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1 日,美国女演员黛安・基顿在家中逝世,享年 79 岁。
伍迪·艾伦随后在社交平台发文悼念:“几天前这还是个有黛安·基顿的世界,如今世上已没有她了。世界因此乏味许多。好在还有她的电影。”
对于很多影迷来说,这无异于一个时代的落幕。
伍迪·艾伦发文悼念黛安·基顿
提到黛安・基顿,似乎总是绕不开伍迪·艾伦。从1972年的《呆头鹅》开始,两人共合作了8部电影。
真正让她成为时代符号的,是1977年的《安妮·霍尔》。她穿着宽肩西装、卡其裤,戴着男士软呢帽的造型,引领了知识分子穿搭热潮,至今不衰。
1979年的《曼哈顿》中,她和伍迪·艾伦扮演的失意作家在夜晚的皇后区散步。第59街的大桥边,他们坐在长椅上久久眺望水面,构成一幅迷人的剪影。
她拿着香烟,尖酸幽默,带点神经质的说话方式,挣脱了好莱坞电影里“柔弱花瓶”的桎梏,成为女性意识的鲜活表达。
她既是伍迪·艾伦镜头下最灵动的缪斯,也是自我风格的绝对主宰。
即便两人早已从恋人变为挚友,她仍能精准接住伍迪・艾伦的幽默与自省,共同成就一个文艺喜剧的黄金时代。
如今黛安・基顿已离我们远去,但她的影子却依然藏在伍迪・艾伦的文字中 —— 在其最新短篇小说集《在曼哈顿长大》里,我们总能不经意间捕捉到熟悉的气息:喜欢好彩烟的女孩露露、曼哈顿秋日里红绿斑驳的树叶、中央公园那张承载着无数心事的长椅,每一个元素都仿佛在与黛安・基顿的过往隔空对话。
这本书,既是伍迪・艾伦写给纽约这座城市的情书,也是对那段浪漫往昔的温柔回望。
曼哈顿仿佛是伍迪·艾伦的“电影场景”,充斥着失落的理想、迷茫的爱情,它既是伍迪·艾伦的一种文学实验,也是他对个人成长与艺术起源的深度回望。
《在曼哈顿长大》的主角杰里·萨克斯,是一个典型的伍迪·艾伦式人物。
萨克斯生长在布鲁克林的弗拉特布什区,家庭的平庸与困顿注定了他的艺术理想与生活现实的割裂。他的父亲莫里斯是个不甘平凡却无力改变现状的裁缝,一辈子“困在他的顶针里”;母亲露丝则是个将发牢骚“升华为艺术”的家庭主妇。萨克斯从小急于逃离家庭,于是,他把曼哈顿当作自己理想生活的象征。
深受好莱坞电影的影响,萨克斯幻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像电影主角一样,在曼哈顿的高楼大厦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这里有“他一直想要的、梦想的、幻想的一切”——曼哈顿对他来说,不仅是一个地理位置的象征,更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方式,象征着那个“高雅、时髦、完美”的世界。
《曼哈顿》剧照
如果说伍迪·艾伦的电影是纽约的视觉地图,那么《在曼哈顿长大》则是纽约的情感地图。从萨克斯在中央公园的长椅上幻想剧本,到他穿过第六大道的迷茫旅程,艾伦用城市地标刻画了主人公萨克斯的心理状态。正如艾伦在电影《午夜巴黎》中用经典作家搭建了通往文化圣地的桥梁,在《在曼哈顿长大》中,他用文学与电影对话,表达了对纽约这座城市独特文化的致敬。从契诃夫、萧伯纳到尤金·奥尼尔,主角萨克斯努力模仿的对象构建起了一个文学的曼哈顿;而他并不如意的现实生活,又让人想到《长夜漫漫路迢迢》或《费城故事》中那些令人唏嘘的主人公。阅读过程中,读者很容易联想到镜头如何切换、场景如何转场,甚至可以听见背景传来一段段的爵士乐插曲。
然而,正如伍迪·艾伦的许多电影所表现的那样,梦想和现实之间总是充满裂缝。在萨克斯的幻想中,它是“米高梅、派拉蒙与福克斯等公司虚构的曼哈顿”;而真实的曼哈顿,却以“污浊的外墙、暗淡的大厅以及酗酒的管理员”为标志,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麻木。
《安妮·霍尔》截图
就像《安妮·霍尔》中的经典台词:“你就像是纽约,你是座孤岛,无法享受人生。”萨克斯的曼哈顿之梦,在现实的冲击下逐渐变得支离破碎。与妻子格拉迪丝的婚姻、与理想情人露露的爱情幻灭,是他“浪漫的失败”的具体显现。
小说的另一大亮点,是艾伦对爱情与婚姻的探讨。
年轻的男女主角萨克斯和格拉迪丝,怀揣着对爱情的美好理想走入婚姻,却未曾料到他们的婚姻生活如同一艘即将沉没的船。刚开始,他们以为“爱情能克服一切”,但很快,这段婚姻便被现实的琐碎与矛盾侵蚀。
这对夫妻展示了现代婚姻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愿景:萨克斯充满浪漫幻想,他希望婚姻是一场激烈的情感体验,是通往艺术创作和个人表达的起点,也是进入更广阔世界的钥匙;然而,妻子格拉迪丝更务实,她渴望安全感和一份稳定的生活。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最终将他们的婚姻推向崩溃的边缘。
《爱与死》截图
另一位女主角露露的出场,则更加具有激情与浪漫色彩:
“露露,小露露。她太完美了。她敏锐的头脑、鲜明的个性、轻松的笑脸。或许这么多年来,我都错怪了宇宙?或许无垠的宇宙并没有恶意针对我?”
“在和她道别几小时后,她的信息素仍像缓释胶囊一般,在他的大脑中汹涌。”
完美的露露,在萨克斯常坐的长椅上出现,她住在“他会想象什么人住在那里”的第五大道上的顶层公寓里,萨克斯从幼年起对曼哈顿与理想爱情的幻想,在看到她的那一刻有了具象化的实体:“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像她那样,在曼哈顿长大,而现在他终于学会了如何做一个城里人。他们在哈莱姆区的弗兰克餐厅吃牛排,在中央车站吃牡蛎。他们在他家的壁炉前做爱,夜深时一起在电视上看电影。他们吵架吗?不常吵。就算有矛盾,也都微不足道,很快就能和好。”
看上去完美无瑕的爱情,是否真的把人带到理想的彼岸?
在伍迪·艾伦的作品里,婚姻往往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理想,它不是美好的、充满激情的结合,而是一条充满矛盾的纽带,它连接着两个人的欲望、梦想与失望。
小说《在曼哈顿长大》中,艾伦呈现了现代人对亲密关系的理解和与对其困境的深刻反思:对“理想爱情”的幻想、对婚姻现实的逃避、关于性自由的辩论、对爱情本质的深刻怀疑,以及爱与孤独之间的永恒张力......
他用文字展现了一个复杂、迷人、充满矛盾的纽约。这是一封写给曼哈顿的情书,也是一面反映人性的镜子,它让人忍不住深思:在这个充满幻想与失落的城市中,真正的幸福究竟在哪里?
伍迪·艾伦曾在采访中自嘲,自己不过是个“无用之人”。
就像《安妮·霍尔》中,他对着镜头说:“知识分子看上去才华横溢,其实都是在满口瞎掰。”他的魅力在于,他总能用自嘲的方式把最严肃的人生问题拆解得轻松又意味深长,他的幽默不只是让人开怀大笑,更带着哲思和自嘲,成为了一代人的文化符号。
《在曼哈顿长大》的19篇故事,延续他的尖酸幽默的风格,调侃婚姻、中产、焦虑、好莱坞、审美标准、生死观等话题。
虽然书中处处透露出戏谑意味,但写到曼哈顿的种种景物,他的笔调中再无反讽:
中央公园的帆船池,第五大道建筑外墙上的金色光芒,二十八街的爵士唱片店,帝国大厦对面的豪华顶层公寓,哈莱姆区弗兰克餐厅的牛排,卡内基音乐厅里朱迪·嘉兰的演出……
这是年近九旬的伍迪·艾伦,给这座他生活了一辈子的城市最后的表白:
春暖花开的一天,正值中央公园最美的季节,萨克斯坐在他最爱的那张长椅上,正琢磨着怎么才能让剧本的第一幕以笑声收尾。他爱曼哈顿的四季:冬日的暴风雪、四月的飞鸟、秋天红绿斑驳的树叶,这一切都令他感怀。空气中弥漫着早开的金银花的香气。萨克斯沉思着,漫无目的地沉浸在谜一般的忧愁之中,想着他的剧本,想着如何让观众带着高涨的情绪进入幕间休息。他并未注意到,有人在他那张长椅的另一头坐下了。起初他并没有往那边看,直到一缕令人愉悦的好彩牌香烟的混合烟草味飘来,他才朝左边望去,于是看见了她。
那一刻,我们仿佛又回到了《曼哈顿》的时代。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