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鸮尊再聚首!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迎来殷商文物“天团”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对青铜鸮尊再度聚首,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出土的一对亚醜铜钺亦同台展出,更有电影《哪吒》里的彩蛋文物联袂亮相……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迎来殷商重磅文物“天团”,以丰富活泼的展陈形式,带领观众重回“青铜时代”。

“看·见殷商”展览现场,一对青铜鸮尊相向而立。

5月18日上午,“‘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之:看·见殷商”展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揭幕。此展览是首都博物馆品牌展览“中华文明起源”系列第二展,全景呈现殷商文化面貌、揭秘殷商文明密码,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商代文明大展,也是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推出的首个收费特展项目。

展览由国家文物局和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北京市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主办,聚集来自全国28家考古文博单位的珍贵文物藏品338件(套),涉及甲骨、青铜器、陶器、玉器等,其中一级加重点文物超50件(套)。

商,“上可追溯至夏,下可延续至周”,在早期中华文明和国家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越来越多的考古成果表明,殷商时期不仅是中国青铜时代文明的顶峰,更是上承一千余年四方文明融汇之趋势,下启三千余年连续不断、多元一体文明之格局,对以后数千年中国社会的基本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

展览内容分为“有册有典”“青铜高峰”“居中衍大”“式范后世”四个部分,从商王世系入手,进而展示殷商时期的生产、生活、社会组织与精神生活,最后展示殷商时期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看·见殷商”展览现场。

青铜鸮尊、亚醜铜钺再聚首

南都记者在展厅现场发现,此次展览展品丰富全面,涵盖了8处10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果,不少展品是首次进京亮相;集结了河南安阳殷墟、陕西清涧寨沟、湖南宁乡炭河里、四川成都金沙等遗址众多代表性文物,珍品、孤品、名品云集;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和铜鹰形铃,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双面铜人像、兽面纹青铜胄、蝉纹青铜大刀等一众“明星”文物纷纷登场,一展纵览殷商超重量级文物“天团”。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殷墟出土的一对青铜鸮尊和山东苏埠屯出土的一对青铜亚醜铜钺,将实现出土后时隔50年的首次聚首。

鸮尊 商 通高约‌46厘米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鸮尊 商 通高约‌46厘米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展览时间: 5.19-5.29

展厅中,两只青铜鸮尊相向而立,饶有趣致,成为观众瞩目的焦点。鸮尊是妇好墓的随葬器物,共出土了一对两件,分别藏于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鸮尊整体呈站立鸮形(猫头鹰),双翅并拢、宽尾下垂。器盖置于鸮首后部,盖钮为立鸟与龙形组合,器身口沿内壁铸有铭文“妇好”。通体以云雷纹为地纹,鸮首高冠饰羽翎纹,钩喙与胸部饰蝉纹,颈部两侧浮雕夔龙纹;双翅盘曲长蛇纹,间饰菱形纹;纹饰采用高浮雕、浅浮雕与阴线雕刻结合,体现“三层花”装饰技法。鸮尊以独特造型与多重象征,成为解读商代宗教、军事及性别角色的关键物证。

同样久别重逢的是一对亚醜铜钺。据介绍,苏埠屯类型遗址是晚商文化的典型代表,其遗址分布范围大致西起鲁西北的阳谷、东阿一带,沿着泰沂山脉北侧分布。亚丑铜钺出土于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遗址位于青州市东北苏埠屯村,共出土2件,分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和山东博物馆。人面兽面纹,双目圆睁,口露整齐牙齿,口侧铸有“亚醜”铭文,钺两侧饰扉棱,方肩圆弧刃。亚醜钺的铭文为宋代以来“亚醜”青铜器群提供明确出土地点, 也证实青州一带为商代“亚醜”族群核心活动区,推动商代方国文化研究。

《哪吒2》文物原型展出

此外,今年电影《哪吒2》火爆出圈,展览特别设置了一个惊喜“彩蛋”, 以《哪吒2》所涉及的道具为线索,展出其文物原型。

玉刀 商 通长25.2厘米 宽2.8-3.3厘米 厚0.5厘米 柄长4.9厘米 厚0.7厘米 安阳殷墟花园庄村亚长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藏

其中,影片中东海龙王的武器原型来源之一玉刀,出土于安阳殷墟花园庄村亚长墓,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玉刀仿同时期铜刀所制,刀刃两面磨制,较锋利,背部镂空,刻八组方形扉棱,刀身两面各刻六个鸟纹。

虎纹钺 西周早期 通长23厘米、宽6厘米 甘肃灵台县白草坡西周墓地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结界兽的武器元素来源于虎纹钺和商青铜锯齿镰形器。其中,虎纹钺以虎首为銎,虎背为刃,是西周特有的异形兵器。虎纹与器形相适应,虎齿、爪锐利,虎尾下垂。以虎纹饰钺,当取凶猛威武之意。商周时期,钺是君王和将领征伐大权的象征,代表持有者对敌族及不听命者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同时展出的还有影片中玉虚宫天元鼎元素——变形虺纹铜敦;影片中用到的平民酒具——觚;影片中结界兽形象来源——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和青铜鹰形铃。

《哪吒2》的现象级成功是文物活化利用的一次典型案例。现代考古学利用地层关系、遗迹组合等细节,重构文明的连续性发展图景。而文物的活化利用是连接历史与现代的重要手段,通过创新方式赋予文化遗产新功能,使其融入当代生活。它注重精神传示,通过文物讲述历史,促进文明互鉴,使文化遗产成为增强民族自信的载体,考古与活化的协同发展,通过实证研究与创新传播的双向驱动,将静态历史转化为鲜活文化资源,为当代社会提供了精神滋养与发展动能。

跨越时空走进“青铜时代”

据介绍,此次展览在前期策划、大纲撰写阶段,组成国内权威商周考古专家组,先后七次就内容进行论证,融入最新考古成果,如盘龙城、琉璃河都是今年4月最新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夯实展览学术根基。伴随展览将同步推出多位知名学者领衔的线上直播、专家讲座等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公众普及殷商文化知识。开展后会组织策展人带领观众进行多样化专家讲解介绍。展览图录也即将出版,作为可供观众带回家的专业资料和观展记忆。

观展现场。

神秘肃穆的展厅氛围也令南都记者印象深刻。展览在空间氛围、展陈细节、媒体手段上进行了大胆尝试与突破:利用丝线的光影艺术、色彩的碰撞交融、AI活化历史人物的“梗文化”,全方位、立体化营造商都的空间意向,让观众跨越时空身临青铜时代。

观展现场。

此外,展览还借助科技手段,开辟“甲骨风云”XR大空间沉浸展示空间,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感为一体的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大邑商历史场景及甲骨文诞生背景,传递汉字文化价值;佩戴MR设备,犹如现实中一样可以“拿起”文物仔细赏玩,亲身体验古代的铸造工艺;展览还开发全国首个融合体积视频(真人录制拍摄)+仿真体感地板(地面体感仿真系统)+气味系统(嗅觉仿真系统)的VR技术,佩戴VR头盔,可以行走于殷都祭坛,亲手触摸动态甲骨文,化身商代战士,守护商代文明。

近几年,国内多家博物馆的文创产品风靡网络,让观众在观展后将文物“带回家”,成为连接高冷的文物和当代日常生活的一条纽带。“看·见殷商”展览亦特邀多位设计师设计推出极具特色的“殷商主题”系列文化创意产品。目前首批上线文创已达 280余种,是北京对单一展览投入文创产品数量最多的一次,包括饕餮纹岩画和青铜器版画化身为3D礼纸包装、立体折纸青铜人像等。针对年轻观众,除了玩之外还有美食,开发有手工gelato冰淇淋等创意产品。推动文物“活”起来,融入现实生活。

除此以外,还推出多元导览、沉浸演艺、社教活动、精品研学等系列服务作为展览的配套延伸。更以展览为中心,打造文商体旅融合。以展览+文艺,打造“消费升级新引擎”;以展览+商圈,打造“文化消费新场景”;以展览+旅游,打造“文旅融合新体验”;以展览+体育,打造“健康生活新方式”,为公众观展全方位保驾护航。

展览开幕的同时,“北京博物馆季”主题活动也将拉开帷幕。以“文脉传承·创新融合”为主题,在5月18日至10月8日期间,通过展览月、科技月、文创月、研学月、教育月、收官月的全面展示,构建“博物馆+科技/文创/教育”多维文化平台,打造城市文化消费新场景。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20

标签:历史   殷商   大运河   青铜   北京   文物   博物馆   哪吒   殷墟   商代   安阳   文化   观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