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文|海英
8月9日,中医行业内专家学者以“脉”为纽带齐聚山东省临沂市,参加王新陆国医大师学术思想研讨会。会议以“中医脉诊现代化创新与流派传承”为主题,深入探讨了脉学的源流与权变、脉诊的传承与创新、五行六脉理论的应用等核心议题,助力脉学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应用。
脉学是中医四诊的灵魂,承载着千年医道的智慧。会上,王新陆系统梳理了脉学理论的历史脉络,强调脉诊的临床意义在于指导临床用药施治。随着时代的发展,脉象种类和脉诊部位也在不断地优化及简化,脉诊也要体现与时俱进的诊疗理念。他认为,脉诊必须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与西医相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王新陆指出:“脉诊过程中,医者应结合临床症状动态观察,脉诊可用于判断病机与预后,曾有学者通过脉象提前判断出心肌炎病例,但不同医者的脉诊方法存在差异。”王新陆认为,易经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医理论体系,尤其是在十二时辰对人体的影响及疾病发生机制方面,学习易经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医理论精髓。
会议通过10余场专题报告,重点探讨了多种脉法的理论基础与临床价值,分享了脉诊在精准辨证、脏腑定位、疾病预测及理化检查互参等方面的临床经验。
其中,五行六脉法源于《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通过脉象变化洞察内在病理机制,在把握机体动态平衡与实现精准辨证中作用显著;《伤寒论》脉法在六经病辨证、病症传变规律及预后判断中具有核心作用,在鉴别不同病症和方剂应用中价值突出,临床应用需结合具体病情综合分析。
关于脉象与脏腑的关联,与会专家指出脉象与脏腑机能存在内在联系,脉诊有明确的脏腑定位依据,凸显了脉诊的复杂性及重要性。脉诊在诊断中具有独特价值,能更精准判断病症的性质与部位。
本次会议内容丰富,为中医脉学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为中医脉学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更新时间:2025-08-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