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湖北的爸爸火了,起因是这位爸爸给女儿大学生活费的方式:
每月分4次给2000元,最后的500块钱还有任务门槛,需要女儿每天给家里发消息才能拿到“全勤奖”。
有孩子觉得卡太严了、好麻烦,也有不少家长很有共鸣:孩子上了大学就失联,不到要钱时候就想不起来发消息。
更有孩子,狮子大开口要钱没要到,更是直接怼父母“没钱生什么孩子!”
很多中年父母一肚子心酸无处说,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怎么就养成白眼狼,一点没有感恩的心,还动不动就甩锅给原生家庭?
而有同样感受的父母并不是少数。有父母只有孩子没钱花的时候,才会被想起;
有父母关心孩子,却被孩子划入“消息未读列表”,“工作压力已经很大了,根本没时间回复爸妈絮絮叨叨的叮嘱”。
中年父母的世界,藏着太多不被孩子看见的心酸和寒心。今天,我们想和大家分享三对中年父母与孩子的故事,不站在任何一方,只是想让大家能从不一样的视角,去看看亲子日常中那些被忽略的。
1
“我那上大学的儿子,要钱时才发消息”
这天夜深,小陈妈妈的手机响起,她的指尖刚触到屏幕就笑开了 —— 是儿子的视频通话请求。
这是小陈去外地上大学的第三个月,他每天的日程都很满,总顾不上或习惯把父母放在优先顺序的最后面。
除了开学那次,他主动和父母联系的次数屈指可数。
小陈妈妈凑到镜头前,还没来得及问 “吃饭了没”,就听见小陈带着不耐烦的声音:“妈,给我转点钱。”
镜头里的小陈穿着新买的潮牌卫衣,背景是宿舍里亮着彩灯的书桌,唯独没看她。
小陈妈妈愣了愣,轻声问:“上次不是刚给你转了一千五吗?这才半个月……”
“那点钱够干什么?” 小陈皱着眉打断她,“我同学都买最新款的游戏机了,我也想要。你先给我转三千,不够再说。”
小陈妈妈握着手机的手紧了紧,她想起昨天晚上,老陈蹲在阳台修洗衣机,嘴里还念叨着 “再撑半年,等儿子放寒假就能换台新的”。
“三千太多了……” 她声音有点生气。
“哎呀妈你烦不烦啊!” 小陈的声音陡然拔高,“我同学爸妈都主动给买,就你们抠搜。你们没钱生我干嘛!”
视频通话突然挂断,屏幕暗下去的瞬间,小陈妈妈看见自己脸上消失的笑容。
她走到阳台,老陈正蹲在地上捆旧报纸,准备攒着卖钱。听见脚步声,他抬头笑了笑:“儿子来电话了?没说什么时候放假回来啊?”
小陈妈妈没说话,把手机递过去。聊天记录里,除了今天的视频通话,前两次都是 “未应答”—— 一次是她想告诉小陈家里寄了冬天的衣服,一次是老陈想问问儿子专业课难不难。
之后几天,小陈都在忙着备考四级,妈妈一直没有打钱,于是小陈又给妈妈发微信:“钱怎么还没转?我跟同学说好了周末去买。”
小陈妈妈拿着手机,手指在屏幕上悬了很久,最后还是给小陈转了三千块。
小陈的身上,藏着太多现在孩子的影子。日常被学业填满,有时间要留给出去玩耍,还要忙着认识新的朋友……
他们把生活里待办的事排得满满当当,却在不知不觉间,把父母放在了优先级的最后一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们总理所当然地觉得,父母永远会理解自己,永远是最坚实的靠山,却常常忘了:
父母也需要被关心,一句简单的问候、一通寻常的电话,都能让他们开心好几天。
2
“我那忙忙忙的孩子,总没空回复消息”
小蝶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便搬出来自己租房子住了,她和父母,分别住在同一座城市的两端。
这天,当小蝶把最后一箱行李塞进出租屋衣柜时,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了三下。她掏出来扫了眼,一看是妈妈发来的:“小蝶,到了吗?记得把窗户打开通通风,晚上睡觉别踢被子。”
她忙着收拾没回,后面也没想起来。
小蝶不知道的是爸妈每发一条消息都要反复删改:说多了,怕孩子嫌烦;说少了,又怕孩子觉得关心不到位。
明天就是她入职新公司的第一天,HR反复强调 “新人要快速适应节奏”,她得提前半小时到公司熟悉环境,根本没时间回复这些絮絮叨叨的叮嘱。
第二天早上,当小蝶刚到工位时,手机又亮了 —— 爸爸发来一张家里阳台的照片,绿萝藤蔓垂到了栏杆外:“你养的绿萝长得可好了,我每天都记得浇水。”
她皱了皱眉,觉得爸爸总爱发这些无关紧要的东西,随手把消息划进了未读列表。
接下来的日子像被按下了快进键。早上七点半挤地铁,晚上十点半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出租屋,小蝶世界里只剩下需求文档、项目进度和同事间的聚餐邀约。
妈妈每天发来的 “吃饭了吗”“别熬夜”,爸爸偶尔分享的新闻,都被她淹没在工作群的 99 + 消息里。
有次妈妈打电话过来,她刚结束一场冗长的会议,语气很不耐烦:“妈,我忙着呢,没什么事别打电话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传来妈妈小心翼翼的声音:“就是想问问你周末回不回家,你爸买了你爱吃的螃蟹。”“周末要加班,回不去。” 她匆匆挂了电话,根本没听见妈妈最后那句 “注意身体”。
有天,小蝶加完班走出公司,发现手机屏幕碎了。她蹲在路边手足无措,想联系维修店,却不记得号码。只好借同事的手机给爸爸打电话。
爸爸的声音里带着刚被吵醒的沙哑:“闺女?这么晚了怎么了?” 她鼻子一酸,委屈地说:“爸,我手机坏了,什么号码都记不住……”
没等她说完,爸爸立刻说:“你在公司等着,我现在过去。”
凌晨一点,小蝶在公司楼下看到爸爸骑着电动车,手里拿着一个旧手机 —— 那是小蝶高中时用的手机,里面存着家里所有的联系方式。爸爸冻得满脸通红,却笑着说:“幸好这个手机没扔,你先凑合用着,明天我们陪你买新的。”
回家的路上,小蝶突然想起,自己入职一个月了,却从来没主动给家里打过电话,而妈妈发来的那些未读消息,其实都是她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体,一句一句敲出来的关心;爸爸分享的绿萝照片,是想让她在忙碌的工作中,偶尔换换心情。
此刻,小蝶告诉自己“不管再忙,也要记得自己身后还有爸爸和妈妈”。
很多孩子和小蝶一样,忙着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升级打怪”,为前途奔忙,为外人的眼光绷紧神经,却总在不经意间,忽略了身后最牵挂他们的人。
那些深夜留着的灯、反复热了又热的饭、电话里没说出口的 “想你”,都是父母藏在细节里的惦念。
他们从不是孩子人生的 “背景板”,只是习惯了默默守望;他们多么希望孩子能偶尔回头,能读懂那份藏在皱纹里的期盼,哪怕只是一句 “爸妈,我今天挺好的”。
3
“不想让孩子操心,但也渴望孩子关心”
格爸爸三个月前做了一次胆囊切除手术,这场手术彻底改变了格格与父母的相处模式。
格爸爸手术的前一天,格格打来电话,说是单位申报材料,需要户口本上的信息,着急让格妈妈帮忙拍照。
可当时格妈妈正在医院陪格爸爸做术前检查,没办法回家“爸妈现在在医院有点事,实在回不去,晚上抽空回家给你拍可以吗?”
格格听到父母在医院,心想没事跑医院干嘛,便问格妈妈原因;当他知道爸爸生病住院,明天就要进行一场手术的时候,立即跑去和领导请假,直接赶往机场,买了最近的一班飞机飞回家。
在路上,格格一边担心一边自责,自己忙于工作,很少关心家里,总觉得父母还和自己小时候一样,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能够应付各种事情。
可是现在自己都工作了,60多岁的父母无论是体力还是精力都不如从前,无数个父母需要陪伴的时刻,自己都一无所知。
凌晨一点多,格格终于到到了老家。冬天的深夜格外冷,他裹紧外套往医院赶。
推开病房门时,他看见父亲躺在病床上,脸色有些苍白,母亲坐在床边,正轻轻帮父亲掖着被角,头发在灯光下泛着一层灰白。听到动静,母亲回过头,看到他时愣了一下,随即眼眶就红了:“你怎么回来了?不是说让你放心忙工作吗?”
“爸要手术,我怎么能不回来。” 格格走过去,握住父亲的手,父亲的手有些凉,指节上还有常年做家务留下的薄茧。父亲笑了笑,声音有些虚弱:“小手术而已,没必要让你跑一趟,你工作那么忙。”
格格看着父亲眼角的皱纹和母亲鬓边新增的白发,突然想起小时候,父亲总是把他扛在肩上,母亲会变着花样给他做爱吃的菜,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父母的腰杆不再挺直,说话也开始变得小心翼翼,怕给远在外地的他添麻烦。
那一晚,格格在病房的折叠床上将就了一夜。第二天早上,父亲被推进手术室,他和母亲在外面等候,母亲握着他的手,反复念叨着 “应该没事的”,语气里带着掩饰不住的紧张。
格格轻轻拍着母亲的背,像小时候母亲安慰他那样,心里满是愧疚。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总以为努力工作就能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却忽略了父母最需要的是陪伴和关心,而不是他每次视频时匆匆几句的 “我很好”。
父亲的手术很成功,住院观察了几天就能出院了。格格在家待了一周,帮母亲做家务,陪父亲聊天,每天都会给父母做他们爱吃的菜。临走前,母亲给他装了满满一大包家乡的特产,反复叮嘱他注意身体,别太累了。他点头答应着,心里暗暗决定,以后要多回来看看。
图片来源:人民网
回到工作的城市后,格格开始主动给父母发消息、打视频电话。
以前,父母问他工作忙不忙,他总是草草回答 “还好”,现在他会跟父母分享工作中的趣事,也会吐槽遇到的难题;以前,父母给他寄家乡的特产,他总说 “不用寄了,这边都能买到”,现在他会笑着说 “妈做的冷吃兔最好吃,下次多寄点”。
有一次,母亲在视频里说家里的洗衣机坏了,格格立刻在网上下单买了新的,还特意叮嘱安装师傅上门调试好。母亲打电话跟他说 “洗衣机很好用”,语气里满是开心。
格格终于知道,父母的关心从来都不是负担,而是他在异乡奋斗的底气。无论走多远,他永远都是那个需要他们关心,也会一直关心他们的孩子。
还有很多孩子像小蝶和格格,开始看见父母的关心和想念,渐渐懂得理解父母不是 “愧疚”,而是 “看见父母的关心”;亲情也不是 “必须回报的责任”,而是 “愿意主动分享生活” 的默契。
父母人到中年,我们逐渐长大,父母的人生正进入秋冬季,而我们吸收了他们的养分,变成一棵大树,人生正春意盎然。
只是灿烂的时候,别忘记回头。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