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上“江苏一女孩失温被同伴抛弃”的新闻,大家知道吗。
看得真让人揪心。
前几天刚看到她被路过的驴友接力救下时,还为她感到高兴。
心想,这姑娘也算命大,在那么危险的地方,能遇到这么多伸出援手的人。
但没想到今天又有了新消息,原来她并没有脱离生命危险,一直在ICU里躺着。
医生还说,她也许会醒过来,也许会成为植物人。
唉,本来是国庆长假的一次美好旅行,却因为一些疏忽,就造成了终生悔恨。
01
事情是这样的。
刚20岁的小林今年卫校毕业,她想着给自己一个特别的毕业礼物。
因为一直很向往高原雪域,于是她就想着去一次四川甘孜。
因为身边好友没有一起去的,于是她在网上约好了几个旅游搭子,组了个临时小队就出发了。
可或许是因为第一次海拔爬升这么高的原因,就在海拔4700多米的路上,她出现了严重的高反症状:
先是头疼得像要炸开,接着呼吸变得急促,后来连站都站不稳了,出现了失温休克的迹象。
这种情况已经很危险了。
此时,她的队友应该立刻护送她下山,送往医院救治。
然而,更可怕的是——
或许是没有意识到情况多么紧急,或许是不愿被拖累,她的旅游搭子们居然居然集体将她丢下,自己继续上山。
没有采取急救措施,没有立刻报警,只是让她一个人下山。
后来,幸好小林遇到了一对好心的师徒。
师傅当即决定先下去找信号喊救援,还在读高中的徒弟则搀扶着快要昏迷的她,慢慢下山。
一开始,小林还能走走停停,但后来状况越来越差。
为了防止她睡着,徒弟还一直和她聊聊天,鼓励她。
就这样,一直走到了卓雍措的湖边。
小林的意识已经很模糊了,四肢湿冷,脉搏也很微弱。
万幸,在这里又碰上了一支专业的团队,其中还有两位医生。
他们立刻决定放弃行程,用急救毯为小林保温,还为她进行急救了近2小时,才稳住了生命体征。
在接到报警后,当地的民警和救援队也紧急赶来了现场。
因为山路救护车上不去,他们便轮流背着小林,硬是把她背下山,将她送上了救护车。
02
之前的新闻就到这里,当时看到,还以为她已经安全了。
虽然过程很曲折,但至少还算是个好心人接力、陌生人温暖相救的故事。
可没想到,原来小林并没有脱离危险。
在这些天里,她一直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没有醒来。
经医生诊断——
小林患上了高原性水肿,缺氧缺血性脑病,并引发脑疝。
脑疝就是脑子里压力太大,压迫到关键部位,非常非常严重。
如今,小林已经做过一次手术。
但人到现在还深度昏迷,没脱离生命危险。
医生也说,可能需要二次手术,而且脑损伤太严重,有成为植物人的可能。
而且小林家也就是普通家庭,十来天的工夫,已经掏空了她家所有积蓄。
她爸妈也在筹款平台上说,后续治疗费用巨大,至少急需49万元,家里实在扛不住。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小林妈妈还表示,已经和女儿的搭子取得了联系。
“其中一个徒步搭子,一个男孩,昨天把我女儿的身份证送了过来,”
当提到女儿的病情很严重,他也叹气,一直说‘阿姨,真的对不起’。
小林妈妈还给另一名搭子打了电话,称不追究对方责任,只是希望对方将事情经过说出来。
但对方什么都不愿意说,后面再打电话也不接。
看到这,只能一声叹息——
20岁,本来是生命最美好的时候。
可就是因为一次错误的徒步、一次错误的组队,一个女孩的未来,就这样悬在了一线之间。
03
而纵观整个事情的经过,小林其实犯了几个致命错误。
第一,低估了高原的风险,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现在很多人都向往高原的壮丽风景。
蓝天白云、雪山经幡,尤其是站在山顶一览众山小时,是何等的豪迈。
可高原美是美,却也可能“翻脸无情”。
要知道,4700多米的海拔,空气中氧气含量仅有平原的一半多。
而且,在这样的地方,天气非常多变。
上一秒还是艳阳晴天,下一秒可能就是暴雪冰雹。
很多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看到网上美美的照片,就觉得自己也能行。
但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我以为”,简直是不堪一击。
就在这个国庆长假,就有两名中国游客在澳大利亚博贡山徒步登山时,因突遭恶劣天气,导致失温而亡。
高原反应真的不看性别、年龄或一时的体力。
它专治各种不服和侥幸。
很多第一次进行高海拔徒步的新手,在身体发出警报时,很可能心里的想法是,“再坚持一下就好了”。
但恰恰是这种“坚持”,往往会要命。
第二,找队友太随意了。
现在“搭子文化”是真的火。
吃饭要有个“饭搭子”,看电影找“影搭子”,连徒步探险这种事儿,都能在网上随手摇人,组个“徒步搭子”。
可这样的“搭子”,说得好听点,是结伴同行。
说得直白点,就是一群互不了解的陌生人,为了同一个目的地拼了个“盲盒”。
里面装的是人是鬼,全靠运气。
没出事还好,大家都是好队友;
真出了什么事,没有深厚的情谊和责任约束,很容易就土崩瓦解。
人性的自私,会在“出事”的时候,被无限放大。
这些年,户外旅行是越来越火。
但很多人只带上了向往远方的心,却忘了带上对自然的敬畏,和一份为自己生命负责的清醒。
我们总以为危险离自己很远,倒霉的永远是新闻里的人。
却忘了在大自然面前,所有人其实都一样脆弱。
04
最后,还是想和大家提醒大家——
诗和远方很美好,但不该是一场“说走就走”的豪赌,而应是一次“有备而去”的奔赴。
正是因为我们真心热爱那片高原,才更要对它心存敬畏。
首先,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
如果你平常锻炼很少,或者根本不锻炼,就不要逞强去挑战那些高强度的户外活动了。
承认自己的局限,不是软弱,而是智慧。
可以先从日常锻炼开始,每天跑跑步、骑骑车,先把自己体能训练好。
再从简单、基础的路线开始,一步步挑战更难的路线,更高的海拔。
第二,一定要找可以把后背交给对方的队友。
看到一位知乎网友说——
他的父亲是东北的护林员,而父亲每次上山,一定是找自己信得过的老伙计。
有一次巡林时,他的父亲正弯着腰舀水,却浑然不知身后出现了一头熊瞎子。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是身后的老伙计沉着冷静,轻声缓慢的指挥他慢慢走开,才逃离了危险。
在荒野中,同伴的一个眼神、一次回头、一瞬间的反应,真的会救你的命。
所以,如果你要去户外,一定要选择信得过的队友。
只有这样,才能相互守望,发挥1+1>2的作用。
第三,永远不要有侥幸心理。
踏进自然,就要收起所有的侥幸心理。
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常常是渺小的。
因此,你的计划里必须包含一条清晰的“下撤路线”,你的心里必须设置一条“安全红线”——
天气突变、身体不适、时间延误,任何一条触发,都要有果断放弃、立即回头的勇气。
要是感到不舒服,身体已经发出信号了,千万不要硬撑。
真正的勇敢,不是不顾一切地冲向险峰,而是有勇气在身体发出警告时,坦然地说:
“我不行了,我得回去。”
最后,还是想对大家说——
请永远对自然,存有一份敬畏。
它静默无言,却自有其不可违逆的法则。
它不会因你经验不足而网开一面,也不会为你的一腔热血而手下留情。
真正的探险精神,从来不是鲁莽地挑战,而是懂得在何处止步。
毕竟,山一直在那里,而生命,只有一次。
最美的风景,永远需要最安全的你去看;
这次没登顶的山,永远在那里等着准备更充分的你下次再来。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