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2025乌鲁木齐马拉松暨“跑遍大美新疆”(乌鲁木齐)大赛在首府乌鲁木齐圆满落幕。这场以“跟着赛事去旅行新疆户外运动大赛”为主题的体育盛事,吸引了来自全球8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1.4万名跑者参与,共同在“一城六区”的“最美”跑道上感受乌鲁木齐的独特魅力。
在西大桥十字路口,演员们提前热身,等待跑者的到来。记者王丽娜摄
42.195公里的赛道串联起20余处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地标,营造出“人在城中跑,城在景中建,景在心中留”的独特氛围。这些赛道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时代缩影,更是乌鲁木齐魅力展现的动态名片和城市精神的集中体现。
8月31日,在2025乌鲁木齐马拉松终点,坚持完赛参赛选手马朝霞抵达终点。记者陈岩摄
赛事中最动人的一幕出现在终点前:60岁的马朝霞老人虽已超过比赛规定的“关门时间”,但她依然坚持蹒跚着跑向终点。现场观众把之前送给冠军的掌声和欢呼,同样献给了这位满头银发的跑者及其他所有坚持到最后的选手。这掌声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赞许,更体现了与马拉松精神高度契合的城市态度——热情乐观、团结拼搏、开放包容。
这种态度自信又热烈。
乌鲁木齐人的热情在这场赛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考虑到与疆外两小时的时差,许多市民清晨5时、6时就出发赶往赛道,只为在7时半开赛时为选手们加油助威。30多处助力表演点位上的志愿者们更是早早到位,每当选手跑过,山呼海啸般的加油声就成为跑者们的精神“能量棒”。
在西大桥,一名选手边跑边摆出“吃馕”的动作。记者米热扎提·木塔力甫摄
欢乐跑队伍中,身着色彩艳丽艾德莱斯裙的跑者、边跑边跳麦西热甫的表演者、高举“新疆是个好地方”宣传牌的参与者,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赛道上,从白发老人到等待开学的小学生,从健全跑者到乘坐轮椅的肢残人士,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体育精神。
是的,乌鲁木齐的自信和热情是藏不住的。自治区成立70年来,首府乌鲁木齐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基础设施到城市建设,从精神风貌到人文底蕴,从经济发展到生态改善,都在用一点一滴的变化努力向世界证明:今天的乌鲁木齐早已今非昔比,不再是西陲一隅的边城,而是联通欧亚的枢纽城市,是方圆1500公里范围内最大的城市。
这种态度细致又周到。
乌鲁木齐从2023年开始举办“一年双马”赛事,此前赛道均设在素有“乌鲁木齐后花园”美称的乌鲁木齐县。今年则首次把赛道设在六个主要城区。不论是从线路规划还是赛道设计,不论是赛事保障还是氛围营造,都提前进行了精心谋划、设计与安排,始终把“跑者体验”放在各项准备工作的核心位置,确保打造一个有温度的品牌赛事。
8月28日,会展大道,施工人员准备清洁安装好的移动公厕。记者迪丽娜尔·加力肯摄
2600名志愿者、485座移动公厕、25个医疗站、17个补给站、13条赛事接驳专线……从公安民警的沿途值守到医护人员的随时待命,从志愿者递上的一杯温水到交通部门的顺畅疏导,从赛前信息推送、物资领取,到赛事当天的接驳转运、入场安检,再到赛后的放松恢复和完赛补给等,每个细节都彰显着周到、透露着诚意。甚至连赛后跑者们如何好好“逛吃”乌鲁木齐,都给出了“福利彩蛋”——凭参赛号码布或中签信息,可享受一系列文旅优惠福利。
细致周到的背后,凝结着城市发展的聚合力。举办马拉松不能是政府部门“剃头挑子一头热”,需要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一方面,举办高品质马拉松赛事是对政府部门组织管理水平的挑战和考验;另一方面,也是对市民素质、志愿服务和城市形象的检阅和展示。任何一点出现问题,都无法实现赛事与城市的“双向奔赴”。这种聚合力,正是乌鲁木齐人团结拼搏精神的外在体现。
这种态度坚定又执着。
跑者用脚步丈量的不仅是赛道的长度,更是城市发展的维度。从红光山生态公园到河滩路,从西大桥到红山公园,这些点位见证了乌鲁木齐从荒山滩涂到现代化都市的蜕变。赛场上,市民们会对着每一个奋力前进的跑者大声助威:“加油,别放弃”“慢慢来,坚持住”……这种包容是坚持者对坚持者的鼓励和肯定,更是乌鲁木齐城市精气神的具象化表达。
当跑者在转角处就能看见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当60岁的老人咬牙也要拼到终点,当快递小哥宁可暂停接单也要为选手们跳一曲麦西热甫鼓劲加油,当肯尼亚选手菲利斯·杰普科斯盖伊·基罗普第一个冲线后,观众争先与她击掌相庆时,相信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爱上了这座开放包容、友善和谐的美好城市。
2025乌鲁木齐马拉松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是乌鲁木齐向世界展示其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形象的窗口。这座城市正以坚定的步伐,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全力奔跑,用每一个坚实的脚步书写新的历史。
来源:乌鲁木齐市融媒体中心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