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开学时节又逢秋,饮食卫生记心间

金秋九月,一个橙黄橘绿的时节,一个“神兽归笼”的月份。天气虽已渐微凉,但“秋老虎”仍有余威,闷热的天气加速食物腐败变质,存放过久的食物、不良卫生习惯,都让细菌、病毒、真菌等致病因素有了可乘之机。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提醒您:饮食卫生记心间,做好开学季食源性疾病的预防。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我国《食品安全法》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部分人群有发热、头痛等症状。

食品中的致病因素

1.细菌性致病因素。

①沙门氏菌:常存在于畜肉类等动物性食品中,患者可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一日腹泻次数可达十余次,多为黄绿色水样便。

②副溶血性弧菌:常存在于鱼、虾蟹等海产食品中,患者可出现发热、上腹部疼痛、腹泻等症状,多为血水样或粘液脓血便。

③李斯特菌:冰箱中保存时间过长的乳及乳制品、肉制品中常见,患者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重者可发展为脑膜炎、败血症。

④肉毒梭菌:常存在于家庭自制面酱、豆酱等发酵食品,自制鱼、肉罐头,定型包装肉制品中;患者可出现头晕、头痛症状,后逐渐有视力模糊、眼睑下垂、瞳孔散大等神经麻痹症状,胃肠道症状少见。

2.病毒性致病因素。

①诺如病毒:患者可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大部分患者3天内症状可自行缓解,重者可能出现脱水。

②甲肝病毒:患者可出现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重者出现黄疸,皮肤、眼睛变黄。

诺如病毒和甲肝病毒均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和水源传播,饮食、饮水卫生是预防关键。

3.真菌性致病因素。

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常存在于患有赤霉病的麦类、玉米中,患者出现呕吐、恶心、腹痛、腹泻的症状,重者四肢酸软,形似醉酒态,有地方称“醉谷病”。

②黄曲霉毒素:常存在于收到污染的玉米、花生、棉籽油中,患者出现发热、呕吐、厌食的症状,重者出现黄疸、腹水、肝脾肿大等肝脏受损的症状。

如何正确避雷“食源性疾病”

1.讲究卫生,餐前便后勤洗手,牢记七步洗手法则;

2.科学烹饪,选择食堂现做现卖的热食,谨记“烧熟煮透”四字真言;

3.生熟分开,刀具、抹布、砧板等按生熟食物分开使用,避免交叉污染;

4.清洁餐具,定期用开水烫洗餐具,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

5.饮水卫生,不喝生水,开封后的桶装水尽快喝完;

6.安全选购,购买零食时,应注意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食物入口前应仔细检查是否有霉变、异味。

九月的阳光洒满校园,新学期的帆船满载着希望和喜悦,美好的开学季已经到来,我们在学习之余,也要做好个人卫生、饮食卫生、饮水卫生,照顾好自己每一天的生活,将食源性疾病牢牢拒之门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1

标签:养生   心间   时节   饮食卫生   健康   患者   症状   因素   食品   疾病   病毒   食物   卫生   餐具   甲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