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江苏名人:钱基博


“钱钟书考清华数学15分却破格录取?”——这条百年老梗今天仍刷屏。但你可能不知道,他的父亲钱基博,才是民国学界真正的“隐藏大佬”:一个人写出一部《现代中国文学史》,把鲁迅、章太炎、徐志摩全点评一遍;抗战时把日军司令部请他去讲学的聘书直接撕碎;临终前把毕生藏书捐给华中师大,留下一句“书是天下公器”。今天,我们就拆解这位江苏无锡走出的“通儒”,为何被陈寅恪赞为“江南最有学问的人”。

无锡钱氏的“学霸基因”:从“神童”到“行走的百科全书”

1887年,钱基博出生在无锡荡口古镇。钱氏家族有多牛?往上数,是五代十国吴越王钱镠后裔;往下数,弟弟钱基厚是近代无锡教育奠基人,儿子钱钟书是“文化昆仑”,女儿女婿全是院士。

10岁那年,钱基博在私塾把《左传》倒背如流,老师惊呼“此子必成大器”。22岁考入江苏师范学堂(今苏州大学前身),毕业时全校第一的成绩让校长罗振玉破例留他任教——这是民国教育史上罕见的“学生直升教授”案例。

更硬核的是,他精通经史子集不算,还能用英文写论文、用日文校勘佛经。胡适1928年日记里写:“午赴钱子泉(基博字子泉)家,见其案头同时摊着《量子力学》《金刚经》和《水经注》,惊为天人。”

“一本书定义民国文坛”:《现代中国文学史》的封神之路

1932年,上海中华书局收到一部36万字手稿,作者钱基博。翻开目录,从王闿运到胡适,从林纾到鲁迅,每人一个专属章节,连当时还在世的徐志摩都被写进“新诗派”列传。

爆款密码1:毒舌点评,句句出圈

评鲁迅:“好为偏激之论,然抉摘国弊,如良医之攻疾。”

评徐志摩:“诗如热酒,入口甘而性烈,然醉后易头痛。”

爆款密码2:首创“以史带论”写法

别人写文学史按时间罗列,钱基博却把章太炎的学术、吴稚晖的政论、苏曼殊的小说放在同一“文化坐标系”里对比,今天看仍是“跨学科研究”的祖宗。

此书出版后,连鲁迅本人都托人带话:“钱某骂我‘偏激’,倒不算冤枉。”1935年再版时,商务印书馆门口排长队,学生党人手一本——堪称民国版“畅销书作家”。

抗战时的“硬核操作”:把日军聘书扔进火盆

1938年,无锡沦陷。日军驻沪司令部听说钱基博精通日文,派汉奸送来聘书:“请钱先生出任东亚文化协会理事,月薪300大洋。”

钱基博冷笑三声,当场把聘书撕碎,带着全家流亡湖南。在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今湖南师大前身),他穿着补丁长衫讲《史记》,学生回忆:“先生讲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时,全班哭声一片。”

更绝的是,他把日军轰炸后剩下的教科书残页收集起来,用毛笔小楷补全缺页,硬是编出一套《战时国文读本》,扉页题字:“寇可毁我屋,不可毁我学!”

藏书的“终极浪漫”:捐出10万册,留下一句话

1957年,钱基博病重。华中师范学院(今华中师大)派人探望,他颤巍巍指着满屋书:“我死后,这些书全部捐给学校……但有一个条件。”

众人屏息。

“我的书,不许用樟脑丸。书虫也是生命,让它们自由啃吧——只要有人读。”

如今,华中师大图书馆“钱基博特藏室”里,10万册藏书中仍有虫蛀痕迹,但每本书扉页都盖着一方朱印:“基博读过”。

彩蛋:钱钟书“坑爹”名场面

1946年,钱钟书从欧洲回国,带回一箱子西书。钱基博翻开一本乔伊斯《尤利西斯》,皱眉:“此洋人写书,竟比我批《史记》还啰嗦?”

三个月后,钱钟书发现父亲在书页空白处写满蝇头小楷:“此处用典似《庄子·天下篇》”“此段意识流恰如《离骚》之‘乱曰’”……

网友神评:“原来‘凡尔赛’是遗传的!”

今天,当我们在无锡惠山古镇看到钱基博故居前的“通儒”石匾,或许能读懂陈寅恪那句评价:“中国学问,大抵在江南;江南学问,大抵在无锡钱氏。”

从荡口古镇的“神童”,到华中师大的“捐书人”,钱基博用一生证明:真正的“国学”,不是故纸堆里的叹息,而是危难时的脊梁,是乱世中的坚守。

写上这篇文章,是想让更多人记住:江苏不仅有太湖三白,还有“一部行走的四库全书”——钱基博。

(看完不妨点个关注呗,你的关注将是我写好这个栏目文章的强大动力喔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3

标签:历史   江苏   民国时期   名人   无锡   鲁迅   聘书   章太炎   日军   胡适   司令部   民国   江南   史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