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长虹,脱胎换骨!

四川长虹:从“彩电大王”到科技矩阵的蜕变与迷思

“天上彩虹,人间长虹”。这句镌刻在几代人记忆深处的广告语,曾如璀璨星辰般照亮四川长虹的发展之路,见证着它作为“中国彩电大王”的辉煌岁月。那时的长虹,宛如家电行业的巨擘,以卓越的品质和广泛的市场覆盖,成为消费者心中彩电的代名词。


一、辉煌过往:彩电帝国的崛起与巅峰

早在1998年,四川长虹便以650亿市值登顶A股市值股王,这一殊荣如同皇冠上的明珠,使其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获此荣耀的家电企业。在当时的中国家电市场,长虹的崛起犹如一场风暴,迅速席卷全国。

上世纪九十年代,长虹电视无疑是行业的绝对标杆。从1990年到2009年,长虹连续20年蝉联国内电视销量第一,这一傲人的成绩如同坚实的基石,奠定了其在彩电市场的霸主地位。巅峰时期,市场呈现出“每卖出三台彩电就有一台是长虹”的壮观景象,1997年其市场占有率更是高达35%,这意味着在当时的彩电市场中,长虹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1998年,凭借电视业务的强势表现,长虹成功登顶A股市值股王。那时的长虹,不仅是市场的领导者,更是技术、规模与品牌力的完美结合体。在技术方面,长虹不断投入研发,引领着彩电技术的创新潮流;在规模上,其庞大的生产能力和广泛的销售网络,确保了产品的快速流通和市场覆盖;品牌力方面,“长虹”二字已成为消费者心中高品质彩电的象征,深入人心。


二、时代转折:技术误判与商业冒进的双重打击

然而,市场浪潮如同汹涌的潮水,从不会为谁停留。在技术迭代的关键时期,长虹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策——押注等离子显示技术。当时,等离子技术被视为未来彩电显示的发展方向,长虹满怀信心地投入了40亿元建设生产线,试图在这场技术竞赛中占据先机。

但市场的选择却出乎长虹的意料,最终液晶技术成为了主流。等离子业务因此遭受重创,累计亏损超过20亿元。这一巨大的损失,不仅让长虹在资金上承受了巨大压力,更使其错失了液晶电视发展的黄金期。当其他企业纷纷在液晶电视领域崭露头角时,长虹却还在等离子技术的困境中挣扎,市场地位逐渐受到挑战。

除了技术误判,长虹在商业层面的冒进也使其处境雪上加霜。1998年,长虹高价锁定国内70%显像管订单,试图通过垄断市场来获取更大的利益。然而,市场需求的下滑却让这一策略适得其反,导致大量库存积压。库存不仅占用了大量资金,还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使长虹的资金链陷入紧张状态。

随后,长虹与美国APEX公司的赊销合作更是将其推向了深渊。APEX公司拖欠长虹4.63亿美元货款,这一巨额欠款如同沉重的枷锁,让长虹不堪重负。2004年,长虹因此巨亏36.81亿元,元气大伤。这次商业冒险的失败,让长虹在市场竞争中陷入了被动局面,市场份额逐渐被竞争对手蚕食。


三、现状落差:业绩与家电三巨头的明显差距

从财务数据来看,四川长虹的净利润长期增长乏力。2024年,长虹实现净利润7.04亿元,这一数字甚至低于1994年的7.07亿元。多年的发展,长虹在净利润方面不仅没有实现显著增长,反而出现了倒退,这反映出其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巨大压力。

在市场份额方面,长虹电视也逐渐被对手超越。根据2024年度中国电视市场报告,海信系、小米系、TCL、创维占据前四,而长虹与康佳、海尔合计市占率仅13.8%。可以推算出,长虹电视的单品牌份额已经跌出前四、降至10%以下。曾经在彩电市场呼风唤雨的长虹,如今市场份额大幅缩水,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边缘化。

若与同行对比,业绩差距更为明显。2024年,海尔智家实现营业收入2860亿元,美的集团实现营业总收入4072亿元,格力电器实现营业收入为1892亿元。而四川长虹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约1037亿元,仅为美的的四分之一左右,海尔的三分之一多,与格力相比也有较大差距。这种巨大的业绩差距,凸显了长虹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曾经主导市场的四川长虹,如今在消费电子终端市场沦为小米代工方,“彩电大王”的光环日渐黯淡。自2017年起,旗下长虹空调有限公司开始为小米提供空调代工服务。2022年长虹宏源基地承接小米项目联合开发,至2023年7月该基地已下线20万套小米空调,长虹美菱也明确表示小米是公司重要的家电合作客户。代工业务虽然为长虹带来了一定的收入,但也反映出其在自主品牌和市场竞争力方面的不足。

当然,代工依赖背后还潜藏风险。2024年小米空调出货超680万台,但随着小米武汉智能家电工厂2025年11月投产及2026年300万台年产能目标的设定,长虹现有代工订单将面临显著分流压力。这一变化给本就业绩承压的长虹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使其在未来市场竞争中面临更大的挑战。


四、科技集团:转型中的隐形冠军矩阵

不过,若将目光从单一的电视业务移开,转向更广阔的业务版图便会发现:从科技集团的维度审视,四川长虹其实并非走向没落,而是愈发强大。

在2024年年报中,四川长虹将自己描述为集智能家电、核心器件研发与制造、ICT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全球化、综合型科技企业集团。这个定位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长虹在电视业务遇挫后,历经数十年转型沉淀的结果。

从军工出身的技术基因出发,长虹早已突破传统家电的边界,在多个B端核心领域培育出一批掌握“卡脖子”技术的隐形冠军。仅旗下的上市公司,长虹就拥有7家,还有20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些企业在各自的领域中深耕细作,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和卓越的品质,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其中,长虹华丰连续12年居全球冰箱压缩机榜首,平均每三台智能冰箱就有一台用其产品。这一成绩不仅体现了长虹华丰在冰箱压缩机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地位,也为其在全球家电产业链中赢得了重要的一席之地。长虹电源为C919供蓄电池,打破高速磁浮电源德日垄断。这一突破不仅展示了长虹在高端电源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也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红星电子氧化铍陶瓷市占率超80%,全面替代进口。这一成果体现了长虹在关键材料领域的技术自主可控能力,保障了我国相关产业的供应链安全。长虹三杰、爱联科技、长虹华丰等企业均实现关键技术国产突破,这些突破为我国科技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这些隐匿于B端产业链深处的业务,虽不如彩电家喻户晓,却个个掌握核心技术,构筑起长虹的科技护城河。它们如同隐藏在幕后的英雄,为长虹的科技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2024年,长虹海外市场贡献了35%的营收,空调出口暴增58%,冰箱在非洲市占率冲到第一,独立品牌CHiQ进入4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次登上Amazon畅销榜单,全球化科技企业的雏形已然显现。长虹在国际市场上的出色表现,不仅提升了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其未来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五、转型迷雾:概念与业绩的背离

尽管科技业务展现出韧性,但长虹的转型之路仍充满迷雾,尤其体现在众多概念与业绩的显著背离。

近年长虹市值的波动较大,很大程度上依赖概念加持。因多元化布局,公司目前拥有“华为概念”“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国产芯片”等40多个概念。这些概念如同璀璨的烟花,吸引了市场的目光,但也带来了市场的波动。

其中,四川长虹与华为的业务联动颇具亮点,使其成为市场关注的对象。双方合作主要通过子公司长虹佳华展开,作为专注ICT综合服务(以分销为核心)的企业,长虹佳华自2020年起便成为华为中国区总经销商之一。这一合作不仅为长虹佳华带来了新的业务增长点,也提升了长虹在ICT领域的市场地位。

此外,四川长虹的控股股东长虹控股还持有华鲲振宇约4%股权,而华鲲振宇作为国产算力领域的龙头企业,不仅是唯一获得“鲲鹏+昇腾”最高级别认证的伙伴,更是华为计算领域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之一。这一关联为长虹增添了更多的科技光环,吸引了投资者的关注。

但概念热度,并未转化为实质的业绩支撑。华鲲振宇2023年净利润仅一千多万元,对长虹的投资收益几乎可以忽略。而长虹佳华的ICT综合服务虽占2024年营收的35.57%(368.84亿元),但毛利率仅3.68%,远低于家电业务的12.59%和通用设备制造的12.98%。这种低附加值的分销模式难以改善盈利结构,使得长虹在市场竞争中依然面临着盈利压力。

从利润角度看,四川长虹和同行龙头的差距更为明显。2024年,公司净利润仅为7.04亿元,与三家巨头相比,利润体量微不足道。而曾经净利润只有长虹十分之一的格力,2024年的净利润却高达321.85亿元,是长虹的40倍以上。这种巨大的利润差距,反映出长虹在盈利能力方面的不足。

四川长虹的净利率常年在1%左右徘徊,2025年一季度虽提升到2.36%,但仍处于“成本稍失控即亏损”的脆弱状态,与美的、格力、海尔远超5%的净利率差距显著。这意味着长虹在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战略聚焦的不足。长虹的多元化布局虽覆盖范围较广,但研发投入相对有限。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为21.42亿元,几乎仅为销售费用的一半。这使得技术上的先发优势难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研发投入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长虹研发投入的不足,可能导致其在技术创新方面落后于竞争对手,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最典型的例子是2017年,长虹在国内家电行业率先成立首个人工智能实验室,当时已在该领域抢占了先发机遇。然而,当长虹真正深入推进研发时,不仅康佳、创维、海信等传统同行,连暴风、小米、微鲸等新兴互联网品牌也已纷纷启动人工智能战略。最终导致长虹“起了大早却赶了晚集”,未能充分释放先发优势。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了战略聚焦和持续投入的重要性。


六、结语:辩证看待与未来展望

总而言之,看待四川长虹还是需要辩证视角。一方面,它的电视业务落寞,这是不争的事实。曾经在彩电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长虹,如今市场份额大幅下降,在消费电子终端市场也逐渐边缘化。但另一方面,它在科技领域其实藏着不少厉害的“隐形冠军”,能看出它转型时的韧性和努力。在多个B端核心领域,长虹培育出了一批掌握关键技术的企业,构筑起了自己的科技护城河,在全球市场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长虹因众多概念引发的市值短期波动难以持续。概念虽然能吸引市场的关注,但最终企业的发展还是要靠实实在在的业绩支撑。只有聚焦核心技术研发、持续提升盈利质量,才能让“综合型科技企业集团”的战略定位落到实处。

在未来,长虹需要进一步明确战略方向,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将先发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同时,要优化业务结构,提高盈利水平,摆脱对低附加值业务的依赖。此外,长虹还应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影响力,在全球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四川长虹的发展历程充满了起伏和挑战,但从其转型的努力和科技领域的成就来看,它依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只要能够正确应对转型过程中的问题,聚焦核心业务,提升盈利能力,四川长虹有望在未来的科技市场中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实现从“彩电大王”到科技巨头的华丽转身。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9

标签:科技   长虹   脱胎换骨   市场   彩电   技术   业务   领域   小米   家电   净利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