牙、意大利都差点破产,德国率先走出困境。2015年难民危机,欧洲各国关闭边境,只有德国坚持开放。骂声归骂声,德国的国际声誉反而提升了。
默茨要是2002年赢了,会怎样?
他的自由市场政策,可能加剧贫富分化,他的强硬移民立场,可能让德国更早陷入社会撕裂。他跟极右翼的暧昧关系,可能给民粹势力打开大门。
这不是假设,2025年的现实,已经在验证这个推论。

默茨当上总理,第一件事就是跟"德国选择党"合作,他说这是为了解决移民问题,为了阻止极右翼崛起。可实际效果呢?极右翼的支持率创历史新高。
默克尔看得很清楚,你越是迎合民粹,民粹就越壮大。你以为在解决问题,其实是在制造更大的问题。
这才是她当年拒用默茨的真正原因。
不是私人恩怨,不是权力斗争,而是对德国需要什么样领导风格的深层判断。
默克尔的政治智慧,在于她知道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该妥协。科尔黑金案,她毫不留情,一刀切断师徒关系。福岛核事故,她立刻转向,放弃核电政策。该硬的时候硬,该软的时候软。

默茨的问题在于太"原则"。移民问题上寸步不让,经济政策上坚守自由市场,外交上主张强硬。这种一根筋的性格,在变化莫测的政治环境里,是致命弱点。
2025年的德国,正在为默茨的"原则"付出代价。移民法案引发大规模抗议,极右翼趁机坐大,社会对立加剧。
默克尔当年做的选择,现在看来是对的。
她用温和、理性、妥协,给德国换来了十六年稳定,她把默茨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延缓了德国右转的进程。
当时看起来是权谋,多年后才发现是远见。
20年前那场看似偶然的胜负,其实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参考资料:
人民网《默克尔| 从"东德小女孩"到"德国铁娘子",风雨十六载总理路》2021年9月14日
新华网《环球深壹度|默克尔和她的16年》2021年9月26日
光明网《德国大选结果出炉 默茨有望出任德国新总理》2025年2月25日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