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掏空”老百姓的钱袋子,编造出来的5大谎言,谁信谁倒霉?

老百姓赚钱不易,但是总有一些以“权威”自居的专业人士、投资人等等,将贪婪的目光投向普通底层人,

他们利用底层朋友的认知误差、以及信息不对称的因素,故意编造出各种形形色色的骗局,为的就是我们口袋里的三瓜两枣。

只要相信了他们所说的话,就像进入无形的陷阱,轻则经济损失,重则影响一生。

今天我们总结了这些专业人士,知名投资人所编造出来的五大谎言,并对其进行逐条分析,希望给大家一些警醒。

2024年银保监会公布的典型案例中,一款名为“星辰链”的虚拟货币骗局最为典型,其宣称“依托区块链技术,对接海外优质资产”,短短半年吸纳资金超12亿元。

北京的张先生最初投入5万元,前两个月每月都能收到4000元“收益”,便动员亲友追加投资30万元,结果平台突然关停,客服集体失联,所有资金血本无归。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公安机关侦破的此类非法集资案件中,受害者平均损失达18.6万元,其中60岁以上人群占比超45%,他们大多是被“零风险”的承诺打消了顾虑。

“消费返利”“拼团返现”的谎言则利用了人们的贪小便宜心理,在电商平台与社交软件中蔓延。骗子搭建虚假购物平台,承诺“购物满100返90”“邀请3人拼团全额返现”,看似是天上掉馅饼,实则暗藏两种陷阱:一种是要求消费者先垫付大额资金,达标后以“系统故障”“审核未通过”为由拖延返现,最终卷款跑路;

另一种则是将返现与“拉人头”绑定,发展下线越多返现比例越高,本质上已是传销模式。2025年年初被查处的“乐购生活”平台就采用了后一种模式,其平台上的商品价格远高于市场价,却靠着“邀请10人加入可返现5000元”的噱头,吸引超200万人注册,涉案金额达83亿元。

上海的李女士为了凑齐返现条件,不仅自己购买了价值2万元的“高端护肤品”,还拉着同事、邻居加入,最终平台被查封时,她不仅没拿到返现,还因推荐关系被部分受害者追责,生活陷入混乱。市场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受理的消费返利投诉超46万起,挽回损失不足投诉金额的15%。

“保健品包治百病”的谎言,多年来一直盘踞在中老年群体身边,利用健康焦虑掏空他们的积蓄。骗子通常会以“免费体检”“健康讲座”的名义进入社区,先用低成本的鸡蛋、大米吸引老年人参与,再通过“伪专家”夸大病情,将普通食品包装成“能治糖尿病、高血压”的“神药”。

这些产品往往没有国家批准的保健食品文号,成分与普通食品无异,价格却翻了数十倍。2024年黑龙江警方破获的一起案件中,犯罪团伙将成本8元的玉米糊包装成“溶栓圣品”,以每盒698元的价格卖给老年人,声称“吃三个疗程就能停掉降压药”。

哈尔滨的王大爷患有高血压,听信宣传后花2.3万元购买了半年的用量,停掉处方药后导致脑溢血住院,经抢救才脱离危险。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2024年关于保健食品的投诉中,涉及“虚假宣传”的占比达72%,受害者平均年龄68岁,单次购买金额多在1万元以上。

“学区房永远保值,买了稳赚不赔”的谎言,曾让无数家庭背负沉重房贷,如今正随着教育政策的调整露出真面目。

过去十年,学区房因绑定优质教育资源成为“硬通货”,部分中介与开发商趁机炒作,宣称“学区房不受市场波动影响,每年涨幅超10%”。许多家长为了孩子入学,不惜举全家之力凑首付,甚至背负三十年的高额贷款。

2024年,教育部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化”政策,全国20多个省市实行“教师轮岗”“多校划片”,意味着学区划分不再固定,学区房的附加值大幅缩水。

北京西城区的张先生2023年以1200万元购买了一套40平米的学区房,2024年政策调整后,该房源单价从30万元/平米跌至22万元/平米,短短一年贬值320万元。

更严峻的是,这类房源因户型小、总价高,在市场上很难出手,张先生想降价抛售都无人问津。贝壳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重点城市学区房成交量同比下降41%,平均成交价下跌18%,大量高位接盘的家庭陷入“房卖不掉、贷还不起”的困境。

“预付卡充得越多越划算”的谎言,在健身房、培训机构、美容院等行业最为常见,靠着“充1000送500”“充5000打3折”的优惠吸引消费者预存资金。很多人觉得优惠力度大,便一次性存入数千元甚至上万元,却忽略了商家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

2024年受经济环境影响,不少服务行业商家因经营不善倒闭,留下大量无法兑现的预付卡。广州的陈女士在小区附近的健身房充了8000元办了三年卡,还额外花5000元购买了私教课,结果健身房开业仅半年就突然关门,老板失联,她的1.3万元打了水漂。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教育培训领域,上海某少儿英语机构爆雷后,超5000名家长的预付学费无法退还,涉及金额达2.1亿元。

商务部发布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实施以来,虽要求商家备案并缴纳保证金,但2024年全国预付卡纠纷仍超82万起,消费者实际挽回损失的比例不足20%,很多人因证据不足或商家无资产可执行,只能自认倒霉。

这些谎言之所以能屡屡得手,本质上是抓住了人们的心理弱点——贪小便宜的侥幸、对健康的焦虑、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以及对“稳赚不赔”的幻想。

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所有谎言都有共同的破绽:违背基本经济规律的高收益、模糊不清的项目资质、需要拉人头的发展模式,以及用短期利益诱导长期投入。

识别这些陷阱并不复杂,只需记住“三不原则”:不相信“零风险”的投资,不预存大额资金,不被超出常理的优惠冲昏头脑。遇到不确定的项目时,通过官方渠道查询资质,或咨询金融、法律专业人士,远比轻信陌生人的宣传更可靠。

老百姓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是汗水的积累,更是生活的保障。那些旨在“掏空”钱袋子的谎言,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引发家庭矛盾、健康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骗局被查处,但新的谎言仍在不断出现,这就需要每个人保持理性与警惕,不被眼前的利益诱惑,守住自己的财富底线。毕竟,真正的财富积累没有捷径,踏实工作、理性消费、科学投资,才是守护辛苦钱的唯一正确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4

标签:财经   袋子   老百姓   谎言   倒霉   学区   资金   健身房   平台   商家   受害者   骗局   健康   全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